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5日,一名醫護人員站在倒塌的廢墟前,背對着鏡頭的他已是眼淚縱橫。
大地搖晃,山崩地裂,亂石飛滾,江河堰塞!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一場突如其來的特大地震襲來。這場芮氏8.0級、烈度達11度的地震,其慘烈程度震驚了整個世界。
身為軍人的李立衡做夢也沒想到,自己人生中會經歷這樣一場百年不遇的特大災難;他也未曾預料到,在這場大地震中,會一次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他更沒有想到,在這場大災難救援中,會立下一等軍功,成為抗震救災英雄!
歲月倏忽。而今李立衡已脫下戎裝,任重慶市江津區民政局黨委委員、副局長。回憶當年,他感慨萬千:“黨和國家始終是我們的最大依靠。珍惜當下,好好生活…… ”
組建敢死突擊隊,帶21勇士徒步挺進
2008年3月,李立衡所在部隊在四川崇州進行戰備訓練。“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作為離災區最近的一支野戰部隊,救援指揮部命令部隊迅即趕赴災區救援。
災情就是命令。李立衡隨師長王凱帶領炮兵團趕到都江堰參加救援。此時,交通、通訊完全中斷。時間就是生命。當晚10時30分,救援指揮部命令李立衡所在部隊迅速組建敢死突擊隊。師長決定由少校副團職軍官李立衡挑選22名官兵組成敢死突擊隊,立即徒步前往汶川映秀鎮方向。
軍令如山。接到命令,李立衡的內心是忐忑複雜的,面對眼前山河破碎、險象環生的景象,危險程度顯而易見。此去能否順利完成任務?能否把21個戰友完整帶回來?他心裏是沒底的。不過,他的腦袋也只是瞬間蒙了一下。“軍情緊急,當祖國召喚的時候,應該挺起胸膛站排頭……”採訪時,講到動情處,他情緒激動。
李立衡迅速在師屬炮兵團挑選了19名官兵,加上軍區配屬的2名通信兵,組成了22人的敢死突擊隊——這就是後來媒體在報道時稱為的“挺進震中22勇士”。敢死突擊隊很快集合,攜帶簡單行裝迅即出發。
臨行前,師首長親自給敢死突擊隊送行。他對戰士們講:“同志們,黨和國家考驗你們的時刻到了,相信你們一定能完成任務!”為勇士們送行的群眾排成了長隊,掌聲經久不息。現場氣氛肅穆莊嚴,敢死突擊隊員們也大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情懷——他們不知道,出發前師政治部主任黃國林已安排幹部科的同志,把他們每個人的家庭地址和親人的&&電話都記下了。
在場的所有人都清楚,他們此行凶多吉少!
極度凶險,捨生忘死往前衝
大地震後的夜晚,大雨傾盆,暗黑如漆,余震不斷。12日晚11時,李立衡和他的21名戰友衝進茫茫雨幕中,沿着垮塌不堪的公路,沿着岷江,義無反顧地向着震中映秀方向艱難挺進。
腳下泥石遍地,戰士們不是靠腳在走,而是連滾帶爬踉蹌前行。抬頭是高不見頂的殘損山體,低頭是波濤洶湧的岷江。連綿不絕的巨石、泥漿、滑坡橫亙在面前,不斷有飛石從山上滾落下來,每向前邁出一步都極度凶險。出發不到10分鐘,22位敢死突擊隊員就成了只能看見兩隻眼睛在轉動的泥人。“全國人民都在等待着震中的消息,咱們就是累死,也要朝前倒!”勇士們相互攙扶,互相鼓勵着向前衝。
剛出發約一公里,就遇到一處山體大滑坡,土石將公路全部堵斷,橋梁、電線桿、樹木被衝得橫七豎八,泥石堆積幾十米高,路面蕩然無存。此時天空下着大雨,四週一片漆黑,岷江穿過殘損破敗的谷壑,氣勢洶洶地奔騰而來,轟鳴着、叫囂着,似要把勇士們吞沒。敢死突擊隊只能把岷江作為唯一參照物,繞過巨型泥石堆,順河谷手腳並用開道挺進。豈料,前方不足一公里又遇一處大滑坡。手電筒照射的前方,一邊是波濤洶湧,一邊是深溝險壑,只要一不留神滑倒,就再無上岸的可能。部隊沒法再順河道開進,只能折返翻山。這是一座充滿殘樹、雜草、荊棘、滾石的高山。因坡度太大,人在上面難以直立行走,幾乎只能貼着坡面爬行。李立衡一腳踩到松動的石塊,整個人往下一沉,腳下石塊猛地往下滑去,幸虧戰友伸出雙手抓住他的肩膀,才沒讓他滑下陡坡。
在狂風大雨中,敢死突擊隊足足攀爬了3個多小時,才終於翻過那座山嶺,到達紫坪鋪水庫發電站大壩。來不及充饑,也顧不上休息,藉&手電光,發現200多米高的水庫大壩已出現裂縫。沒有別的選擇,只能翻越大壩。可翻越大壩必須通過600多級的&階,而&階已多處坍塌,兩旁的扶手也已變形。&階陡峭,狂風呼嘯,大雨傾盆,每向上跨一步雙手必須死死抓住變形的扶手才能站穩。行至中途,突然遭遇余震,大地顫抖,人隨着扶手不停晃動。“躺下!立即躺下!”李立衡大聲對戰士們呼喊着。驚魂一刻,身背發電機的戰士孫波差點跌下大壩,所幸身旁戰友及時把他拉住;戰士張成勇拼命把身子貼近山壁,滾落的石頭幾乎貼着他的後背飛進江中;一塊數噸重巨石呼嘯而來,直接砸在戰士劉仁州站立之處。萬幸的是巨石砸在了離他不到1米的地方,在眾人驚呼聲中濺起的泥漿噴了他一身。
繼續前行不久,一堵5米多高的圍墻攔住了去路。“搭人梯,翻過去!”李立衡果斷命令。夜雨狂風中,22人陸續越過高墻。李立衡回身用手電照了一下這堵高墻,心裏不由得一陣後怕:只見狂風暴雨中,墻上密布玻璃尖刺,下方半米外就是深不見底的懸崖。黑暗中,懸崖猶如一個齜牙咧嘴的兇惡猛獸。“謝天謝地!如果是白天,很難想象大家看到這情景後,還敢無所畏懼地翻過去。”他不禁打了一個冷戰。
赴湯蹈火,勇士與時間賽跑
13日凌晨4時許,敢死突擊隊經過艱難跋涉,到達漩口道班住地。雨越下越大,余震越來越頻繁,泥石流越來越急。突然,強烈的余震把一座高達60米的山體震垮,迅猛強大的泥石流把兩個戰士的半個身子掩埋。大家拼命把兩人拖出,好險!李立衡意識到,此處危機四伏,必須迅速突圍,他決定利用飛石墜落的間隙,冒死闖關。
李立衡是領軍者,關鍵時刻必須要衝在最前面,他不容置疑地説:“我第一個衝,你們後面跟上!”李立衡帶頭,在黑暗中迅速利用飛石墜落間隙,強行穿越亂石。當跑到塌方體三分之一處時,一塊籃球般大的飛石,正好從他騰起的兩腿間飛過。此後每每回想起那些細節,李立衡都心有餘悸!
