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銀發”善治的黔江實踐
2024年05月14日 11:34 來源: 七一網

  文/張倵瑃 鄭友 張熊雄

  “希望到場的每一位熱愛讀書的朋友都能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心中有愛,眼中有光,向陽而生,遇到更好的自己。”

  4月6日上午,重慶市黔江區城東街道官壩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大會議室內座無虛席,大家專注地聽着&上書友的發言,時不時低頭記錄。自傳統文化“五老”(離退休老幹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範)工作室在官壩社區掛牌成立以來,這樣的場景幾乎每個周末都能看到。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近些年,黔江區通過“五老”工作室聚資源、搭&&、建機制,讓離退休黨員幹部等“銀發力量”在基層社會治理中有效發揮“餘熱”,推動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譜寫出黨建統領老幹部工作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搭建“新&&” 開展活動有陣地

  “讓我們翻開書本,一起在閱讀中享受思想之美、知識之美、文化之美。”

  4月8日傍晚,在黔江區城東街道官壩社區青衿書院,一群孩子聚在一起,一場熱情高漲的讀書會活動正在進行。

  “智水仁山,在此堂宇;經神學海,發為文章。”走入書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副楹聯。步入室內,一排排整齊的書架依墻而立,書架上擺放着數千冊圖書,各種書法、國畫作品挂滿兩側墻壁,空氣中氤氳着濃濃書香,一股厚重的人文氣息撲面而來。

  “我只有初中文化,一生的愛好就是讀書,是書本助我成長,給我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來自榮獲全國“書香之家”稱號家庭的張玉林,向孩子們分享着自己的讀書心得。

  活動場地不夠、活動類型單一和孩童看管難等問題,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困擾着官壩社區黨委班子。

  78歲的張玉林,是黔江區政協文旅文史委員會退休幹部。有着50年黨齡的他,退而不休,現擔任黔江區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區“五老”宣講團成員。2023年春節後,他將家中自費購買的1萬餘冊藏書,陸續捐贈給官壩社區的青衿書院。

  這家書院設立了理論、國學兩個場館,免費供人閱讀。各類文化活動和志願服務在書院開展,推動“五老”工作室成為有載體的基層治理單元。

  從此,書院成為周邊居民獲取知識的“加油站”,也是他們茶余飯後的休閒場所。

  一到周末,書院便熱鬧起來。周邊的孩子們慕名前來,迫不及待地到書屋裏挑選自己感興趣的圖書。張玉林也會時常把孩子們聚集起來,給他們講述自己的讀書心得,開展親子誦讀名著活動,教導孩子們珍惜如今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現在,官壩社區黨委以書院為&&,常態化開展理論文化宣講、退休老幹部讀書、作家詩人聯誼等活動,在當地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

  “青衿書院‘五老’工作室自成立以來,一到假期,我都會讓孩子去書院看書學習,自己有空也會帶着孩子一起參加讀書活動。”官壩社區居民楊美仙對“五老”工作室開展的活動讚不絕口。在活動中,她逐漸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與孩子一起學習、共同成長,親子關係也因此變得更為融洽。

  官壩社區黨委書記尚紹軍説,得益於張玉林的帶動,社區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理論學習、名著閱讀、文化惠民等活動,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之餘,營造出“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良好文化氛圍。

  黔江區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何澤祿介紹,近年來,全區通過廣泛宣傳、單位推薦、個人自薦等方式,收集“五老”特長愛好、個人意願,確定一批作為固定“五老”志願者人選,並建立“五老”志願者庫,為基層治理挖掘儲備“銀發力量”。

  截至目前,黔江區已為1400余名“五老”志願者建檔,實行建庫管理。如今,包括張玉林在內,一位又一位“五老”志願者不斷散發着“正能量”。

  組建“新隊伍” 服務群眾有力量

  “只要你們有技術方面的疑問或需要,只需一個電話,我隨叫隨到。”

  4月9日一早,黔江區黑溪鎮勝地社區5組,一棵棵果樹吐露新芽,春意盎然。61歲的高級農藝師王慧文和往年一樣,實地為包括簡小引在內的果農們開展技術指導。近段時間正是獼猴桃疏花,枇杷疏果,李子、桃子保花保果的時節。

  50歲出頭的簡小引,丈夫常年抱病,加上兩個孩子要讀書,沉重的負擔曾壓得她喘不過氣來。

  王慧文得知後,主動邀請簡小引到他負責的黔江區睿智水果科普示範基地務工,按照每天100元左右的標準進行工資結算。簡小引掰了掰手指頭,光是她在水果基地的務工收入每年就有2萬多元,這筆錢對他們一家來説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接下來,我們還想著把房屋翻修一下,有的是用錢的地方。”對於未來,簡小引滿懷憧憬。和簡小引一樣,常年在水果基地務工的村民有10多人,大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作為一名在一線摸爬滾打40多年的農技員,王慧文的學識深受果農們認可。如今,從黔江區農業技術服務中心退居二線的他,仍舊活躍在田間地頭。當下,幫助村民們增收致富成了他的頭等大事。

