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大足石刻年內將實現“五山”同開

  4月9日,大足石門山石刻景區。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推動文化傳承發展,本報今起推出“文化中國行”主題報道,深入報道我市推動文化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和創新經驗,充分展示我市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産和文化旅游資源,進一步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繪就新時代新重慶更加絢麗多彩的“詩和遠方”新畫卷。

  説起大足石刻,不少游客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寶頂山石刻和北山石刻。可你知道嗎,大足石刻其實包括“五山”石刻,即寶頂山石刻、北山石刻、南山石刻、石篆山石刻、石門山石刻。

  4月15日,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長蔣思維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大足石刻已經新增開放南山石刻,游客可憑游覽寶頂山石刻或北山石刻的門票免費參觀。今年內,大足石刻將首次實現“五山”同開,屆時游客可通過網上預約參觀的方式,游覽石篆山石刻和石門山石刻。

  對寶頂山石刻和北山石刻,不少游客都已經耳熟能詳。可你知道南山、石篆山、石門山這“三山”上,究竟藏了什麼寶貝嗎?

  南山

  南宋時期雕刻最為精美的道教造像群

  沿着山間小道一路而上,在綠樹掩映之下,山門上“南山翠屏”四個大字遒勁有力。這裡是大足石刻“五山”之一南山石刻所在地——大足城區南面約2公里的南山之巔。

  蔣思維説,南山石刻開鑿於南宋紹興年間(公元1131—1162年),造像崖面長80余米、高3—10米,主要有真武大帝龕、后土聖母龕、三清洞、龍洞等道教造像題材,是中國南宋時期雕刻最精美、神係最完備的道教造像群。

  其中三清古洞共刻像421身,排列了從道教“三清四禦”到三百六十天尊的完備神仙序列,生動地反映了公元12世紀道教已由早期的老君、“三官”崇拜演變為神係、神階明確的“三清”“四禦”信仰的歷史事實。

  在中國宋代道教石窟中,三清古洞是最完備、最系統反映宋代道教神係的實物資料,是全國道教造像的珍品,也是研究道教史和道教造像藝術珍貴的實物資料。

  除此之外,在南山石刻中,還有碑刻題記28件。

  其中公元1250年的《何光震餞郡守王夢應記》碑,記載了公元13世紀中葉四川東部在松原戰爭之後的社會政治歷史基本情況,保存了許多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具有“以碑證史”“以碑補史”“以碑斷代”的重要價值。

  石篆山

  刻有全國罕見“孔丘十哲”造像

  位於大足三驅鎮佛會村的石篆山石刻,擁有大足石刻最早的三教合一造像,同時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三教合一大型石刻。

  在石篆山的眾多石刻中,尤為值得一提的是6號石窟——“孔丘十哲”龕。

  在這個石窟中,正壁刻着中國著名思想家、儒家創始人孔子坐像,兩側壁則刻着孔子最著名的十大弟子。

  這座造像刻於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造像中孔子正襟危坐,弟子十哲像有的年少英俊,有的中年沉穩,都穿着寬袖長服,手持笏板,雖然神態各異,但都是儒雅倜儻的形象。

  蔣思維説,將孔子像刻進深山石岩,刻全“孔丘十哲”,在全國都極為少見,因此愈加顯得彌足珍貴。

  在石篆山石刻中,還有全國石窟中唯一一處魯班像,它刻於石篆山石刻較高的一處崖壁上。石刻中的魯班滿臉笑意,穿着寬袖長袍,足蹬草鞋,左手握角尺,手腕懸挂鐵剪,舉右手笑指身後徒弟。

  石門山

  大足石刻中規模最大的釋道合一石刻群

  刻於大足石馬鎮石門山巔的石門山石刻,因山形像兩扇巨大石門相對而立得名。在這裡共有13龕窟造像,它們或仙或佛,皆玲瓏萬狀、鬼斧神工、精妙絕倫。

  蔣思維説,石門山石刻是大足石刻中規模最大的一處釋道合一石刻群,其中尤以道教題材諸窟的造像最具藝術特色。作品造型豐滿,神態逼真,將神的威嚴氣質與人的生動神態巧妙結合,在中國石刻藝術中獨樹一幟。

  第2號玉皇大帝龕外的千里眼像,眼如銅鈴,似能目及千里;順風耳面貌醜怪,張耳作細聽狀;二像肌肉豐健,筋脈顯露,手法誇張。第7號獨腳五通大帝,左腳獨立於一風火輪上,廣額深目,口闊唇厚,袍帶飛揚,有來去如風之勢。

  而第10號三皇洞現存造像35身,儒雅清秀,衣紋折疊舒展,手法寫實“人味”多於“神味”。第12號東嶽大帝寶懺變相龕刻像98身,以東嶽大帝、淑明皇后居中,反映出公元10至13世紀(宋代)東嶽世家在道教神係中的突出地位。

  除了大量的道教題材造像之外,石門山石刻的佛教題材主要有藥師佛龕、水月觀音龕、釋迦佛龕、十聖觀音窟、孔雀明王經變窟、訶利帝母龕等,其中尤以第6號十聖觀音窟最為精美。(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李晟)

編輯: 曹妤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