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重慶4月24日電(劉磊)春風和煦,希望田野迎來新一季耕耘。
重慶榮昌河包鎮馬鞍山紅薯育苗基地,綠油油的秧苗長勢喜人,將為當地最有名的土特産“河包粉條”,提供最重要的製作原料。在河包鎮,紅薯歷經沉澱、乾燥、打芡等十余道工序,被錘煉成一根根柔韌爽滑的粉條,也孕育了年産值10億元的産業。
“農業不加工,等於一場空;農業不成鏈,到頭不賺錢”。近年來,榮昌依託全國首個農牧特色國家高新區——榮昌高新區,圍繞“糧頭食尾”“農頭工尾”,打造榮昌豬、河包粉條等優勢特色産業集群,發展畜牧科技,向一二三産融合發展要效益,做長農業産業鏈,書寫農業增值大文章。
榮昌區河包鎮,工人在晾曬河包粉條。新華網發
榮昌區河包鎮紅薯育苗基地,西南大學副教授唐道彬查看紅薯新品種長勢。新華網發(資料圖 張澤美 攝)
不賣原料賣産品
河包鎮鼓了荷包
許多人不知道,市面上售賣的“舌尖上的美味”——酸辣粉,不少就産自河包這個西部小鎮。當地出産的火鍋粉條和酸辣粉佔川渝兩地80%的份額,佔全國的40%以上。
“千年河包,百年粉條”。從最早當地農民將田間地頭種植的紅薯製成粉條日常食用,到改革開放後將粉條作為一種“副業”,將其逐步推向商品化,經過百年發展,河包鎮把河包粉條打造成了一張響噹噹的招牌,摸索出圍繞“糧頭食尾”發展農産品加工業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子。
“1斤紅薯收購價大概0.45元,加工成粉條1斤出廠價5元左右。”河包鎮相關負責人介紹,從紅薯到粉條的蛻變,讓這一農産品“身價”上漲,解決了當地紅薯産業此前存在的鏈條短、附加值不高問題。
為適應市場需求,前些年河包鎮聯合西南大學食品科學院着手研發一種類似方便麵的新産品——“濕態酸辣粉”。這一創新既縮短了粉條生産工序,也將産品的保質期從3個月延長到了9個月,同時方便産品運輸。
重慶市黃海食品有限公司,每天20多萬袋粉條、酸辣粉從這裡出廠。新華網發
重慶市黃海食品有限公司,是河包鎮“最早吃螃蟹”的粉條企業之一。走進企業車間,只見幾條高標準自動化生産線正在高速運轉,空氣中瀰漫着粉條的香味,每天20多萬袋粉條、酸辣粉從這裡出廠,運往全國各地。
“去年企業為了迎合北方市場推出的金湯酸辣粉和麻醬流知味大寬粉,反響很不錯。”黃海食品員工段緒芳介紹,創新産品是企業發展的關鍵,為此,該企業研究團隊會通過市場調研、産品定位等舉措,每年推出新品3—4款。
得益於可靠生産能力和持續創新的産品,黃海食品陸續吸引了“今麥郎”“四川白家”等大批國內知名品牌前來尋求合作。
黃海食品是河包鎮不斷做大做強粉條産業的生動縮影。目前,該鎮共有粉條生産企業20余家,解決就業崗位1000個,粉條年産量超8萬噸、産值超10億元,成為全國火鍋粉條和酸辣粉的主要生産基地。
為助力河包粉條産業持續發展,去年榮昌制定了《河包粉條加工技術規範》,對粉條製作的13個步驟明確了具體的加工要求。
另外,河包鎮還採用“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積極引進業主進行高澱粉紅薯種植、鼓勵農戶跟隨發展,順利推進粉條生産加工與紅薯及相關配菜種植有效連接,讓河包鎮百姓鼓了荷包。
重慶永健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實驗室,工作人員在進行生物製劑研發。新華網發
跳出農業看農業
畜牧、畜牧科技相伴相生
不只是粉條,在農業上,榮昌還手握世界八大優良種豬之一“榮昌豬”、國家地理標誌産品“榮昌白鵝”等“好牌”,並由此為源頭延伸打造國家畜牧科技城。
動物疫病一直影響着畜牧業的健康發展,而生物製劑産業也與畜牧業相伴相生。
榮昌高新區重慶澳龍生物製品有限公司,全密閉、工藝全程智能化的“羊包蟲疫苗”生産線末端,一瓶瓶針劑整齊排列而出。這些拇指般大小的針劑看似尋常,卻是羊包蟲病的剋星,也是用於預防人畜共患病的強制免疫疫苗。