  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讓王慧文在工作中先後提煉總結出10余項水果栽培管理技術,成為黔江及周邊區縣果樹種植領域公認的“水果專家”。通過王慧文及同事的技術推廣,從2018年至今,黔江區水果種植面積從8萬餘畝增加至12萬畝以上,實現水果産業産值翻番。

  當下,李子、獼猴桃、柑橘等水果産業帶來“真金白銀”,果農們的收入也得到很大幅度提高。

  把專業知識送到田間地頭、送到果農家門口,王慧文和同事講解的栽培技術和編寫的技術資料讓果農“願意聽、聽得懂、學得進、用得好”。現在,退休了的王慧文可以全身心投入果樹“寶貝”的研究。

  社區事務繁雜、群眾需求多樣,這些問題考驗着“五老”志願者,“銀發力量”急需實現身份轉變、角色轉換,提高服務群眾的水平。為此,黔江區把提高“五老”志願者服務群眾能力作為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持續開展“五老”志願者能力素質提升培訓。

  何澤祿介紹,黔江區組織城市、農村社區黨組織書記以及信訪、司法、專業社會組織工作人員,重點圍繞社區網格治理運行機制、矛盾糾紛調解、基層自治協商、文娛活動舉辦等內容,對“五老”志願者開展專題培訓,全面提高“五老”志願者服務水平,推動打造高水平的“五老”工作室。

  探索“新模式” 基層善治有效果

  “聽説這兩天工作室有普法講座,昨天還有保健專家來講授養生知識,我們快去佔個好一點的位置。”

  4月10日中午,黔江區城東街道官壩社區居民鄭金翠叫上平時一起跳廣場舞的左鄰右舍。她們口中的工作室,正是退休幹部蔣大榮在社區創建的“法治宣傳教育室”。

  1996年,時任四川省黔江縣(今重慶市黔江區)政法委員會常務副書記的蔣大榮退居二線。然而,對於蔣大榮來説,退休不是終點,而是敦促他繼續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的新起點。

  退休之初,蔣大榮一度感到困惑。他把當時退休後的狀態描述為“三無”,即“無工作任務,無人安排做公事,無人監督做事”。

  “打鐵還需自身硬”,蔣大榮於是想到要把“三無”轉化為“三自”——思想工作自己做,做事情自己找,監督工作自己幹。於是,“知心老人”的稱呼在群眾中越叫越響,越來越多群眾在遇到難事時第一時間找到他尋求幫助。

  2012年,得知轄區一名青年因失戀而情緒激動時,蔣大榮連夜做勸導工作,成功穩定青年情緒。

  次年,一名高中生因多次違反校規被學校開除,蔣大榮得知後主動找到學校領導,為學生作擔保,請學校再給孩子一次機會。該生複學後,在家長和老師的幫助下,最終以優異成績考取北京理工大學。

  近年來,蔣大榮還多次參加社區矯正人員和社區戒毒人員會議,通過正面 啟發和典型案例以法育人、以法幫人,主動調解糾紛、化解矛盾。

  蔣大榮如今的身份是黔江區政法系統隊伍建設監督員、區公安局警風警紀監督員和區法院特邀監督員。2019年12月,他榮獲“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個人”稱號。

  身穿軍綠色制服、站時身姿挺立,儘管已92歲高齡,可帽檐下蔣大榮那雙眼睛如胸前那枚黨員徽章一樣閃耀着光芒,眼神明亮而堅定,一如年輕時領命“出征”時的模樣。

  在黔江區,共有7家這樣的“五老”工作室。“自2022年10月第一家‘五老’工作室成立以來,我們就一直在探索一套服務群眾的閉環管理機制,讓工作室開展志願活動有方向、有重點,讓群眾訴求有回應,切實解決群眾的身邊小事、關心要事。”何澤祿介紹。

  具體來説,黔江區將“五老”工作室作為網格治理的重要一環,充分發揮“五老”工作室作用,梳理匯總人才、技術、場所、設施等方面優勢,整合出黨建活動陣地、醫療保健、法律事務諮詢、家政服務、青少年教育、就業培訓等資源清單20余項,在社區公示欄和微信群內公開。

  實施“群眾點單、工作室派單、‘五老’接單、居民評單”服務模式的同時,“五老”工作室還開展問需行動,針對群眾需求進一步拓展活動形式、豐富活動內容。

  矢志跟黨走,“銀發”映初心。自推行“五老”工作室以來,黔江區通過組織“五老”人員積極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有效發揮“銀發力量”的“餘熱”,為基層解難、解困、解憂貢獻智慧和力量,提供更多有益經驗和辦法,做到“五老”有為、基層善治,社會治理效能持續提升,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認同感顯著增強。

編輯: 陶玉蓮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