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區南沱鎮睦和村荔枝喜獲豐收
南沱風光
青菜頭收砍
南沱鎮睦和村
涪陵榨菜自動化生産線
四月的涪陵,春和景明。此時,漫山遍野的青菜頭豐收季剛過,上萬畝荔枝林便逐漸告別繁花,“妃子笑”“帶綠”“絳紗蘭”“糯米糍”等數個品種的荔枝迎來成果季。
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涪陵榨菜、荔枝、龍眼曾受到社會廣泛關注。一方水土生一方物産,涪陵憑藉優良的農業生態環境孕育出一大批“涪陵寶貝”,它們助推着當地百姓安穩致富,見證了浙江對口支援農業發展的山海情深,當下更是成為涪陵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産業寶貝”。
春風正勁好揚帆。當前,涪陵正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聚焦鄉村全面振興,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持續穩定增加農民收入,奮力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發展荔枝龍眼種植 三峽移民安穩致富願景成實景
南沱因地處長江南岸,長江流過半島形成回水沱而得名,是一個三峽移民大鎮。走進鎮上的睦和村,龍眼、荔枝、枇杷、臍橙等果樹隨處可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上世紀九十年代,睦和村屬長江三峽庫區重點淹沒移民村。“當時村裏一半的耕地淹沒了,村民都很關心村子發展的路在何方。”南沱鎮副鎮長劉家奇回憶道。為使移民遷得出、搬得穩,逐步能致富,上岸漁民“穩崗能致富”,睦和村大刀闊斧開展了産業結構調整和鄉村産業人才培育。
龍眼和荔枝栽種最先進入了睦和村的發展視野。據介紹,涪陵是適合種植龍眼和荔枝緯度最北的區域,獨具最晚熟特色和優勢,尤其南沱鎮有着悠久的荔枝龍眼種植歷史。根據歷史資料記載,該鎮的坪西島早在明朝時期,就有從湖廣兩地遷徙而來的居民將龍眼種子帶到這裡,大規模種植。至今,島上仍保存着數百株百年龍眼樹。
上世紀九十年代,在南沱鎮黨委政府的積極協調下,睦和村邀請區農委、區科委、區科協等部門實地把脈,結合當地資源稟賦和悠久的龍眼種植歷史,提出“先行先試打造100畝龍眼種植示範園,以點帶面豐富種類、擴大面積”的水果産業發展思路。從此,睦和村走上了發展經果林的道路,並帶動全鎮做大做強特色水果産業。
自1999年三峽移民搬遷以來,睦和村先後引進龍眼、荔枝、枇杷、柑橘等果苗,不斷豐富水果種類。如今,睦和村水果種植面積近2600畝,水果總産值2千余萬元,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水果之鄉”。
2023年,睦和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萬元,南沱鎮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7.1億元,實現了移民逐步致富、漁民穩崗致富的願景。
近年來,南沱鎮種植的荔枝龍眼逐步成為涪陵農業發展的一張名片。截至目前,全區種植龍眼2.25萬畝,産量4000噸,産值4000萬元;種植荔枝1.1萬畝,預計進入盛産期後,産量可達4000噸,産值5000萬元。下一步,涪陵將在“十四五”期間圍繞産業特色化、集約化、融合化,做好古龍眼樹保護,通過新建標準化基地、改造提升低産果園、創建區域品牌等一系列措施,打造長江上游晚熟龍眼荔枝基地。
跨越山水浙涪牽手 帶動涪陵農業“造血”發展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1992年,黨中央、國務院統一部署,號召中央國家機關、單位和全國有關省市對口支援三峽庫區移民安置,拉開了全國對口支援三峽庫區的序幕。自此,浙江、涪陵兩個相隔千山萬水的地方結下親緣,緊密&&在了一起。
2023年8月,“穩增收 樹品牌 促振興——2023浙江對口地區消費幫扶集中展銷活動暨&&啟動儀式”在位於杭州的山海共富農優産品展銷窗口舉行。作為浙江對口支援地區,涪陵組織20余家涉農企業,帶去了20余個品牌共120餘款農産品。琳瑯滿目的優質特色農産品深受採購商及消費者的青睞,進一步提升了“涪陵産”特色農産品的知名度、美譽度。
三峽筍業公司生産的竹筍産品就在參展之列。據介紹,公司目前建成竹産業示範園4337畝,竹産業豐産基地5578畝,擁有年産2萬噸竹筍加工廠,竹筍相關深加工産品年産值約3500萬元。
