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荷葉鐵線蕨“荒野求生記”

 4月16日,俯瞰忠縣皇華島,其獨特的生態環境條件成為荷葉鐵線蕨野外回歸的試驗樣地。記者 鄭宇 攝/視覺重慶

  “珍稀”名片>>>

  荷葉鐵線蕨

  荷葉鐵線蕨是亞洲鐵線蕨科植物中唯一的單葉型植物,目前僅在重慶有過發現記錄,其具有觀賞和藥用價值,又稱“荷葉金錢草”,成熟株高12厘米左右。其科屬蕨類植物門,根莖短而直立,葉簇生,主要生長在三峽庫區海拔175—500米之間的山脊、崖壁和灌叢中。荷葉鐵線蕨早春發芽,7月形成孢子群,9月孢子成熟,可用分株或孢子繁殖。

  保護級別:國家重點一級保護野生植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危物種。

  “五一”前夕,忠縣皇華島一面背陽的坡壁上,兩簇銅錢大小的翠綠葉片探出頭來,植株旁還躥出十幾個綠色的芽頭,挨挨擠擠生長着,水靈靈的似要滴出水來。

  “這是5年前,我們野外回歸的兩簇荷葉鐵線蕨。今年雨量充沛,植株生長情況是歷年記錄中最好的。”忠縣濕地保護管理站站長李向陽小心翼翼撥開雜草説。

  記者看到,這種植物葉片下的莖幹又黑又細,就像一根黑鐵絲,自帶韌性的莖幹竟能在李向陽的手中任意彎曲。

  荷葉鐵線蕨主要生長在溫潤的岩面薄土層、石縫或草叢中,對生存環境要求極為嚴苛,目前僅在重慶市的萬州區、石柱縣、忠縣有過發現記錄。

  人工培育後野歸皇華島

  這簡直是量身打造的自然生境

  2015年,西南大學科考團隊在忠縣石寶鎮一帶科考時,無意間發現了一大片葉片形似銅錢的野生蕨類植物。

  這一簇蕨類植物約有400多株,生長在小溪溝邊,四週人跡罕至。經過植物形態及解剖學觀察,科考團隊確認了該物種為荷葉鐵線蕨。

  “與其他蕨類植物不同的是,荷葉鐵線蕨在自然環境中的存活率很低,能在野外發現這樣一簇野生植株,實屬罕見。”李向陽説。

  荷葉鐵線蕨之所以被列為極危物種,原因有三——

  一是自然界中的荷葉鐵線蕨繁殖主要靠孢子和分株兩種方式。分株繁殖速度慢、繁殖數量少;孢子繁殖速度快,但荷葉鐵線蕨主要分佈在崖壁上,土層瘠薄,孢子掉落土壤後,很難發育成配子體形成新的植株。

  二是因其全株可入藥,極易遭人為採摘破壞。

  三是其對生境條件要求極為嚴苛,喜濕潤環境卻又不能積水,喜光照又要避免陽光直射。此外,主要分佈區環境變化,也導致該物種野外生長數量驟減。

  2015年在石寶鎮發現荷葉鐵線蕨,也是該物種首次在忠縣被發現,刷新了荷葉鐵線蕨的分佈紀錄。

  因此,西南大學科考團隊倍感振奮,隨即將植株樣本帶回實驗室人工培育。

  通過改良基質配方、扦插生根、擴繁環境營造等,他們攻克了一個個難題,成功實現荷葉鐵線蕨的人工繁殖。

  2019年,荷葉鐵線蕨繁育保護進入野外回歸階段,皇華島成為首選試驗樣地。

  之所以選擇皇華島,是因為這是長江中的一座江心島,四面環水,豐水期島嶼面積0.8平方公里,枯水期面積達到1.42平方公里,一些淺灘地帶便逐漸演替為濕地生態系統,成為我國水庫消落帶濕地和島嶼濕地的典型代表。

