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沙坪壩區的沙濱路和嘉陵路之間,曾經的廢棄建築和街頭荒地已成為可賞江景的重慶之門文旅城。(攝於4月19日)記者 張錦輝 攝/視覺重慶
沙坪壩區小正街137號,距離三峽廣場不到1000米處,曾有一棟閒置了20多年的辦公樓,看上去破破爛爛,行人走過時,還要提防外墻斑駁的瓷磚掉落,猶如繁華商圈的一道“傷疤”。
最近,路過的居民驚訝地發現,這棟大樓換了身“新衣”,淺色的墻磚上鑲嵌着藍色大字“CCB建融家園”,清爽大氣,樓頂則修起了露&和嶄新的羽毛球場,不時有年輕人拎着電腦包進出。
原來,這棟舊大樓經過改造,已變成人才公寓,而這在沙坪壩不是個例。連日來,記者深入沙坪壩區調查了解到,該區全力推動“三攻堅一盤活”改革突破工作,在“十項全面清理”行動基礎上,制定“一企一策”考核指標,專業化、專班化、專項化推動資産盤活,形成精準高效的資産盤活聯動體系。
截至目前,沙坪壩區已完成827宗價值41.25億元資産登記入賬,核算入賬率達100%;確權辦證245宗、116.79萬平方米;累計資産處置盤活2000余宗、回收資金78.56億元。
閒置20年的大樓“活過來”,成中心城區最大保租房
小正街137號曾是沙坪壩區國土房管局辦公大樓,緊鄰三峽廣場和軌道交通一號線小龍坎站,附近有沙坪壩區實驗小學、八中、區人民醫院。大樓位於黃金地段,為何會閒置20多年?
這得從1993年説起。當初修這棟大樓時,設計師參考烏魯木齊建築風格,採取了回廊式設計,這令它成為沙坪壩標誌性建築之一,卻也成了其盤活路上的“絆腳石”。
2003年,區國土房管局搬走,5—11層就空了下來。眼看附近商圈發展得如火如荼,區裏也想過把大樓盤活,但回廊式設計很難用作商業,且樓房設施陳舊,改造難度大、成本高,無人願意接手。這一空置,就是18年。
2021年,機會來了。國家&&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政策,鼓勵各地利用存量閒置房屋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以解決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的住房困難問題。
“這個地段,用來打造保租房再合適不過。”沙坪壩區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高彥淳回憶,政策一出&,區住建委、區國資委等部門就迅速行動,找到有豐富保租房項目運作經驗的建融住房(重慶)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建融公司),合力盤活國有資産。
經過協商,沙坪壩區採取“誰投資誰運營誰收益”的模式,把上述閒置樓宇以毛坯價格出租給建融公司,15年租金總計2000萬元,免租4個月。
建融公司接手後,首先要解決複雜的産權問題——區國土局搬走後,5—11層産權登記在區住建委名下,1層屬於小龍坎農貿市場,承租戶有上百家,3—4層産權分別屬於15個集體和1戶個人。
“外立面改造涉及整棟樓,需要與上百個對象協商,每個對象的訴求都不同。”建融公司助理總裁王天玉説,在區住建委、區國資委、小龍坎街道等各方努力下,歷時大半年,公司才與所有産權方、承租方達成一致。
2023年底進場,2024年3月竣工,4月8日正式開業,社會資本的介入,開啟了項目“加速度”。建成後,這棟人才公寓也成了中心城區體量最大的保租房項目,共有住房305套,含單間配套、一室一廳、兩室一廳多種戶型,面積20平方米—120平方米不等,每月租金在600—2300元不等。
25歲的合川小夥曾宏就是第一批租客。他在小龍坎上班,之前在渝北租房,去年底就留意到大樓在改造,得知招租消息後馬上申請了單間配套,“只需滿足沙坪壩區無房這個條件就可以申請,很快就通過了。”如今,曾宏的通勤時間從1小時減少到10分鐘,幸福指數顯著提高。
目前,建融家園開業不過十幾天,入住率就已達到30%。“下一步,我們還將在公區打造共享食堂,以解決不能通氣的問題。”王天玉説。
老廠房改造成設計産業園,每年貢獻稅收約4000萬元
沙坪壩區通過精準高效的資産盤活方式,讓“老資産”煥發“新活力”的案例還有很多。
紅岩村大橋和石門大橋之間,沙濱路和嘉陵路交會處,有一片廢棄建築和街頭荒地,高差達十余米。該地塊屬於重慶邁瑞城市建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邁瑞城投),原計劃打造成群眾性公共服務空間,因種種原因閒置了十餘年,且一遇汛期樓下便會積水,每年維護費用約需15萬元。
2021年,邁瑞城投引入北京美途公司,攜手打造重慶之門文旅城。“項目建築面積9000多平米,為針對性盤活該閒置資産,該區域租期20年,其中免租期3年。”邁瑞城投副總經理黃艷介紹。
接手後,美途公司計劃總投資1億元,分三期建設。其中,一期已於去年建成,目前有8戶商家入駐,包括城市營地、寵物館、火鍋等業態。
