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武陵山鄉振興記——來自重慶石柱縣中益鄉的蹲點觀察
2024年04月16日 08:37 來源: 新華社

  4月春光正好。地處武陵山區深處的重慶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在春日裏特別熱鬧,山村裏一窩窩黃精進入了收穫期,農民們忙着下地採挖;一撥撥研學旅游團隊在愜意地踏青賞景,搞農事體驗……作為重慶市曾經的深度貧困鄉,中益鄉通過脫貧攻堅甩掉“貧困帽”之後,還在最近幾年讓脫貧農業産業實現了“接二連三”,研學旅游成了新的支柱産業,鄉村振興的故事正在精彩上演。


這是4月11日拍攝的重慶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景色(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唐奕 攝

  選準産業,“接二連三”促振興

  在脫貧攻堅期,中益鄉實現了從傳統粗放農業向特色效益農業的轉型,通過村集體帶動、規模化種植,全鄉種下了1500多畝黃精、3000多畝脆紅李,並養殖了1萬多群中蜂……群眾穩定脫貧不愁;而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這幾年,鄉里又在既有脫貧農業産業發展基礎上,延長産業鏈、提升價值鏈,讓産業效益邁上了新&階。

  以黃精為例,從育苗、種植到加工的完整産業鏈已在中益鄉落地,並開發出了黃精麵條、黃精果脯等10多款加工産品。在中益鄉華溪村,重慶華溪村黃精面業有限公司2022年建成1400多平方米標準廠房,黃精面年加工量超過300噸。“我把之前在河南積累的制面經驗技術帶到了華溪村,同時積極開拓市場,成功實現各類黃精産品的出口。”公司負責人郭騏瑞説。

  在中益鄉,農業産業除了“接二”,還在“連三”。溫暖春日裏,中益鄉田園美景、土家族非遺技藝吸引來一批批研學團隊。這裡到處都有行走的研學課堂,在中益鄉華溪村、全興村,研學團隊可以參觀黃連種植、蜜蜂養殖基地;在坪壩村,可以體驗稻田農耕……“我們挖掘特色農業、生態和文化資源,並將這些與學生研學、企事業單位客戶鄉土體驗等需求結合,很受歡迎。”中益鄉黨委專職副書記郎滔介紹,2023年全鄉接待研學團隊游客近4萬人次,研學旅行産值超1200萬元。

  引育人才,“新農人”激活新鄉村

  最近一段時間,華溪村“90後”農民王秋實正忙着一家一戶上門收購黃精,經常深夜回家。“我們與湖南常德市一家企業合作,鄉里出原料,企業來加工,共同發展中益黃精茶産業。”王秋實告訴記者,2019年返鄉後,他就當起了一名鄉村産業經紀人,助推中益鄉土特産走出大山。

  原生態的黃精、黃連等中藥材要賣出更好的價錢,離不開各種精深加工産品的開發和推廣。王秋實利用自己大學美術專業特長,為黃精産品設計卡通形象,讓其更貼近年輕消費者。

  過去是大量勞動力外出打工,如今是不少青壯年返鄉回流。中益鄉過去3年吸引回來100多名創業者,催生了許多像産業經紀人、“鄉村CEO”、研學講解員這樣的鄉村“新農人”。

  中益鄉7個村集體經濟組織合股成立的石柱縣益起奔跑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負責牽頭全鄉研學旅游、電商産業發展,而作為這家公司總經理的譚操曾有多年健身教練經歷。“我結合自己的專長,為青少年研學團隊專門設計戶外健身課程,把健康運動、體能鍛煉融入到研學過程中,讓大家既能親近鄉村,又能提升身體素質,提高了研學旅游的吸引力。”

  在譚操的帶領下,2023年益起奔跑公司經營收入接近260萬元,向各村集體經濟組織股東分紅35萬元。“在鄉村創業打拼,真的很有成就感。”譚操告訴記者。

  “幫扶政策好,自己也要奮鬥奔跑”

  在中益鄉,隨着脫貧産業成果持續鞏固、“新農人”不斷涌現,全鄉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從2020年的1.56萬元,提高到2023年的2.06萬元,農民腰包“鼓起來了”,但鄉親們奮鬥奔跑的腳步沒有停歇,勁頭還越來越足。

  最近天氣晴朗,華溪村村民張劍峰背上了蜂桶,忙着上山為自家養殖的中蜂找尋“新家”。“幫扶政策好,自己也要奮鬥奔跑。”張劍峰告訴記者,山中花多,蜂蜜又多又有營養,深山老林不通路,蜂桶就要一個個往山上背,找到岩壁旁的平整處,就擺上一個。

  在中益鄉坪壩村,脫貧攻堅期裏,村民鄒小珍家辦起了鄉村農家樂。近3年來,鄒小珍一直在對農家樂進行改造升級,現在每間客房都裝上了空調、配套了淋浴室,房前小院也種上了別致花草。“日子越好幹勁就越大,就怕閒下來。”鄒小珍説。

  “少數富了不算富,一起奔跑才算數。”中益鄉黨委書記劉登峰告訴記者,下一步鄉里將繼續做強中藥材、中蜂等産業,做好農文旅融合文章,讓鄉村更美、農民更富。(記者李松)

編輯: 陶玉蓮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