從2007年成立以來,澳龍生物從承接技術轉讓走向自主研發,每年將總銷售額的8%—9%投入到技術研發和産品創新中,逐漸成長為從事動物(豬、牛、羊)用生物製劑的集研發、生産、銷售和技術服務為一體的現代高新技術企業,擁有羊包蟲病基因工程亞單位疫苗、布氏菌病活疫苗、豬瘟活疫苗等21種産品。
重慶永健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澳龍生物的“姊妹”企業。該公司專業從事獸用精製卵黃抗體及高新生化製劑研發、生産、銷售和技術增值服務。
病毒繁殖、細菌培養、離心去雜質、抗原純化、收集高蛋白、蛋黃分離……精製蛋黃抗體要通過以上10多項工序才能生産完成,可為鴨、鵝提供被動免疫保護。
“公司現有精製蛋黃抗體、干擾素、轉移因子等各種劑型的生物、化學、中草藥製劑百餘種,已基本形成現代生態畜牧業畜禽疾病預防保健與治療藥品安全供應和養殖技術諮詢服務的保障&&。”永健生物總經理李來旭介紹。
樹立“跳出農業看農業”的思維,才能拓展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機遇。
近年來,榮昌加強科技創新的支撐和引領,支持畜牧科技産業發展。目前,榮昌擁有獸藥(生物製品)GMP企業28家、飼料加工企業40余家、農牧智能裝備生産企業5家,建立了集科研、育種、養殖、加工、飼料、獸藥、市場於一體的完整産業集群。
在榮昌,畜牧科技發展步子也越邁越遠。去年12月,老撾農林部與澳龍生物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旨在助力老撾提高動物疫病診斷、檢測和流行病學調查技術水平,增強老撾動物疫病防控能力。
國家級重慶(榮昌)生豬大數據中心大屏幕,實時顯示全國各地生豬交易數量等數據。新華網發
摸不着的“雲鏈條”
農業借“數”騰飛
巨大的屏幕上,全國各地生豬交易數量、交易價格等數據實時更新、不停跳動……來到全國唯一的畜牧單品種國家級大數據服務&&——國家級重慶(榮昌)生豬大數據中心,就好似來到了一家證券交易所。
它的建立,與“豬周期”息息相關。長久以來,生豬養殖産業存在“價高傷民,價賤傷農”的周期性豬肉價格變化怪圈。當地學者&&,農業生産由於市場供求信息不對稱,常常會導致農産品供需失衡。市場呼喚建立區域性乃至全國性的信息共享&&。
為此,這幾年榮昌加快建設國家級重慶(榮昌)生豬大數據中心。
“我們就像是生豬行業的‘淘寶網’,採取生豬活體線上交易線下交收的方式進行交易。”國家級重慶(榮昌)生豬大數據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生豬市場將傳統交易模式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交易不自由、中間環節長、品質難保證等癥結從生豬産業鏈上松綁,對於全行業來説,是一場變革。
同時,該大數據中心集成了雲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
這條摸不着的“雲鏈條”,將當地生豬養殖從“頭”到“尾”&&得更加緊密。
榮昌區昌州街道石河村六組村民、昌州街道興旺種豬場場長郭平是國家級重慶(榮昌)生豬大數據中心的受益農戶之一。依託這一&&,她將豬賣到了全國各地。
在此基礎上,該中心積極探索“企業+農戶+扶貧+集體經濟+科研+智慧養殖”的一體化模式,為農戶提供智能化養殖改造和數據支持等服務。截至目前,中心已成功接入全國200余個農貿市場、600余個大小種豬場,實現近20萬頭生豬全鏈條“一站式”實時監管,成為重慶智慧農業的一個典型,如今交易額已突破千億元。
從加工業賦能到科技助力,在榮昌,各個環節“頭尾相連”正串好農業産業鏈,串出農業價值鏈,不斷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數據顯示,2023年,榮昌區農林牧漁業總産值102.85億元,可比價增速4.7%;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86元,增速6.1%,農業正成為大有奔頭的産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