“附近的紅岩村軌道交通站,日均換乘人次達30萬,周末來玩的游客很多。未來我們還將引進精品民宿等業態,並與周邊10余個景點聯動,打造沉浸式娛樂消費空間、標誌性網紅打卡點。”對未來發展,重慶之門文旅城負責人王長江信心滿滿。
沿嘉陵江一路前行,在原鴿牌電纜老廠房基礎上“修舊如舊”改造成的重慶大學設計創意産業園,則呈現出另一番風貌。錯落有致的建築分佈在坡地上,中間點綴着小塊草坪,上了年頭的黃葛樹與紅磚小樓相映成趣。
以前,這裡是一片廢舊廠房和堆滿生活垃圾的荒地。2006年,鴿牌電纜遷走後,該地塊由邁瑞城投收儲。為加強閒置資産盤活力度,沙坪壩區採取“政府+學校”的合作方式,由邁瑞城投提供資産要素保障及各項服務支撐,將閒置土地、廠房以10+1模式(10年免租+1年建設)授權重慶大學建築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建設經營,項目經3年建設後竣工投用。
“我們經濟效益非常好。”重大設計總院總經理助理肖倩説,目前園區內共有19棟建築,辦公面積1.9萬平方米,入駐項目團隊近60家,吸納就業創業人員1300余名。2022年至2023年,實現合同總額約17億元,每年貢獻稅收約4000萬元。
從建融家園、重慶之門再到重大設計産業園,不難看出,沙坪壩區每一宗資産的盤活,都是結合實際、精準施策,所以能盤出活力、産出效益。
確權辦證,讓“沉睡”的“黑戶”資産亮明身份
是出租還是出售、改造還是重建?精準施策的前提,首先是摸清家底,心中有數。
作為老工業城區,沙坪壩區有大量停用的工業廠房廢棄在城市中心,如鴿牌電纜廠、紅岩縫紉機廠、特鋼老廠房等。不少行政事業單位、高校搬遷後,也遺留下一批建築。
這些沉睡的資産一經盤活,其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不可低估。高彥淳説,早在3年前,沙坪壩區便開始對國有資産進行全口徑、全覆蓋拉網排查,通過電話查詢、現場核對、三方機構評估等方式,2023年,轄區內154億元資産的分佈、價值、産權性質基本全數理清。
理清之後便是確權、辦證。以前很多單位搬走後,資産就直接登記到區住建委名下,也沒有辦證,想要轉手時才發現困難重重。很多資産正是因此閒置的。
為此,沙坪壩區成立了無證資産確權辦證領導小組,由區國資委、區規資局雙牽頭,對全區185.91萬平方米無證資産逐一梳理、研判確權路徑,制定“可確權辦證資産清單”,多部門形成合力,建立權證辦理聯合會審機制,高效完成確權辦證245宗、116.79萬平方米,讓“沉睡”多年的“黑戶”資産亮明身份。
如邁瑞城投鳳凰廣場,因權屬不清“沉睡”十餘年,通過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確權辦證,成功引入優質社會資本,打造“二手車交易中心”,每年實現經營性收入近1000萬元。
與此同時,沙坪壩區還壯士斷腕,舍得將部分“好”資産拿出來,積極對接央企、市區兩級國企,區國資委牽頭與重慶市聯交所、阿里資産、貝殼網等合作,開設沙坪壩區資産盤活專欄,面向全國宣傳推介。其中通過阿里資産&&,盤活資産共27.36萬平方米。值得一提的是,部分資産還實現了溢價處置,溢價處置資産68宗,金額1.7億元,溢價率103%至221%。
盤活要想“發展有效”,還得結合區內業態定位。沙坪壩區依託轄區新橋醫院、西南醫院兩大三甲醫院醫療産業優勢,聚焦生物製造、數字醫療、植入式醫療器械、醫療設備核心零部件等細分領域,利用低效辦公樓宇,由沙興集團公司與社會資本聯合打造産業空間面積逾10萬平方米的生命科技園。
目前,生命科技園已經落地生命樹共享實驗CRO、啟妥斯醫療器械臨床轉化基地CDMO、語言腦機研究院等10個首發項目;改造國有企業老舊廠房,由共享工業投資有限公司打造上橋高性能醫療器械産業園,完成一期38畝、3.3萬平方米場地規劃設計,首批將入住歐林生物等領軍企業,預計投資額超8000萬元。
豐富的教育資源是沙坪壩區得天獨厚的優勢,為此,沙坪壩區突出“企業主體、高校支撐、産業導向、市場牽引”,利用高校閒置教學樓裝修改造,打造重慶師範大學拾光格·數字軟體園,目前已入駐企業112家,從業人員1800餘人,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約2.4億元,稅收300余萬元。
文旅是沙坪壩區的一張響亮名片。高彥淳介紹,區國資委、區規資局聯合發力,摸排梳理嘉陵灣區南起紅岩村大橋北至雙碑大橋的閒置空間,依託磁器口“網紅”效應,加快“古鎮十二巷”延伸拓展,由旭辰集團公司培育後街特色産業集群等,讓倉庫“變身”演藝型餐酒吧,閒置房屋變為茶鋪、陶藝館等。2024年春節期間,其游客量達130.59萬人次。此外,他們還利用防空洞閒置空間,打造“外星求生”科幻主題的“洞艦1號”景區,利用橋下閒置空間建設石門大橋橋下機械停車庫,實現“資産創收、惠及民生”雙重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