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經開區 攝/廖濤
重鋼智能化碼頭 攝/李輝
核心提示
制定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五年實施方案,明月山綠色發展示範帶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成功首發,投用全市首座一站式重卡換電站、打造清潔低碳物流新體系……
近年來,長壽區搶抓機遇,積極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依託便利的交通條件和雄厚的産業基礎,以做大做強生産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為統領,以數字化改革為引領,全力暢通道、建樞紐、優服務、促發展,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交通數據能力中心、江海聯運中轉樞紐、“通道+經貿+産業”開放型經濟示範區和産業鏈供應鏈國際要素資源集散中心,跑出了聯通世界加速度,匯聚起開放發展新動能,為重慶建設內陸開放高地、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了積極貢獻。
2020年長壽班列首發以來全區經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發運貨物超2.3萬標箱、貨運值超33億元,總量位居全市前列。A級以上物流企業6家,數量位居全市第7位。2023年港口貨物吞吐量、鐵路貨運量分別增長10%、9.8%;實現外貿進出口101.1億元、離岸服務外包1.5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超1200萬美元。
暢通物流大通道 物流樞紐節點功能日益凸顯
去年3月,集裝箱貨物(錳礦石、白雲石)從欽州港東站鐵路運輸直達渝巴專用鐵路,標誌着西部陸海新通道“廣西-長壽”上行班列正式開行。
5月,“貴州-長壽”的區域班列開通,墊江金富源的原材料石英砂通過渝巴專用鐵路到達,長壽持續為區內及周邊企業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務。
7月,一列滿載貨物的明月山綠色發展示範帶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在渝巴物流成功首發,連同長壽區在內的明月山綠色發展示範帶七個區縣的貨物一同跨越山海、走向世界。
12月,中歐班列(成渝)首趟長壽多式聯運集結中心班列在渝巴物流鐵路站正式開行。滿載長壽及周邊地區50標箱貨物搭乘本次貨運列車從長壽出發,出口至共建“一帶一路”國家。
今年2月,老撾鐵礦石經中老鐵路上行至重鋼的西部陸海新通道海鐵聯運班列首發成功,為重鋼提供了另一條原材料供應物流大通道,可有效緩解三峽大壩檢修和新通道建設對長江水運帶來的影響。
隨着越來越多的多式聯運精品線路開通,長壽已構建起立足長壽、服務重慶、輻射西南、西北的多式聯運體系,西部陸海新通道重要樞紐節點功能日益凸顯,對外開放能級不斷提升。
“為更好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我們制定《長壽區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五年實施方案(2023—2027年)》。”長壽區商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其中一個重點,就是系統謀劃推進立體化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建設,着力形成以“三貨站多專線”鐵路物流網、“一環多橫多縱”公路集疏運網絡和長壽港銜接通江達海的水運物流網為骨架的對外交通網絡。
截至目前,長壽區年通過能力500萬噸的新恒陽碼頭多式聯運示範項目已開庫運行,躍升為長江上游規模最大、輻射雲貴川陜渝地區的液體化工品物流綜合服務&&;依託化工碼頭、中同運公司、渝巴公司,成功搭建西南地區最大危化品鐵公水多式聯運運營&&,開展水路、倉儲、鐵路三網融合周轉的集裝箱一站式化工物聯網服務,降低上下游化工企業物流成本;開闢渝巴物流至化工碼頭鐵水聯運“最後一公里”綠色通道,“疆煤入長”鐵水聯運實現首發;環松科技、巴斯夫、雲天化、望變電氣、國際複合等企業的産品,還有西南、西北等地區大宗貨物通過西部陸海新通道出口,走向東南亞、非洲、南美。
