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燕是重慶市永川區朱沱鎮民政救助崗工作人員。過去,她負擔最重的一項工作就是“填表”:她曾負責低保、特困、高齡失能老人等20多項報表填報工作,且每項報表都需層層上報、審核把關、簽字確認。她每月用於填報報表的時間佔上班時間1/3以上,手機裏各種工作QQ群、微信群多達60多個。
而現在,她只需在“渝快政”裏的“一表通”裏維護相關數據即可,每月所用時間僅為半天。
4月2日,記者從永川區獲悉,2023年該區將基層反映強烈的工作“報表負擔”問題作為攻堅課題,探索打造“報表+&賬”數字化融合場景,於當年9月在全市率先全面投用“一表通”應用,推動基層減負、治理增效取得顯著成果。
調研開路
找準困擾基層的“報表負擔”
基層幹部的“報表負擔”有多重?
記者在胡曉燕過去的一個工作筆記本上看到,上面有關表格填報系統的記錄有整整兩大頁,包括各個填報系統的用戶名、密碼、填報流程、相關報表內容、上報周期等。
胡曉燕説,由她負責的報表,其中一部分需要登錄市區兩級業務系統進行數據上報,也有一部分臨時性統計需求,需要通過微信、QQ等途徑報送電子報表。部分已報送的報表,每月還得打印一份紙質件,找領導簽字、蓋公章後,送區級部門存檔。
“胡曉燕以前所承擔的‘報表負擔’,曾在鎮街幹部中非常普遍。”永川區委組織部副部長程波韜告訴記者,2023年4月,他們在朱沱鎮、中山路街道辦事處調查發現:2022年,朱沱鎮填報各項報表168項,年報送次數1377次;中山路街道填報各項報表178項,年報送次數1337次。
“這些報表中,只有一半左右是有系統支撐的。”程波韜説。從區級部門下派鎮街的報表名目繁多、任務繁重,通常是科室站所一有需要就直接下發,導致基層填報任務數不勝數。
面對報表任務,鎮街往往需要組織各村(社區)、網格、科室站所層層上報,嚴重擠佔開展其他工作的時間。有些表格填報時限要求過急,導致一些內容只能根據平時掌握的情況臨時估算填寫,造成數據失真。
與此同時,不同部門、系統索要數據存在交叉,表格格式、統計口徑等也有差異,由於數據不共享、不集成,不少幹部不得不疲於複製粘貼、多頭報送。
這種報表任務涉及到鎮街的大部分幹部。中山路街道辦事處119名幹部中,經常性承擔報表填報任務的幹部就有80人。因此,很多鎮街幹部都戲稱自己為“表哥”“表姐”。
數字賦能
“報表+&賬”推動基層減負
面對基層反映強烈的報表負擔過重問題,永川區突出“大場景、小切口”,全面啟動&賬報表應用試點工作,通過數字賦能、流程再造、機制重塑,為基層工作人員卸下一些“報表負擔”。
永川區大數據局副局長李曉莉介紹,其主要做法就是依託數字重慶“1361”總體構架,在基層智治體系下,構建“131”架構,即:渝快政統一入口,數字&賬、智能報表、分析調度3個核心模塊,1個鎮街數據池。
數字&賬模塊承載日常數據填報上報,通過部門核心業務梳理,結合歷史報表,設計形成各領域、各條線&賬,切實變報表為數字&賬。
智能報表模塊是開展臨時報表任務的統一渠道,部門下發報表,基層在線填報、審核上報,以滿足部門臨時業務數據需求。
分析調度模塊基於“&賬+報表”沉澱數據,發掘數據價值,為實現數據利用奠定基礎。
“打通數據壁壘,變‘找基層要數據’為‘在系統取數據’,是‘一表通’應用的主要特點。”李曉莉説,鎮村幹部僅需首次錄入歷史數據、動態維護確需走訪生成的數據,部門就可在&賬內實時查看調取。
而“一表通”能實現這種功能,在於該區建立了在多部門之間、上下級之間的共享數據&&。一方面,該區依託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申請對接自然人、法人、空間地理、信用、電子證照5大基礎庫數據,下沉市級基礎數據並填充至&賬相應字段,目前已完成121.1萬條基礎數據下沉;另一方面,他們開展區級數據資源普查,全量編目部門業務數據,通過IRS申請調用市級業務系統數據,歸集進入區級數據倉,實時填充&賬,目前,已沉澱民政、衛健等領域相關業務數據9.3萬條。
