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三峽地區最早航道圖冊 西南大學展出12部珍貴古籍

  4月20日,“圖耀千秋 文傳萬世”古籍插圖本賞鑒活動在西南大學中心圖書館舉辦。明萬曆刻本《牡丹亭還魂記》、清乾隆間翻刻明萬曆本《帝鑒圖説》、清光緒二十年袖海山房書局石印本《峽江圖考》、清道光刻本《鐵模圖説》《演炮圖説》等12部珍貴古籍首次面向公眾展出。

  現場,圖書館特藏部老師身着漢服,帶領師生參觀古籍書庫,為師生講解展出古籍,並介紹古籍基本知識,欣賞古籍裝具,感受古籍保存環境。這些古籍有的已有數百年歷史,紙張泛黃,墨跡斑駁,但插圖依舊清晰可見,足見其製作工藝之精湛。

  展出插圖本珍貴古籍12部

  西南大學圖書館特藏部主任張惠玲介紹,古籍展已連續舉辦了3年,此次古籍插圖本鑒賞活動以實地參觀講解和文獻展的方式為讀者打開視覺、聽覺和觸覺盛宴,全方位多角度展現古籍之美,宣傳推廣優秀傳統文化。

  據了解,往年主要展示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館藏珍品,今年,西南大學圖書館特藏部考慮到非專業人士和青少年學生可能對傳統古籍的閱讀存在困難(如繁體字、豎排、無標點符號),特別選擇了12部形式多樣、有國家普查登記編號的插圖本古籍。

  其中,包含多部古代科普讀物,如三峽地區最早的一幅完整的航道圖冊《峽江圖考》、中國古代篇幅最大的蠶書《蠶桑萃編》等。值得一提的是,清乾隆間翻刻的明萬曆本《帝鑒圖説》,作為明代帝王的教科書,它是本次展出的亮點之一。

  小皇帝的“定制”課本

  “這本《帝鑒圖説》可是大有來頭!”張惠玲告訴記者,公元1572年,10歲的朱翊鈞繼皇帝位,年號萬曆。小皇帝年歲太小,自然需要多加學習,但宮內外卻沒有一本合適的教材,用來對小皇帝進行教導。於是,身為首輔的張居正為幼帝精心編撰、量身打造了圖文並茂的專用教材《帝鑒圖説》,書名取唐太宗“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之意。全書插圖眾多,十分精美,故事深刻,引人深思。

  按照朝代順序,本書選取“善可法者八十一事”編成上編“聖哲芳規”,選取“惡可為戒者三十六事”編成下編“狂愚覆轍”,共計117個典故。每個典故統一採用四字標題,配一幅生動的插圖,再用白話解釋,引導小皇帝思考。由於該書善有榜樣,惡有典型,對帝王可以起到居安思危、警鐘長鳴的作用,因而備受統治者的重視。同時由於書中文字淺顯直白,插圖精美傳神,符合兒童閱讀心理特徵,是一部非常好的童蒙讀物,自問世以後廣泛流傳,數印不衰。

  西南大學圖書館這本清乾隆間翻刻明萬曆本《帝鑒圖説》,保存完好,圖文清晰,乃是少有的流傳至今的珍品。

  《演炮圖説》繪圖之精細

  “此次展出的道光刻本《演炮圖説》是一部存世相當完整的火炮操作珍貴古籍。”張惠玲介紹,這本圖書詳細講解火炮操作方法、炮兵訓練規範。其書內繪圖之精細,令人讚嘆。

  據介紹,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後,國內許多有識之士開始了軍事強國的探索。道光二十二年,龔振麟主持鎮海炮局,開始研製火炮。他捨棄傳統的泥范,發明鐵模造炮法,成為世界範圍內首創之舉,生産效率大幅提升。在生産的同時,龔氏將鑄造之法撰成《鐵模圖説》。《鐵模圖説》全書約6000字,插圖24幅,詳細介紹鐵模鑄炮技術、磨盤炮車造法、火箭製造設備,堪稱世界上最早系統論述金屬鑄造的著作。

  此外,龔振麟還撰成《演炮圖説》一部,全書約3000字,插圖9幅,《鐵模圖説》與《演炮圖説》,一為製造,一為操作,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是中國兵器史、鑄造史和軍事史上的重要著作。

  新重慶-上游新聞記者 宋劍

編輯: 王龍博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