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入腦又入心 巫溪村民創作三句半抵制“無事酒”

 “一年沒掙幾個錢,人情就要送幾萬,生活開支成問題,難!難!難!”

  “堅決杜絕無事宴,勤儉節約是關鍵,反對鋪張和浪費,照着辦!”

  近日,巫溪縣塘坊鎮金龍村李家埡口,塘坊鎮“倡導移風易俗 建設五美城鄉”文明實踐活動上,“寧河金喇叭”文藝宣講隊隊員譚孝菊帶着自創的“抵制無事酒”三句半一登場,現場便響起熱烈掌聲。大家都説,這首“三句半”字字句句都寫到了村民心坎上。

  記者近日從巫溪縣了解到,該縣近年持續大力整治無事酒,引導群眾破陋習、轉觀念、樹新風,去年以來共勸導“無事酒”356起。

  聚合力

  村民自創“三句半”抵制無事酒

  當“人情”變成一種債務,原本是中國人禮尚往來重要表現形式的“吃酒”便成了一種負擔。對此,家住巫溪縣塘坊鎮塘坊社區的譚孝菊老人深有體會。

  搬家辦酒、孩子滿月辦酒、生日辦酒、升學辦酒、出院辦酒……76歲的譚孝菊掰起了手指,她家的送禮簿子上密密麻麻地記滿了名字,以前一年僅送禮就要送上兩三萬元,超過她在家務農一年的收入。更有甚者,實在想不出辦酒的名目,便從自家小樓的樓上搬到樓下,或為尚未出生的胎兒提前辦“保胎酒”等,名目繁多,數不勝數。

  今年,塘坊鎮發動群眾通過多種形式參與抵制無事酒。作為鎮上文藝團成員的譚孝菊,便發揮特長,將這些年來自己所參加過的樁樁件件“無事酒”寫進了這首“三句半”。

  比如辦酒的名目,“張家老大叫張新,一年結了兩次婚,生了孩子又收情,扯他的筋(當地俗語,意為亂來)!”“李家老人歸西天,兄弟姐妹辦酒宴,人情簿子設五個,我的天!”

  譚孝菊的三句半出爐後,文藝團連夜編舞、配樂,將這首“三句半”改編成節目。在塘坊鎮移風易俗文明實踐活動中,這首“三句半”很受大家喜愛。譚孝菊告訴記者,當地人都討厭無事酒,但礙於情面不好説出口,通過三句半、民謠等形式,將大家的心聲廣為宣傳,想辦無事酒的人便有了輿論壓力。

  據了解,巫溪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充分發揮黨員幹部、先進典型、志願組織、社會力量、廣大群眾“5支力量”作用,聚集起抵制無事酒的合力。當地還成立了330支家風服務隊,教育引導親朋好友、街坊鄰居不辦理、不參與“無事酒”。

  破陳規

  紅白事“文明菜單”引領新風尚

  借機斂財的“無事酒”大家不歡迎,大操大辦的紅白事也給群眾造成了負擔。文峰鎮三星村“總管”(當地民間委託操辦紅白事事務的“管事”)朱興安告訴記者,以一場50桌的酒宴為例,每桌菜品至少20個,其中必須包括牛肉、海鮮等外地運來的高價凍貨。酒水管夠,香煙至少100條——除酒宴上使用外,幫忙的人人手一包。來參加酒宴的人要回禮,至少要回一個6元左右的飲料。就這樣,至少也得花費四五萬元,這還不包括車隊、樂隊、歌舞隊、煙花爆竹等支出。

  紅白事造成了大量浪費,光剩菜剩飯就得裝滿好幾個冰櫃。此外,還要製造大量垃圾,一場紅白事收運的垃圾相當於平時小半個村的收運量,其中多是一次性餐具等白色垃圾。

  為了避免浪費,文峰鎮紅白理事會牽頭制定《紅白辦理倡議》,提倡村民紅白事簡辦。比如,在菜品數量上,提倡紅事每桌不超過16個菜,白事每桌不超過13個菜,建議村民使用本地産新鮮肉類、蔬菜,不買高價凍貨;再如,建議不給來幫忙的村民回飲料、喜糖等伴手禮,讓鄰里之間的關係回歸互幫互助的本真。

  但真到了要辦事時,誰家都不願意為了省錢丟面子,誰都不願意當這“吃螃蟹”的第一人。

  今年2月初,朱興安的父親過世。按照農村習俗,當地村民得知消息後,紛紛主動上門來幫忙。響應村兩委號召,朱興安決定白事簡辦,把宴席的菜品從20個減少到13個,沒有購買高檔菜品,也沒為幫忙的村民準備整包煙、飲料等回禮。但他心裏還是惴惴不安,擔心村民議論他小氣。

  村幹部也來了,他們幫忙給前來參加葬禮的群眾解釋:“不是主人吝嗇,是為了響應政策”“一家有事百家忙,家家戶戶都到場……”

  由於減少了菜品,朱興安讓廚師把本地的肉、菜做得更精,大家都説味道不錯。有村幹部幫忙做工作,響應白事簡辦的朱興安不僅沒有丟面子,還省下了6萬多元。

  “土味”勸誡

  讓老百姓看得懂、聽得進

  如何有效運用新媒體,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婚事新辦、喪事簡辦、余事不辦”的文明新風吹進千家萬戶?巫溪縣有效引導當地本土自媒體,以快板、短視頻等多種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宣傳巫溪在治理“無事酒”工作中的有效舉措和成果,讓老百姓看得懂、聽得進、入腦入心。

  通城鎮青梅村村民陳振平自創順口溜抵制無事酒,並通過短視頻&&用方言發布,“豬圈圍欄也整酒,有人上樓搬下樓……”陳振平以親身經歷寫下順口溜,視頻一發布,叫好又叫座。

  在巫溪本土自媒體“爆笑巫溪”的視頻合集中,以治理“無事酒”為主題的視頻就有5個,點擊量都超過10萬。

  在諷刺性短視頻《不整“無事酒”,不赴違規宴》中,頭一回,村民“張漂亮”開着小汽車去吃酒;第二次,小汽車變成了摩托車;第三次,摩托車變成了兒童自行車;第四次,又有人叫“張漂亮”吃酒,送禮送到家徒四壁的“張漂亮”再也不敢去了……

  這些以本土方言為特色的短視頻一發布,就以其獨特的“土味”深入人心。有人這樣留言:“雖然親朋都參加,前邊挂禮後邊罵;都知掙錢不容易,無事整酒行得差,鄰里之間多相幫,不為錢財傳佳話。”

編輯: 李海嵐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