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三題三答”創新思政教育 引導青年學子走好“三大步”

  思想政治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如何答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命題,是新時代高校必須高度關注的首要課題。

  近年來,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緊扣時代命題的思索與解答,在幫助師生解答好思想“是非題”、強能“必答題”、心理“解析題”方面狠下功夫,引導師生在“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過程中成長成才、圓夢青春、貢獻力量。

  答好“是非題”,鑄魂固本走“正步”

  理想信念是思想總開關,堅定的理想信念是立德樹人的核心。

  “針對少數高校師生理想信念之基打得不夠牢固,愛黨愛國意識樹立得不夠有力。我們把教育引導師生鑄魂固本、堅定信念放在了頭等大事所思所謀、來抓來管。”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相關負責人介紹,結合藝術類高職院校師生思想實際,學校堅持清單式、精細化推動“大思政”體系建設,印發了《新時代加強和改進學校思政工作的貫徹落實意見》《時代新人鑄魂育人工作實施方案》《關於深入認真抓好“大思政課”建設的若干舉措》,構建起“1+5+45”的思政工作新體系、新格局。

  學思踐悟,理論學習入腦入心。依託教職工理論學習、“三會一課”、青馬班、每週班課等載體,注重抓好師生理論武裝,先後組建師生理論宣講團、講師團23個,三年來累計開展校內宣講300余場次。學校音樂學院“律風志願宣講團”和“紅旗飄揚志願隊”分別入選2024年全國大學生延安精神宣講團和井岡山精神宣講團。

  學校創新打造“強國有我——青年有話説”“榜樣的力量——半月談”等“黨建+”品牌,黨政領導幹部與“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學員結對子。注重優秀青年黨員、團學骨幹示範引領,開展國家獎學金獲獎對象事跡報告會、“優秀畢業生”主題宣傳,在校園裏掀起一股學習榜樣的熱潮。40名學生參演《偉大征程》,返校後組建紅色故事宣講團走進大中小學、社區企業宣講60余場次。

  以榜樣精神匯聚奮進力量,在理論學習與深化中,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進一步教育引導青年師生強化理想信念,堅定對黨忠誠、為國奉獻的思想認識,有力有效幫助青年師生理清思想誤區,弄懂理想信念牢固上的“大是大非”。

  答好“必答題”,增質賦能走“梯步”

  作為藝術類高職院校,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注重把中國藝術家精神中所蘊含的吃苦耐勞、肯鑽肯練、崇藝培德的精神傳導給學生,讓他們聚焦學習、熱愛學習、真心學習,能夠在課堂內“坐得住”,在劇場裏“演得出”,在舞&上“唱得好”,能夠在人生的馬拉松隊伍中“跟得上”,真實回答好才幹增長的“必答題”。

  深入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在校內廣泛培育“十大育人”精品項目,穩步開展質量創優和過程跟蹤,持續鞏固育人成效。制定了《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工作清單》,不斷提高課程思政質量,讓專業課教師成為思政工作的重要參與人、具體實踐者,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技能引路人、行為示範者。

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40名學生參演情景史詩《偉大征程》。

  在組織師生參加大型情景史詩《偉大征程》、重慶市“永遠跟黨走”文藝匯演、世界大河歌會、川渝春節聯歡晚會等國家級和市級重大演出的基礎上,學校又讓師生紛紛走入中小學、鄉村和社區,在持續磨煉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讓師生們在實景演出中親身體驗、實踐感悟、昇華思想。

  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學校組織學生先後完成《浴血紅花》《山那邊》《誓言》《花開無聲》《片片紅葉情》等原創舞&藝術作品,進一步延展實踐育人和文化育人&&,策劃開展了枇杷藝術節、重藝之夜、“青春製造”社團文化節、“與美有約·以美育人”名師講座等品牌文化活動,調動提升學生的藝術創造性、專業性,推動其了解品鑒中國文化傳統之美、藝術之美。

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創編情景劇《宣言》。

  據介紹,學校“文藝演育傳旅”專業群緊密對接“文化、創意、演藝、培訓、媒體、鄉村”六大領域,實現了“專業鏈、産業鏈、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成為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人才培養西部重要基地,承辦參加國家、市級重大演出任務20余場次,打造原創劇目(作品)近20個,“設計+非遺”助力鄉村振興趟出新路子。

  答好“辨析題”,培樂潤心走“穩步”

  據學校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每年組織開展的心理健康測試發現,少數學生由於原生家庭、成長過程中一些因素的影響,出現了心理健康類的疾病。對此,學校在學生心理健康維護方面,結合藝術類辦學特點,注重在“以德安心、以美潤心、以藝舒心”上多做文章,進一步幫助學生在校園小課堂內養成樂觀向上、陽光開朗的心理品質,確保學生在步入社會大課堂時能夠心理穩定、情緒飽滿。

開展心理教育輔導。

  本着“預防為主、教育為本”理念,印發《二級學院心理健康輔導站建設管理辦法》,構建了5個二級學院心理健康輔導站,由站長、副站長、輔導員、班級心理委員、宿舍心理聯絡員五級工作人員組成。堅持每年分層次、分類別組織學工人員參加心理健康服務能力、心理危機預防干預等專業培訓。同時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課程,實現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覆蓋,提升學生心理素養。

  每年,學校分兩次組織開展心理普查,建立“一生一檔”重點關注學生動態信息表,對存在異常心理或行為的學生逐一開展談心談話,開展校、院、班、宿舍四級心理幫扶。

  結合“5·25大學生心理健康節”“10·10世界精神衞生日”等節點,創意策劃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與宣傳活動,堅持實施“心若向陽·無畏悲傷”小太陽養成計劃,深入實施“與美有約·以美育人”美育浸潤行動,開設蜀繡、夏布、安陶、茶藝等特色非遺課程,讓學生在學習非遺、品鑒非遺、傳承非遺的過程中感知美、鑒賞美、追隨美,敞開心扉,養成良好的心理品性。(周鈞翔 鄧家平)

編輯:蔣玲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