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陽縣養蜂大戶李毅(右)在給蜂農做技術指導。(受訪者供圖)
眼看陰雨天就要到來,4月15日,酉陽縣養蜂大戶李毅決定,連夜將150群蜜蜂從涂市鎮鹿角坪遷往100公里外的湖南省龍山縣裏耶鎮。
“酉陽下一季採蜜要到八月份才開始,這群蜂群勢比較強,轉到湖南就可以多采一季柑橘蜜,我前幾天就已經去踩好點了。”怕被雨水絆住遷移蜂群的腳步,待到傍晚蜂群盡數歸巢,李毅和養蜂師傅迅速行動,將蜂箱和鍋碗瓢盆等生活用品一一裝車,星夜趕往裏耶。
不用天南海北跑,她更願意養中蜂
追花奪蜜、風餐露宿,這樣的生活,54歲的李毅早已習慣。她説:“現在我主要養中蜂,比起以前養西蜂天南海北地跑,日子已經好多了。”
李毅出身養蜂世家,從小就喜歡看爺爺和爸爸養蜂。
他們養殖的多為西蜂,個頭大,採蜜能力強,需要大面積蜜源才能滿足,所以養蜂人幾乎一年四季都在外漂泊,哪有花海就往哪遷移。
“我爸爸以前還是畜牧站管蜂産業的,每年外出牧蜂都帶着一大批蜂農,多的時候有十幾輛車一起出發。”她回憶。
1998年,李毅也跟着父輩腳步踏上養蜂路,當起了牧蜂人。“一開始也是西蜂為主,兼顧中蜂。近兩年,我和很多蜂農一樣,養殖中蜂更多了。”她説。
中蜂體積偏小,適宜山區小蜜源地區養殖,往往房前屋後只要有零星蜜源就能發展,不需要再天南海北牧蜂。這樣一來,蜂農空余時間還能再搞點其他産業,多增加一筆收入。
“但我的蜂群多,有800群,本地蜜源對我來説不夠,所以我還得到處跑,不過一般也就在兩小時車程範圍內轉場,用我們行話説這叫小轉地。”李毅笑着説。
養蜂是“看天吃飯”,不能計較一季的得失
如今,李毅每年主要有4個採蜜季:2月至4月,本地有以油菜花為主的春季山花;4月至5月則是湖北的柑橘花;5月,可轉回酉陽採烏桕;8月至9月,是一年中最關鍵的一季,以五倍子為主的秋季野山花,是重慶的特色蜜,價值更高。
有清晰的日程安排,也有固定的採蜜點,李毅今年的小轉地卻出了點小波折。
“今年酉陽雨水多,裏耶也一樣,估計採不到好多蜜。”她説。
往返運輸成本1500元,加上租住農戶房屋的費用,如果採不到蜜,這次轉場還有必要嗎?
李毅解釋,其實放蜜蜂出去採蜜除了收蜂糖外,還是為了保證它們的“口糧”。之前沒有給這群蜂留蜜,酉陽這時候又沒有蜜源,裏耶雖然天氣不好,但蜜源還在,蜜蜂多少能採一點自己食用,這樣可以把蜂群保住。
“養蜂也得‘看天吃飯’,不能計較一季的得失,留住蜂群,就還有下一個花期可以期待。”她説。
借助品牌的力量,帶動更多人養蜂
蜂王一生都在生育,雄蜂負責交配,工蜂負責採蜜、偵察、守衛和撫養幼蜂。養蜂時間越久,李毅也越被蜜蜂所感動:“它們很勤勞,用勞動回饋給我們蜂蜜,卻從不向我們索求什麼。”
看到身邊的蜂農年齡越來越大,李毅決定帶着大家一起發展,她於2011年牽頭成立了酉陽縣蜜蜂協會,協會聚集了許多與她一樣的愛蜂人士。
“好多退休的人來向我學養蜂。”李毅説,他們中的很多人完全沒有養蜂基礎,“我就從頭教起,帶他們觀察蜜蜂,了解它們的習性,並帶他們動手操作,克服怕被蜇的心理障礙。”
對於有一定技術的蜂農,李毅則更多地教他們如何管理蜂群,如何判斷蜜蜂是否生病、蜂王是否出逃等等。
對於年輕又有幹勁的蜂農,李毅會偏向於新型蜂箱、二次搖蜜等新技術、新模式的推廣,幫助他們進一步提升蜂蜜的産量與品質。
願意出去牧蜂的,李毅也會帶他們一起,免去他們外出找蜜源的麻煩。
受多種因素影響,近些年很多新蜂農都存在蜂蜜銷售難的問題,李毅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力量盡力帶動、幫助大家,好讓蜜蜂産業能夠壯大起來。
近兩年,酉陽推出了區域公用品牌“酉陽800”,李毅積極宣傳推廣,希望能借助這一品牌的力量,把優質蜂蜜賣給更多人。“我們重慶的蜂蜜品質好,如果再有品牌加持,我帶領大家發展就更有信心了!”(記者 栗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