  此外,島上生態環境極好,獨特的生態氣候孕育了皇華島豐富的植被群落,島上目前記載的高等植物有932種、濕地和水生植物94種,其中不乏蘇鐵、水杉等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西南大學科考團隊曾數次登上皇華島考察,和李向陽一起尋找野外回歸的自然生境,最終鎖定了江邊一處背陽的坡壁。

  坡壁落差有十多米,逢雨季,綿綿的雨水在斜坡地表形成徑流,順着坡勢流向河中;斜坡掩映在竹林、樹叢之間,攀緣附着的蘭花、藤蔓肆意延伸,在空中交織成網,好似一把撐起的大傘;平緩的坡度讓土壤瀝水又不兜水,密林抵擋住陽光的直射,形成半陰半陽的自然環境。

  “這簡直是為荷葉鐵線蕨量身打造的自然生境。”2019年,帶着用3年多時間培育出的3株荷葉鐵線蕨,科考隊員將實驗室帶來的植株移栽到這處坡壁上,讓人工擴繁的荷葉鐵線蕨回歸野外。

  從此,這3株小小的荷葉鐵線蕨成了皇華島的寶貝。

  細心呵護下仍數次面臨生存危機

  皇華島為其成立了專人管護團隊

  記者在皇華島看到,5年前移栽的荷葉鐵線蕨,已長成叢生狀,形似銅錢的葉子挨挨擠擠,相互交錯,在坡壁上恣意生長。

  “剛移栽時,葉片僅指甲蓋大小,莖幹還不到1厘米。”看到它們如今長勢這麼好,李向陽連連感慨,“不容易啊。”

  5年來,工作人員在管護這些荷葉鐵線蕨的過程中,可沒少走彎路。

  荷葉鐵線蕨生長的坡壁土層薄,為避免水土流失,當地城管部門曾在坡壁上架起一道邊坡防護網,用於抵擋雨水沖蝕。

  本以為這樣能為植株生長營造穩定的環境,然而沒想到的是,防護網反而影響了荷葉鐵線蕨的正常生長。

  “防護網由尼龍繩編織而成,不僅透氣性差,而且會對莖葉造成擠壓,影響植株光合作用。”李向陽説,當他發現這一問題時,有一株荷葉鐵線蕨已經死亡,剩餘的兩株也出現葉片萎蔫的情形。他們趕緊拆除了防護網,才讓剩下的兩株荷葉鐵線蕨幸運存活下來。

  這以後,皇華島更是成立了由十多個人組成的專門管護團隊,對荷葉鐵線蕨進行管護、監測。在精心呵護下,幼小的植株一天天長大。

  2022年夏,極端高溫天氣給荷葉鐵線蕨的“荒野求生”帶來極大威脅。彼時,島上好幾座水池已乾涸見底,陽光炙烤下,成片的灌木、樹叢變得枯黃、萎蔫。縣裏安排了可移動噴灌裝置,分路段、分時間對島上的植被進行循環澆水。

  可喜陰喜濕的荷葉鐵線蕨生長情況依然不妙。因為噴灌裝置主要澆灌的是喬木層,水分很難抵達最下端的植物草本層,持續乾旱使部分土壤出現開裂。

  園林工人便頂着高溫,背着手壓式噴霧壺,每隔3小時前往荷葉鐵線蕨生長的坡壁,給土壤澆水。“得採用細水慢灌的方式,少量多次地澆水,讓荷葉鐵線蕨通過根係充分吸收水分,並讓土壤維持一定濕度。”李向陽説。

  細心呵護下,荷葉鐵線蕨終於熬過了那個夏天,並逐漸適應了皇華島上的環境,長勢越來越好。

  大量游客登島再次帶來威脅

  皇華島為其關閉了一個旅游碼頭

  在荷葉鐵線蕨生長的坡壁旁,有一條青石板小路順着坡勢蜿蜒而下,直抵江邊。&階上鋪滿的落葉早已泛黃,透露着人跡罕至的原生態意味。

  “你或許想不到,過去這條石板路直達旅游碼頭,每天人來人往熱鬧得很。”李向陽説,為保護島上生態,減少游客對荷葉鐵線蕨的干擾,皇華島取締了這個旅游碼頭,重新規劃了皇華島上的旅游線路。