在此基礎上,長壽區還加快實施了中國航油西南戰略儲運基地、重慶港長壽馮家灣作業區化工碼頭二期2個泊位及配套設施、兩江新區至長壽區快速通道、黃草峽儲氣庫建設工程、重慶國際金屬循環産業園80萬噸熱卷深加工項目和鋼材交易市場(A區)提檔升級項目等一大批重點項目,使長壽國家物流樞紐功能更加完善。
長壽區相關負責人&&,接下來,長壽將持續暢通“四向”物流大通道,向東加快推動渝宜高鐵建設;向南依託渝懷鐵路,常態開行西部陸海新通道長壽-欽州雙向班列,連接北部灣城市群;向西依託渝懷鐵路及公路網,對接中歐班列,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向北大力推動廣涪柳、長墊梁等鐵路規劃建設,形成聯通西北到柳州貨運出海大通道,全力打造長江上游多式聯運示範基地和西部陸海新通道東線重要節點樞紐,為重慶內陸開放高地建設貢獻更多力量。
數字化賦能 提高跨區域數字化運營服務能力
“以前生産線上的工人要到鍋爐房工作,胸脯面對高溫鐵爐,後背卻是陣陣涼風。現在通過數字化轉型後,運用數字孿生工廠技術,工人線上便可實時看到生産線的車間情況。”在重慶市製造業數字化轉型賦能中心(長壽),工作人員以重慶鋼鐵集團的數字化轉型為例進行介紹,通過數字化賦能傳統産業,讓該企業提升了安全系數,生産效率提高46.78%,運營成本降低16.08%。
在數字展廳綜合大屏幕上,由重慶交信物聯科技有限公司與長壽區交通局、長壽高新區共同打造的“1+4”數字交通示範工程體系,全程監控了危化品運輸路線全過程,打通陸海新通道車、貨、人、場、途的數據共享,實現運力規劃、科學調度、安全監測。
“借助資源整合能力,可把西部交通13省市交通數據集成為數據中心,對此分析提煉,最後用數字賦能交通,服務於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發展,實現效能效率雙提升。”長壽高新區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
長壽區還在提升重型卡車物流能效方面下功夫,通過推動重卡換電降低其運營成本,提高效率,實現綠色運輸。
在長壽純電動重卡換電站,一輛載重為40噸的黑色純電重卡在工業機器人的操作下,最快3分鐘便可完成換電。
“新能源重卡快充一般需要1-2小時,而重卡換電只需要3-5分鐘,時間節約95%以上,節約油費35%以上。”重慶交信物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郭群稱,經過市場驗證,換電模式應用場景豐富,長壽正搶抓這一機遇。按照換電網絡布局規劃,以重慶中心城區為中心,還將在涪陵、南川、綦江等區設置50個左右的網絡基站,形成環中心城區的重卡換電網絡。
“目前,長壽已完成換電站示範站建設、區域換電網絡建設規劃、電池銀行組建、服務站建設等系列工作。”郭群介紹,示範運行中,重卡換電數字網絡為長壽鋼鐵、化工、汽車、建材、電力等重點企業用戶提供了零碳物流解決方案,有力促進了長壽生産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
接下來,長壽區將加快建設多跨協同的數字通道&&,推動航運企業深度融入智慧長江物流工程,推進物流企業融入通道公共信息&&,推廣使用國際貿易“單一窗口”,融入全市“1+5+N”智慧物流信息&&體系;大力推動“省部共建”,加快建設1個數字交通調度指揮中心和數字運輸物聯網、換電重卡數字網、數字物流服務網、大宗物流數字網4個數字服務網絡,形成“1+4”數字交通示範工程體系;建設智慧港口,開發數字化在港口物流裝卸、運輸、倉儲等各類場景的應用,加快構建港口全局“一屏掌控”、指令“一鍵智達”、執行“一貫到底”、監督“一覽無余”數字化協同工作場景。
同時,加快發展數字物流,加快建成投用長壽區西部陸海新通道數字運輸物聯網&&,全力支持物流企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提升,推動智慧運輸、智慧倉儲、智慧配送整體提升。推動綠色物流發展,積極引導長距離大宗物資“公轉鐵”“公轉水”,提高鐵路、水路貨運量佔全區社會貨運量的比重,高標準建設綠色公路、綠色碼頭,打造長壽區綠色水上物流綜合服務中心,推廣應用新能源物流車,不斷提升通道數字化運營服務能力。
