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市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重慶市消防條例》,該條例於7月1日起施行。
●為防患於未然,條例明確禁止在建築物的公共門廳、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樓梯間及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室內場所停放電動自行車、電動摩托車或為其充電。
●禁止攜帶電動自行車、電動摩托車或其電池進入電梯轎廂。
●同時,條例也對電動車停放、充電等行為作了制度引導。
4月2日凌晨4點過,我市兩江新區翠雲街道翠雲花園小區發生了一起電動車自燃事故,所幸沒有人員傷亡。
“這些車如果不是停在室外指定區域,就比較麻煩了。”4月17日,記者對這起事故進行回訪時,一位小區居民這樣説道。
電動自行車停放、充電是老舊小區乃至多數小區管理的難點。翠雲花園小區是如何對電動自行車進行管理的,有哪些經驗值得總結?記者就此進行了走訪。
有效“隔離”
電動自行車自燃,過火範圍僅限於停放點內
4月17日,記者來到翠雲花園小區,在電動自行車室外集中停放點看到,停車棚的鋼架和頂棚都被大火燒得有些變形,但因為周邊是空曠地帶,火勢並沒有蔓延。
“幸好這些電動自行車是在室外集中停放區域,要是在屋頭燃起來,不得了。”16棟居民陳江説。
16棟位於集中停放區附近。當天凌晨失火時,陳江從睡夢中驚醒,還參與了滅火。
他認為,火災之所以沒有造成重大損失,電動自行車集中停放在室外這一舉措起了大作用。
翠雲花園小區建於2006年前後,有居民樓17棟,住戶約1200戶。
記者走訪一圈發現,小區內道路較為狹窄,而且沿坡而建,上下落差約有50米。
但令人讚嘆的是,小區內的雙向兩車道調整為單向通行,另一邊全部規劃為停車位;另外專門搭建了兩個有鋼架棚的電動自行車室外集中停放點。
兩個集中停放點均設置了智能充電樁。
物管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前些年,這裡並不是這樣秩序井然。
曾經亂象
電動車隨意停放、“飛線”充電等情形隨處可見
據了解,該小區內有電動自行車150多輛。以前,小區居民都把電動自行車停在自家樓棟的入口附近,再從家中拉“飛線”給電動自行車充電。一旦發生火災,樓棟口將被大火覆蓋。
2018年,兩江新區翠雲街道開始規劃在轄區內電動自行車較多的小區,設置集中充電和停放點,翠雲花園小區正是在那時開始整治的。
翠雲街道翠渝路社區工作人員盛媛告訴記者,他們專門找來第三方企業實地勘探選址,本着將安全隱患最小化的原則,選定了靠邊坡的兩處區域作為電動自行車集中停放點。
集中停放點沒多久就修好了,但許多居民圖方便,並不買賬,繼續將電動自行車停放在房前屋後。
為此,消防和街道、社區工作人員一次次上門宣傳,勸説大家不要亂停亂放電動自行車,甚至還收繳過“飛線”充電設備,可是效果仍然不好。“沒收了電線,人家又買來新的……”
有的居民責怪工作人員“多管閒事”“沒事找事”。有的居民見工作人員上門勸説,連門都不願開。還有的居民玩“躲貓貓”,有工作人員來檢查了,他就把“飛線”收起來;工作人員一走,一切恢復原樣。
其中一戶居民,特別固執。盛媛記得,僅她自己就上門勸導過將近10次,對方每次都答應得好好的,可最後仍舊我行我素亂停亂放。
怎麼辦?為了徹底解決問題,工作人員轉變思路,開始挨家挨戶走訪居民,認真聽取大家的想法。
鍥而不捨
解決好居民關切的問題,亂停亂放現象消失了
經深入走訪發現,居民之所以不願意將電動自行車停放在劃定區域,除了圖方便,還有幾個原因:擔心停遠了車會丟,擔心充電費用太高……
有針對性地解決這些問題,是讓集中停放點真正用起來的關鍵。消防部門的消防員,街道、社區、物業的工作人員和派出所民警開始了鍥而不捨的努力。
首先是把安全宣傳工作做到位:“亂停亂放一旦失火,你可能要面臨鉅額賠償,還有可能造成人員傷亡,要承擔法律責任。”“電動自行車自燃事故並非個例,千萬不要抱着僥倖心理。”“停放點要安裝監控設備,電動車不會丟。”
……
翠雲街道還出面與企業商談充電價格的問題。
據了解,一輛電動自行車充一次電要2—5度電,居民在家裏充的話要花幾塊錢。
為了不增加居民負擔,街道與企業最終商定,充電3小時的價格保持在1元錢左右。
這樣的話,一輛電動自行車充滿電最多也就是3元錢,而且集中停放點的充電樁有智能斷電功能,確保了充電所需費用與居民在家裏充電費用相當甚至更便宜。
街道和社區還廣泛發動群眾,齊心協力“將電動自行車推進劃定區域”:招募熱心居民作為志願者,與工作人員一起入戶勸導;鼓勵全小區居民共同監督、舉報亂停亂放現象;積極支持物業履行職責,督促整改不文明停車。
就這樣,亂停亂放的人逐漸減少了。目前,翠雲花園小區內所有電動自行車都“進”了室外劃定停車區域。
16棟居民劉學珍告訴記者,以前小區裏宣傳電動自行車要集中停放時她還不太理解,“經過這次火災,我是真明白了什麼叫‘防患於未然’。”
記者手記>>>
整治“亂停亂放”,需要持之以恒
翠雲花園小區的故事,是翠雲街道整治電動自行車亂停亂放工作的一個縮影。
翠雲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馮濤告訴記者,近幾年來,街道陸續為轄區內的多個老小區修建了12處電動自行車集中停放點,這些停放點一直使用至今,這些小區的電動車亂停亂放現象都消失了。
其實很多地方都在整治電動自行車亂停亂放,但有些地方整治效果欠佳,總是出現整治後不久又出現反復的情況。
整治要真正取得效果,持之以恒很重要,把工作做到家很重要。
以翠雲街道為例,他們持之以恒開展安全宣傳,充分發動群眾,讓大家都認識到電動自行車亂停亂放、“飛線”充電的危害;持之以恒開展監督、勸導和檢查工作,確保“反彈”情況不出現;同時,扎紮實實開展充電費協商等工作,讓群眾心甘情願將電動自行車停在劃定區域。
也正因為此,翠雲街道的電動自行車整治才取得了如今的效果。(記者 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