四月十八日,南川區中醫院,醫生正在準備熬製中藥茶飲的材料。
4月18日,南川金佛山藥膳養生坊,廚師用天麻製作成美食。
5月8日,南岸茶園某生物科技公司工作人員在檢查“藥食同源”産品。本版圖片由記者 劉力 攝/視覺重慶
五月八日,某靈芝文化中心工作人員在整理櫃子裏的靈芝。
核心提示
春日復蘇,嘗鮮養肝;烈日炎炎,解暑去煩;秋季乾燥,益氣養血;凜冽冬日,溫補驅寒……這些刻在國人DNA裏的藥食同源理念,已有數千年歷史,而在今天踐行“大食物觀”,順應食品消費升級的背景下,同樣有重要意義。
4月下旬,《食藥同源預製菜營養與質量標準規範》發布,將為食藥同源預製菜産業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幾乎同一時間,重慶市中醫藥學會中醫藥膳專業委員會在南川區成立,旨在加快藥膳學術引領、推動藥膳事業轉型升級。
近年來,隨着全民大健康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消費者從被動的尋醫問藥變為主動的健康管理。養生,已經成了消費者的新追求,“藥食同源”産品更是成為新生代的消費選擇。
重慶是全國重要的中藥材主産區之一,《中國藥典》中552種常用中藥材,重慶有350余種,佔比63.4%。目前,中藥材已成為我市生態特色農業的一大支柱産業,去年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已達300萬畝,年産量超過100萬噸。
在“藥食同源”産業這個新賽道裏,重慶還有哪些關鍵堵點需要打通,又如何抓住新“口味”裏的新機遇?連日來,重慶日報記者進行了調研。
林彥萬萬沒想到,有朝一日中醫院也會成為自己的競爭對手。
這位在南川城區經營一家奶茶店的“90後”妹子,眼睜睜看著兩條街之外的南川區中醫院,像變戲法似的推出了幾十種中藥茶飲,從健脾到除濕、從通絡降脂到清肝明目,幾乎涵蓋了人體健康的方方面面,成為了許多從“口味黨”變成“成分黨”的年輕人的心頭好。而且,對方還推出了中藥糕點、秋梨棒棒糖等休閒食品。
從“保溫杯裏泡枸杞”到“朋克養生”,這股年輕人的養生風潮,讓林彥有些始料未及。
“吃塊靈芝餅乾調理一下”
南川區中醫院藥飲的推動者,是該院藥劑科醫生李琳琳——前些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時,李琳琳牽頭配製了一款內含黃芪、白術、藿香、金銀花等中藥成分的扶正抗流湯,在抗疫一線收到了不錯的反響。
“過去,許多年輕人覺得中醫有點‘老土’,同時對健康的關注度沒有這麼高。”李琳琳注意到,疫情過後養生的人群已從中老年人擴大到各類人群。泡枸杞、吃芝麻丸、購買人參飲料等,年輕的消費者對“藥食同源”産品釋放着源源不斷的熱情。
李琳琳加快了調試中藥茶飲的進度,並於去年推出了參花養顏茶、數九養腎茶、明目降壓茶、健脾除濕茶等40余種“尹子”養生系列産品,以及數九溫陽湯料包、秋梨棒棒糖等産品,深受年輕人好評。
中醫院成為更多年輕人選擇的同時,也給了不少人新思路:以中藥成分製作産品作為新賣點。
5月11日,周末,南川城區的金佛山藥膳養生坊照例打起了擁堂。後廚內爐火正旺,眼看著油鍋熱了,38歲的行政總廚趙亮把一盤配好的食材倒下去,“呲”地一聲,油鍋裏的火苗躥起,炒勺上上下下地顛起來,食材在鍋裏翻滾着、碰撞着。
3年前,關注到市民中興起的“中式養生熱”,出身中醫世家的趙亮和朋友聯合開起了這家藥膳坊,創新推出藥羊湯、金銀上湯桑枝、長命菜紅燒肉、四神粉蒸肉等藥膳,受到許多人青睞。
在石柱中益鄉,重慶華溪村黃精面業有限公司打造的“中華黃精第一宴”於兩個月前正式開席,黃精燉土雞湯、黃精野生菌、黃精肉餅小塘菜等菜品頗受游客歡迎。
而重慶純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産品則包括野生靈芝茶、膠囊、酒、咖啡、餅乾等,涵蓋酒飲、零食等領域。
此外,雲陽的烏天麻、秀山的山銀花、城口的曲莖石斛等,都衍生出了各式食品,正在俘獲人們的胃。
這一賽道為何突然熙熙攘攘?