提升外向型經濟水平 推動“通道+經貿+産業”聯動發展
在長壽發展20餘年的企業重慶國際複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際復材”),是一家以研發、生産、銷售玻璃纖維及複合材料的企業,每年從重慶發往各地的産品達70余萬噸,其出口的普貨還可直接在馮家灣海關監管場所清關。
現場,公司物流科科長傅坤算了一筆經濟賬。
“自長壽海關監管場封關運行,可大幅降低我們物流成本1000元/箱,以渝巴專用鐵路為西部陸海新通道長壽班列到發站,統一享受重慶和廣西扶持政策及國鐵運價優惠,全程鐵海運費按照2800元/標箱,較原鐵海聯運運費降低3600元/標箱。”
對於國際復材來講,西部陸海新通道,縮短了企業對華南及東南亞地區客戶的物流響應時間,在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時提升客戶服務質量。由於效益的提升,國際復材還下設了北美公司、歐洲公司和香港公司3家銷售子公司,在重慶、珠海、常州以及海外的巴西、巴林、美國、摩洛哥均建有生産基地,玻纖紗年産能突破100萬噸。
國際復材降本增效的案例並不是孤例。這得益於長壽樞紐運輸能力擴容升級和樞紐功能的不斷完善,推動了長壽産業、通道與貿易實現了深度融合發展。
在製造供應鏈物流方面,圍繞“1+3+2”産業布局,搭建供應鏈物流&&和大宗工業品商貿物流分撥中心。水鐵公管多式聯運網絡無縫覆蓋長壽經開區晏家、江南組團,為新材料等支柱産業發展壯大營造了低成本、高效率、強輻射的供應鏈環境,已形成化工物流、鋼鐵物流、大宗散貨物流等主導領域,並加快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物流體系。商貿生活物流方面,農産品交易、汽貿城、電商快遞等專業領域初具規模,區域輻射效應初顯,城鄉物流三級配送體系基本形成,這些都為企業深度融入對外開放格局贏得更多機會。
目前,在長壽,包括環松科技、巴斯夫、雲天化、望變電氣等20余家企業通過西部陸海新通道出口,方向主要為東南亞、非洲、南美等國家和地區。通道帶物流,物流帶經貿,由此推動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産能合作,用好國際資源和市場,促進産業擴鏈補鏈,帶動長壽製造、服務“走出去”和反向投資。
截至2023年,長壽區開展外貿業務企業80家,17家企業進出口超千萬美元,5家企業走出國門投資興業。化工産品、醫藥中間體、裝備製造等産品遠銷30多個國家,RCEP市場約佔36%。
未來,長壽區將依託化工新材料、裝備製造、鋼鐵冶金等産業,整合製造業物流資源,開展從原材料、零部件供應到産品分撥配送的全過程物流服務,延伸採購、交易結算、供應鏈金融、分銷組織等服務鏈,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開放型産業集群。完成經開區江南循環經濟臨港倉儲貿易區綜合開發項目、天然橡膠現貨交易市場、木材石材加工物流園等一批臨港産業項目建設,打造千億級臨港産業集群,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新材料高地。重點發展一批物流業與製造業融合創新模式、代表性企業和知名品牌。發揮鏈主企業聯動上下游企業作用,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協同提高生産服務專業化水平。加強通道跨境産能分工合作,支持企業沿通道開展國際産能合作,培育壯大一批産業鏈跨國公司。
同時,實施“百團千企”國際市場開拓計劃,推進國家外貿轉型升級示範基地(西藥)、歐洲重慶中心新材料産業基地擴容提質,深入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做強一般貿易,做大加工貿易。大力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發展川維化工跨境電商,大力實施工業“十百千萬”行動,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外向型企業。(王靜 王美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