連夜急行軍,13日早上7點30分,隊伍到達壽江大橋,在附近找了一片開闊地,架設好衛星電話,第一次向指揮部報告了情況。這也是外界第一次獲得震後都江堰以北路段的消息。13日上午10點13分,敢死突擊隊到達離映秀鎮3公里處的轉山大橋。幾十名附近群眾聚集在橋頭,他們勸告戰士們説:“這橋已成危橋,還有不斷從500多米高山上滾落的山石,太危險了!”但李立衡清楚:映秀就在眼前,後方多少人在牽掛着裏面的消息,除了必須突過去,別無選擇!後來他才知道,那個山體背後就是“5·12”大地震震中所在地牛眠溝。
敢死突擊隊決定用隨身攜帶的背包繩連接成一根長20余米的滑索,從橋上把22名戰士逐一索降到河灘上通過。看到勇士們毅然決然的行動,百姓們佇立在塌方地帶的兩頭,自覺為勇士們擔負起安全警戒任務。
敢死突擊隊員大多是年輕戰士,更何況還有5名傷員。李立衡揮着手臂喊:“別怕!我第一個通過,你們注意看我的動作。”當他腰拴滑索第一個降落到河灘時,山頂碎石突然大面積滾落,他的左腿深陷進淤泥裏。橋兩邊的群眾大聲呼喊:“快跑!解放軍!”一個臉盆大的石頭緊貼着他的頭頂飛過,重重砸進泥潭中。他用力拔出左腿,不斷翻滾,身上被飛落的碎石多次擊中,多處受傷,但終於還是突過去了,再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經過14多個小時強行軍,勇士們克服重重危機,終於在13日中午12時30分抵達汶川映秀鎮。
當全身濕透、滿身泥漿的敢死突擊隊員被劫後余生的群眾看到時,大家滿眼淚水從四面八方聚攏過來,有的哭喊,有的跪下磕頭,有的把戰士們緊緊抱住,群眾哭喊着説:“解放軍來了,我們有救了……”
李立衡一邊快速地了解和掌握災損情況,一邊命令通信兵迅速架好衛星電話。但集團軍和師指揮部因正在向震中方向移動,沒能及時&&上。怎麼辦?情急之下,他想到了越級匯報,直接把電話打到成都軍區作戰部。可他實在是太累太睏了,架起的衛星電話離他不到5米,他卻癱坐在地硬是起不來。幾個戰士把他拉起來,扶着他在電話旁躺坐下,就這樣打起精神哽咽着向接電話的作戰部副部長報告了情況。
他們傳遞出的信息,讓外界在地震發生24小時後,終於得知映秀受災的真實情況。李立衡率領的22人敢死突擊隊,是第一支挺進震中映秀的部隊。
回撤受表彰,榮立一等功
任務完成了,大家的體力已嚴重透支,但勇士們沒有退縮,馬上投入救援行動。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敢死突擊隊爭分奪秒開闢了兩個直升機起降場。此外,李立衡率隊繼續向汶川縣城方向突進,以探查路段路況;5月16日9時,李立衡受命率6人小分隊到達草坡鄉,讓整整5天與外界失去&&的村民們看到了生的希望;5月31日,某陸航團直升機在執行救災任務時不幸失事,李立衡率隊開始了長達10天的搜尋……
2008年9月,部隊回撤前的一個夜晚,師黨委開會研究決定給李立衡報請一等功。此次救災行動,全軍區立一等功僅6人,李立衡是全師唯一一個立一等功的。
9月20日,隊伍撤離當天,聞訊趕來的群眾擠滿了道路,揮舞着自製的紅花與官兵們道別。回撤的軍車在人群的簇擁下不得不放慢了行進速度,軍民魚水一家親的濃濃情誼,瀰漫在整個映秀鎮。
部隊回到駐地,受到熱烈歡迎,萬人空巷。李立衡作為功臣代表,在歡迎大會做了深情真摯的發言,他説:“在這場人與災難的鬥爭中,我始終以軍人、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因為我知道,國家有難,匹夫有責!”(作者係重慶市作協會員劉雲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