重慶市中醫藥學會中醫藥膳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重慶市藥物種植研究所所長楊勇認為,食療文化本就是傳統中醫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黃帝內經》中多處描述了食物與疾病、食物與健康、食物與藥物的關係。“藥王”孫思邈提出“以食治之,食養不愈,然後命藥”,認為食治當優先於藥物治療。
近年來,中式風潮吹向了各行各業,中藥也乘此東風開疆擴土。中藥産品形式不斷創新,打破“難喝難吃”的刻板印象,以非常“友好”的姿態走進了年輕人視野。
楊勇認為,藥食同源正從酒飲、藥膳的傳統領域向烘焙、零食等新興領域拓展。
或許,下次和朋友閒聊時,可以增加“吃塊靈芝餅乾調理一下”的話題。
缺少龍頭企業和爆款産品
生意順風順水,但趙亮不敢掉以輕心。
前幾天,手機上彈出的一則“2022年浙江某月子中心在雞湯內加黨參被罰3萬元”的舊聞,就把他嚇得不輕:“雞湯裏放黨參,就要被處罰3萬元,以後還能不能愉快地煲湯了?”
其實,這個事件恰恰反映出當下“藥食同源”市場的一種現象,即傳統醫學、保健養生的營銷滿天飛,但到底哪些是合規的,哪些是忽悠,界限標準並不明晰,甚至許多業內人員也搞不清楚。
“其實,國家在這方面是有規定的。”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共衞生安全與監測所(營養食品)副所長羅書全告訴記者,《食品安全法》規定,生産經營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藥品,但是可以添加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也就是食藥物質。截至目前,國家公布的藥食同源名單中,共有102種物質,其中黨參2023年才入圍藥食同源名單。
“我們的藥食同源工作還有許多短板。”羅書全認為,首先就是廣而告之的力度不夠,以至於不少人對界限標準有些模棱兩可,才會發生上述的“熱搜事件”。
重慶華溪村黃精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柏生對此深有感觸:“黃精用於食用已有上千年,但現在大多數人仍不知道其功效。”
去年,中益黃精面的銷售額為800萬元左右,乍一看不少,實則大部分都是在脫貧地區農副産品網絡銷售&&進行銷售,且以幫扶單位採購為主,市場仍需拓展。
目前,我市缺少龍頭企業和爆款産品,搶佔先機的意識還需要加強。
重慶純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做靈芝藥食同源産品已有10年,但一年銷售額也不過五六千萬元。
藥食同源的浪潮,呼喚着藥企巨頭下場逐鹿。如哈藥集團推出了水飲料和苗條瘦身飲料,華潤三九推出了羅漢果茶涼茶飲料,香雪制藥推出“上清飲”飲料,貴州百靈請章子怡代言膠原蛋白飲品,修正藥業斥資打造功能茶飲“修真茶園”品牌。
相較之下,本地巨頭的行動顯得有些遲緩。作為重慶本地最大的藥企之一,太極集團目前只推出了紅參黃芪茶、茯苓蒲公英芡實茶、菊花清甘茶、七珠健胃茶4款養生茶,原本在開發的藿香系列飲品,因市場反饋不佳,已經暫停。
談及原因,該集團黨群辦有關負責人坦言,因為本身是一家制藥企業,重心還是在藥品製造上,如果要生産食品,又要去拿新的批文,開新的生産線,鋪設新的銷售渠道,“再加上藥材加進食品後,價格肯定會有上漲,利潤空間被進一步擠壓,因此公司比較謹慎。”
放下“身段”擁抱廣闊市場
事實上,這個關於成本與利潤的擔憂並非沒有根據。
最近進入藥食同源名單的黨參、鐵皮石斛、西洋參、靈芝等,個個都出身不凡,要讓它們“屈尊”進入食品序列,其身價自然不菲。
