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橋梁總數超2萬座 跨越長江、嘉陵江的特大橋梁達105座
2024年04月27日 14:09 來源: 新華網

春日裏的朝天門大橋。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新華網重慶4月27日電(韓夢霖)有“橋都”美譽的重慶到底有多少座橋?4月26日,在“這就是重慶”——中國橋都記者見面會上,重慶市住房城鄉建委副主任席紅介紹,經初步統計,重慶大大小小的橋梁目前已經超過了2萬座,其中跨越長江、嘉陵江的特大橋梁有105座,特大橋梁的密度在全國少見。

  “橋梁有拱橋、梁橋,還有斜拉橋、懸索橋、組合體系橋梁五類結構,這五類結構的橋在重慶都能找到。”席紅&&,比如朝天門大橋是拱橋結構,長江大橋復線橋是梁橋結構,鵝公岩長江大橋是懸索橋結構,大佛寺長江大橋是斜拉橋結構,禮嘉大橋又是組合型橋梁,所以重慶又被稱為現實版的“橋梁博物館”。

  席紅介紹,重慶曾經創造過17項世界橋梁紀錄,曾創造了梁橋、拱橋世界跨度紀錄,為世界橋梁建設貢獻了重慶經驗。目前,全市現有9座橋梁保持着同類橋型跨度“世界第一”的紀錄,長江大橋復線橋為世界已知最大跨度的梁橋,朝天門大橋是已知最大跨度的鋼拱橋,在建的黃桷沱大橋建成後將成為世界上最大跨徑公軌兩用懸索橋。

  據介紹,從規劃、設計,到施工、維護,重慶擁有橋梁專業高校、橋梁國家重點實驗室、全國一流的橋梁勘察設計機構、橋梁施工企業,以及專業的橋梁維護機構等,構建起了橋梁“全産業鏈”。

  橋梁,也成為了重慶開放發展的重要樞紐。重慶中心城區手挽兩江、坐擁四山,空間尺度大,橋梁的建設連通兩江四岸、融通三大槽谷,讓重慶形成了“多中心、組團式”發展格局。比如,郭家沱長江大橋的修建,提升了東部“生態之城”與北部“智慧之城”互聯互通水平,有力帶動了龍興片區高端製造業基地和廣陽灣智創生態城協同發展。

  席紅&&,隨着汽車保有量的增加,重慶加大了立交橋、人行天橋這些過街設施的建設,既方便了市民出行,又緩解了中心城區交通壓力。

  橋的空間也是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隨着全市橋梁對“灰空間”改造升級,重慶在完善慢行交通系統的同時,也為市民提供了與橋“零距離”接觸的機會。特別是千廝門大橋兩側拓展的“城市陽&”,每逢節假日“封橋”後,能讓市民、游客更好地欣賞山城、江景。

  今年春節前後,白居寺長江大橋因其獨特的水滴設計、“星際穿越”的科幻感在網上一夜“出圈”。巴南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劉功峰介紹,針對市民和游客提出的需求,巴南區迅速修建了4條觀景步道、2個觀景&、1個便民服務點、5座公廁和安全防護欄等基礎設施,增設垃圾桶、路標指引牌、飲水設施等,配齊志願服務點和醫療服務點,開通“星際巴士”,聯動濱江片區,從“吃、住、行、游、購、娛”等方面升級消費體驗。

  “今年以來,白居寺長江大橋已吸引90余萬人次前來打卡,帶動旅游收入超過2.7億元。”劉功峰&&。

  重慶城市攝影師張坤琨介紹,千廝門大橋的修建給重慶城市景觀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成為了大家非常熱衷打卡的一個景點,這座橋會在不同季節呈現出特殊的美景,因此他會在不同的季節去拍攝。

  “我們用鏡頭記錄橋梁的美,更希望能夠用鏡頭去展現橋梁背後重慶人的精神,通過自己的畫面展現給大家、展現給世界。”張坤琨説。

夜色中的重慶千廝門大橋。新華網發(耿駿宇 攝)

攝影師拍攝的重慶“雲海列車”景色。新華網發(周能 攝)

  今年,白居寺長江大橋因其獨特的水滴造型、雄偉的橋墩設計、宛如科幻電影的造型,在多個短視頻和社交&&上走紅。新華網發(黃祖偉 攝)

重慶中心城區,多座跨江大橋連接起兩江四岸。新華社記者 黃偉 攝

圖為游客在觀景&&上拍攝菜園壩長江大橋的風光。新華網發(耿駿宇 攝)

編輯: 陳雨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