“公司能取得今天的發展成果離不開浙江的農業科技幫扶。”三峽筍業公司相關負責人説。2014年,浙涪對口支援科技項目“筍用竹豐産栽培及深加工技術研究與示範”開始實施。來自浙江的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科研團隊走進公司的竹林基地一線,為了解決管護、培育等技術短板,最終研發出“麻竹高效培育技術”。在1020畝的技術示範應用中,産量由應用前的600斤/畝提高到3000斤/畝,增産增收效益顯著。此外,科研團隊幫助公司開發竹筍新産品“清水筍、火鍋筍、調味筍”三大類20個新品,有效地助推企業打開更廣的市場空間,進一步增強市場競爭力。
産業是一個地方發展的根本,三峽移民後,如何解決庫區産業空心化問題,是涪陵庫區面臨的重要問題。“對口支援啟動之初,浙涪兩地就準確把握産業發展的核心命題,堅持‘輸血’與‘造血’並重。”涪陵區相關負責人説。
三峽筍業的案例只是浙涪協作的一個縮影,類似的農業科技交流合作項目不勝枚舉。
如,浙江省農科院農科種業公司在藺市街道及周邊鄉鎮發展水稻制種面積9200畝,總産230萬公斤,增加當地農民收入800萬元,帶動了制種産業的發展和水稻的增産增收,農戶收益從平均1200元/畝提高到2700元/畝。
浙江省科技廳幫助涪陵區引進優質蠶、桑品種,通過試驗示範,蠶繭單産每張可以提高8公斤,僅此一項使蠶農增收近百萬元。
……
沉甸甸的成績單,彰顯着浙江人民對涪陵的傾情支援。
時間是最好的見證者。隨着一個個項目落地生根,一項項科技廣泛推廣,32年來,浙江積極為涪陵引進農業龍頭企業和優良品種、先進技術、先進經營管理經驗,有力地帶動涪陵農業“造血”發展,延伸了特色生態産業鏈條,為涪陵高質量發展注入勃勃生機。
科創綠色同向驅動 唱響榨菜品牌帶動農民增收
涪陵的低山丘陵擁有潮濕多霧的獨特氣候,自古就盛産青菜頭。百餘年來當地人加以腌制生産,不僅製成百姓餐桌上的一碟碟榨菜,還發展為百億元産值的大産業。
“全區27個鄉鎮街,有23個鄉鎮街16萬農戶、60余萬人種植青菜頭。榨菜不僅僅是帶動農戶增收的寶貝,更成為了帶動鄉村振興的支柱産業。”涪陵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涪陵榨菜迎來生産“開門紅”。截至目前,全區青菜頭收購加工全面結束,收砍面積73.8萬畝,總産量190萬噸,種植純收入超21.8億元,全區農民人均種植收入3224.5元。
2023年,重慶將食品及農産品加工列為全市“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群體系的三大五千億級支柱産業集群之一。涪陵榨菜産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為了確保榨菜這項“百年”傳統産業在新時期發揮新優勢,涪陵堅持“科創+”“綠色+”雙驅發力,持續推進智能製造賦能、綠色高效生産、未來産品研發,加快建設“大基地+精加工+強商貿+高科技+深融合”的綠色榨菜全産業鏈。
推進智能製造,數字化發展提速。支持企業改技術、改工藝、改設備,推廣自動淘洗、切分、脫鹽及無菌包裝、高溫殺菌等生産工藝,全區榨菜企業自動化生産比例達95%以上。深度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加快建設服務於涪陵榨菜産業在日常數據採集分析、智能監測管理、智慧決策指導、交易共享賦能於一體的“榨菜産業大腦”。
強化産品研發,增強市場競爭力。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強化校地、院地合作,建好“川渝共建中國醬腌菜科技創新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級、市級榨菜産業技術研究院。引入低鹽腌制技術,開發低鹽榨菜産品,含鹽量從12%降到3%。探索共建榨菜未來食品開發研究室等重點實驗室,開發符合消費升級趨勢的休閒榨菜、預製榨菜、高鉀低鈉方便榨菜等未來榨菜新産品,推出4大系列100余個品種,“脆口”系列休閒食品成為“網紅美食”。
推動綠色生産,守護好綠水青山。堅持從源頭上治理榨菜廢水,研發榨菜筋皮無害化處置技術,二次利用製作成生物顆粒燃料和飼料添加劑,廢水經污水處理站處理後實現100%達標排放。引入推廣MVR蒸發濃縮技術,探索榨菜鹽水回收利用“變廢為寶”,年産榨菜醬油5萬噸,新增産值8000萬元。
2023年,涪陵實現榨菜産業總産值141.16億元,成為重慶市農村經濟中産銷規模最大、品牌知名度最高、輻射帶動能力最強的優勢特色支柱産業。
産業興則鄉村興,産業強則百姓富。在涪陵廣袤的綠水青山間,結出纍纍碩果的“涪陵寶貝”,不僅是土地和勞作的回饋,更詮釋着涪陵對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堅持。
善謀者行遠,實幹者乃成。在這個春天裏,涪陵再次邁出新步伐,加快升級打造以榨菜為主導的“1+2+X”現代農業産業體系,進一步推動産業振興、百姓安居、生活富裕,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正在涪陵大地徐徐展開。(記者 左黎韻 本版圖片由涪陵區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