另外,永川區還對高頻報表拆解、集成,經5輪迭代優化,形成涵蓋黨的建設、經濟發展、民生服務、平安法治四大板塊的標準化&賬93個,涉及“人房地事物組織”等字段3519個,涵蓋了鎮街95%以上的工作需求。
以殘疾人相關報表為例,過去,各鎮街需向區殘聯、區民政局、區農業農村委等多個部門定時報送相關報表11張次,包括《貧困殘疾人生活補貼變化情況對比表》《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變化情況對比表》《重度殘疾人生活補貼上報花名冊》等。這些報表包含大量重復字段,如殘疾人姓名、持證狀態、家庭經濟狀況等,此前需在不同表格上重復填報。如今,各級、各部門間數據自動關聯、實時更新後,這些字段自動生成並合並為“殘疾人信息&賬”,不再需要人工填報。
中山路街道黨工委書記馮昭華告訴記者,使用“一表通”後,該街道月均報表數由原來的115張縮減至11張,處理1張報表時間由原來的平均2小時減至10分鐘。
“‘一表通’不僅減輕了基層幹部的負擔,也減輕了區級部門的工作強度。”永川區民政局副局長黃豫軍説,過去,他們向鎮街收集1張報表,從制發報表到人工錄入匯總,平均需要2天時間,現在通過“一表通”制發報表,各鎮街錄入數據後,&&就自動生成匯總報表,從制發1張報表到匯總數據的時間減至現在的20分鐘。
做“加減法”
“一表通”推動基層治理增效
記者在永川區採訪時發現,該區在通過“一表通”實現報表“做減法”的同時,還推動基層治理增效,實現了服務“做加法”。
“‘一表通’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把幹部從報表中解脫出來,有更多時間和精力下沉到社區、網格中服務群眾。”馮昭華説,中山路街道投用“一表通”後,統籌優化基層智治四大板塊幹部力量及職能職責,每個板塊專職安排2人承擔“一表通”維護工作,由此分流出22名幹部機關下沉至小區、網格,從事營商環境、執法監督、網格治理、矛盾調解等工作,實現從“鍵對鍵”報表向“面對面”服務的轉變。
依託“一表通”統計分析、預判預警等功能,中山路街道大幅提升了決策參考服務效能。去年10月,該街道在調查查看平安法治板塊&賬數據時,發現有121條有關消防設施“除險清患”的矛盾調解記錄,位列該板塊高頻&賬業務事項第二名。
街道黨工委、辦事處隨即對此進行調查分析,結果發現,當時正值對高層建築進行“除險清患”專項排查整治,因工作人員解釋工作做得不夠,許多業主反對用大修基金進行消防設施改造。
由此,該街道改變工作方法:先是進行大量的宣傳解釋工作,然後對改造項目、所用資金進行公示、公開,從而獲得了大部分業主的支持,順利完成了26個小區71棟高層建築的消防改造工作。
永川區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支隊政委羅曦告訴記者,過去,他們只掌握50畝以上的土地流轉數據,通過“一表通”的農村土地流轉&賬,土地流轉數據精度提高為“一畝也不漏”。通過這個數字&賬,他們可對規模過大、存在拖欠租金風險的土地流轉項目進行實時分析研判,及時進行資金監管和預警監測,從而確保土地流轉經營有序可控。
目前,永川區“一表通”試點經驗正分批次在全市推廣,至今已落地10多個區縣。程波韜&&,下一步,“一表通”還將在企業、學校、醫院等行業領域推廣應用,並加快在全國複製推廣,為推動基層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現代化探路作貢獻。
記者 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