重慶純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黃群英介紹,他們生産的靈芝膠囊,少則數百元一瓶,貴的賣到了7000元,主要面向中高端消費者。在銷售渠道方面,其線下銷售場景集中在養生場所、禮品店、茶莊、中醫館等,受眾面並不廣。
因此,黃群英的當務之急開發更多價格“親民”的産品來拓展銷售圈層,“我們已經研發了幾款靈芝餅乾、靈芝咖啡和茶飲,馬上上市了。放下‘身段’,消費市場才能更廣闊。”
中益黃精面的售價高達37元/斤,甚至貴過了豬肉價,“普通消費者看到這個價格,也只能是拿起又放下。”柏生説,公司着力開發的黃精涼茶、黃精宴等,也是想拓展市場。
“面向大眾,擁抱大眾。”羅書全説,重慶將中藥産業作為高成長性産業納入“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群打造,但是如果中藥材只做藥用,那麼其規模就會很有限。國人的飲食已經從吃飽、吃好發展到吃健康的階段了,“藥食同源”産品的前景廣闊,是中醫藥産業化的有效切入口。
楊勇與之觀念類似。他&&,門店消費始終是有天花板的,預製食品才是發展“藥食同源”産業的出路。楊勇將藥膳總結為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選擇合適的食材和藥材,結合傳統烹飪技藝和現代食品加工技術,色香味、形效俱全的、具有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功能的特殊膳食。
在此基礎上,他和團隊提出了應時藥膳、應地藥膳、應體藥膳的理念,並據此開展了山王坪羊肉湯、歸芪雞、參麻乳鴿湯、參竹牛尾湯、五行春卷等藥膳預製菜産品的配製與研發。
“但我們始終只是一家科研單位,做研發還可以,要搞生産和推廣,始終還是需要借力才行。”他最後&&。
記者手記>>>
發展“藥食同源”需要政企形成合力
這次單一主題採訪,涉及點多而散,時間跨度兩周,行程上千公里。
這是因為“藥食同源”産業涉及到農業農村、衞生健康、食品藥監、市場監管等多個部門,必須多次採訪,才能把這張拼圖拼湊完整。
採訪下來,記者感到,“藥食同源”産業是一片“藍海”。有數據顯示,淘寶天貓藥食同源市場近一年的銷售額已接近234億元,同比增長22.3%,顯示出巨大的增長潛力。中國社科院預測,2023年我國大健康産業規模將達到14萬億元,其中,“藥食同源”産業佔比將持續上漲。
在這個新賽道裏,大家都在跑步入場。重慶是全國重要的中藥産地之一,擁有豐富的天然藥用資源以及悠久的中藥材種植歷史,在當下更應抓住“美味與健康可以兼得”的趨勢和需求,進一步打破行政界限,形成合力,助力産業闖出新天地。
首先,“藥食同源”産業涉及種植加工銷售多個環節,需要有牽頭部門和協作部門。
其次,在藥食同源食品安全地方標準制定方面,目前我市是一部分企業在牽頭,顯得有些勢單力孤。
第三,重慶的地形特點,決定我們的中藥材也是品種多而全、規模小而散,更需要自上而下進行規劃,因地制宜擴大種植規模。
最後,從那些“藥食同源”産業發展得較好的省市來看,背後都有行政力量作為推手。如貴州早在5年前就組建了省級的中藥材産業發展工作專班,領銜推進全省中藥材産業發展;廣西每年都有相關部門聯合組織“十大藥膳”及“區域民族特色藥膳”遴選,既展示交流成果,又激勵企業創新;近鄰四川內江由政府引導,規模發展天冬及天冬膏、天冬酒、天冬蜜餞、天冬煲湯等産品,中醫藥大健康全産業鏈産值超10億元。
重慶相關部門應“挺身而出”,既“唱主角”又“做主導”,引導企業把握好眼下“好看、好吃、好用”的消費需求,圍繞季節不斷調整主推産品,針對細分人群和場景推出對應飲品,讓重慶産“藥食同源”成為越來越多新生代的消費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