  2019年,忠縣啟動皇華島生態保護修復,風光旖旎的皇華島成為三峽庫區的旅游勝地。島上原本有登島、離島兩個碼頭,荷葉鐵線蕨生長的坡壁正好靠近其中一個旅游碼頭,是游客離開皇華島的必經之路,旺季時每天有近千人經過。

  這面坡壁,也成了游客離島前最喜歡的“打卡”地。

  坡壁上附着大量地被植物,有的游客喜歡爬上去拍照,踩壞了草皮,土壤層缺少地被植物保護,很容易造成水土和營養流失。

  此外,為方便游客游覽,島上很多植物都設置有標識標牌,標明植物簡介和類別等信息。見標識標牌上介紹的荷葉鐵線蕨如此珍貴,且葉片形似銅錢甚是好看,總有游客忍不住伸手去撫摸。“剛長出的新葉特別嬌嫩,游客一不小心就會弄傷嫩葉。類似情況我們在巡護時發現了好幾次。”李向陽説。

  為此,皇華島特意重新規劃了環島路線,完美避開荷葉鐵線蕨生長的坡壁,只保留了登島處的游客碼頭,同時取消了荷葉鐵線蕨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的標識標牌,禁止游客進入保護區域,為荷葉鐵線蕨營造了更加穩定的生長環境。

  通過長期跟蹤觀察,忠縣濕地管護站對荷葉鐵線蕨在自然條件下的種群變化、自然更新等情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將持續加大保護力度。

  譬如今年,管護站就積極爭取資金,計劃在島上建立以紅外線熱成像相機、卡口相機為主導的智慧監測系統,一旦監測到異常的熱量變化,比如偷盜、野生動物活動等,就會觸發警報,通知管理人員採取應對措施。

  “要讓皇華島成為荷葉鐵線蕨等珍稀植物生長的天堂。”李向陽説。

  新聞縱深>>>

  重慶野歸荷葉鐵線蕨已超8000株

  日前,記者從重慶市林業局獲悉,近年來我市野外回歸的荷葉鐵線蕨已累計超過8000株,數量位居全國首位。這些野外回歸的荷葉鐵線蕨主要分佈在三峽庫區的萬州、石柱、忠縣等地,種苗平均存活率約95%,目前生長狀況良好,發育正常。

  “物種種群重建要經歷調查、引種、繁育、回歸等環節,野歸必須在人工繁育的基礎上才能進行。”萬州林業局林科所負責人文海軍説。

  從2015年起,萬州區對野外採集的500余株荷葉鐵線蕨進行繁殖試驗,科研人員利用樣本篩選法,挑選紫色頁巖土作為培養基質,克服重金屬、高溫脅迫等困難因素,採取分株繁殖的方法累計培育了2萬多株荷葉鐵線蕨。2020年9月,當地將人工繁育的荷葉鐵線蕨成功放歸到萬州區三峽珍稀植物園,以及新鄉等荷葉鐵線蕨原生地,邁出了荷葉鐵線蕨野外種群恢復的重要一步。

  為營造與原生地相似的生境,萬州區三峽珍稀植物園採取了空心磚砌&、挂袋回歸兩種方式,在坡度陡峭的崖壁上壘起一座座空心磚&,將基質土填充其中後,再進行荷葉鐵線蕨種苗移栽;在地勢平緩的坡地,則採用挂袋法,將一株株荷葉鐵線蕨種苗移栽至營養挂袋中。

  目前,重慶已在三峽庫區累計野外回歸荷葉鐵線蕨8000余株,預計3—5年,其野外保護地種群數量能夠達到2萬株,這標誌着我市荷葉鐵線蕨的搶救工作取得階段性成功。接下來,我市還將探索孢子繁殖法,實現荷葉鐵線蕨的快速擴繁。

編輯: 李海嵐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