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酉陽宜居茶如何“破圈”

酉陽縣宜居鄉,連片的茶園裏村民正在採茶。特約攝影 冉川 攝/視覺重慶

  清明前夕,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宜居鄉,春光明媚、春風和煦。

  每天從東方剛剛露出魚肚白開始,漫山遍野都是忙碌的人群,蜿蜒的鄉村公路上也車水馬龍。待星光漫天,宜居鄉則是家家戶戶燈火通明,許多人家甚至是通宵忙碌。所有人的忙碌都為了它——宜居茶,忙着採茶、炒茶、買茶……

  這個時節,總人口不到2.1萬的宜居鄉,每天會從四面八方涌入近30萬人。

  “宜居所産茶葉,均價每斤1000多元,最高售價甚至高達每斤8000元,基本上所有茶葉在三四月份就會被搶購一空。”宜居鄉黨委副書記雷霆告訴記者,全鄉9個行政村全都産茶,“全鄉95%村民的生計與茶葉密不可分,全鄉人均茶葉銷售收入達5600多元。”

  2023年,宜居鄉2.3萬餘畝茶園,産茶130余噸,銷售收入達2.6億元。

  可是,有如此大産銷量的宜居茶,卻在全國茶葉市場名不見經傳,甚至在重慶茶葉市場也寂寂無名。有價有市的宜居茶,為何“叫座”卻不“叫好”?

  天然拼配的宜居茶曾是皇室貢品

  酉陽地處武陵山腹地,同時處於神秘的北緯28°黃金線,森林覆蓋率達64.1%,年平均氣溫15.2℃。獨特的地形和氣候孕育好茶,這裡有着悠久的種茶、飲茶歷史。

  “四圍山水宜居,半幅田園如畫。”37歲的冉金成是酉陽縣級制茶技藝非遺傳承人,在宜居鄉經營着50余畝茶園,“酉陽的茶,最好的是宜居茶。”

  “明清皇宮添貢品,雲霧山中宜居茶。”《酉陽直隸州志》和《酉陽縣誌》記載,宜居茶源於唐朝,在明、清土司統治時期曾作為貢品進獻皇宮,所以宜居茶又有“宜居貢茶”的美譽。

  地處酉陽腹心的宜居鄉,境內地勢北高南低,群山環抱,峰巒疊嶂。

  “從地圖上看,宜居鄉地形就似一片茶葉。宜居河貫穿全境,像是葉柄,大小支流蜿蜒其中,像是葉脈。”雷霆介紹,宜居鄉土壤富含鋅、硒等微量元素,pH值在5—6之間,陽光充足,雨量充沛,適宜茶樹生長,“這裡平均海拔800米,四季雲霧繚繞,使得宜居茶色澤嫩綠、香馥若蘭。”

  如今,宜居鄉漫山遍野都是茶園,但宜居茶卻並非單一的茶樹品種。

  “宜居茶以川小葉為主,間有龍井、福鼎小白茶等10余種茶樹品種。”冉金成介紹,宜居鄉自唐朝開始種茶,歷朝歷代的茶農不斷對枯死、老化的茶樹進行補植、更替,以致同一片茶園裏栽種着多種茶樹,直到今天也是這樣。“茶農採茶時,均是10余種茶葉混採,炒茶時也是混在一起炒制,形成了茶葉的天然拼配。”冉金成説。

  拼配茶又叫混合調配茶,是為了保持茶葉風味與品質的穩定,而將幾種不同的茶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茶。

  “這就像調製白酒,統一口味,去除雜質,協調香味。”冉金成泡上一杯宜居茶,茶湯清澈,有一股淡淡的板栗香味在空氣中飄散。抿上一口,只覺茶香持久、回味甘甜,“天然拼配造就了宜居茶特殊的香味和入口回甘的特點,這也是宜居茶在酉陽周邊武陵山區域廣受歡迎的重要原因。”冉金成説。

  新鮮出爐的宜居茶常被搶購一空

  廣受歡迎的宜居茶,也給當地村民帶來了不菲的收入。

  “去年我請了7個師傅炒茶,炒制一斤茶葉的報酬是150元,7個師傅的人工費加上雇人採茶,人工費總計超過60萬元。”去年,冉金成的合作社産茶8噸多,銷售收入超過600萬元。

  “我們都是白天在個人茶園裏採茶,晚上就到冉金成這裡炒茶。”50多歲的陳燕自家經營着10余畝茶園,採摘的鮮茶葉以每斤100元銷售給冉金成,自己又受雇為冉金成的合作社炒制茶葉,去年採茶季收入超過20萬元。

  宜居鄉宜居村沙灣灣坡地上,連片的茶園裏新芽青翠欲滴。

  冉詩興正帶着10余名採茶工忙碌着,“一人一天100元錢,還要管吃住。”

  冉詩興聘請的採茶工,有的來自鄰近的銅鼓、丁市等鄉鎮,還有的來自貴州印江、沿河等地。

  每到採茶季,冉詩興都要預留三四間房屋作為採茶工的住所,還要請人做飯,“我有20多畝茶園,去年收入20多萬元,採茶人工費也支出了兩萬元左右。”

  採茶季40余天收入20余萬元,這在宜居鄉並不鮮見。

  吳海霞的茶園,同在沙灣灣,今年她也聘請了10名採茶工,“現在採的是一葉一心,鮮葉售價每斤至少200元;如果是不帶葉的芽頭,每斤500元以上。”

  吳海霞介紹,一般4斤多的鮮茶葉能炒制1斤成品茶。“一葉一心”成品茶每斤售價在1200元以上,而芽頭成品茶每斤售價則在3000元以上,“那幾棵老貢品茶樹芽頭炒制的茶葉,每斤售價一般都在8000元左右。”

  儘管售價不菲,可宜居茶卻極為搶手,往往是新鮮出爐就被搶購一空。

  “有經驗的客人都是守着炒鍋,一出鍋直接購買。”宜居村村委會副主任冉力去年産茶250斤左右,幾乎都是才出鍋就被裝入簡易包裝袋被客人直接買走,“這些客人幾乎都是宜居茶的忠實愛好者,買回去也多是自己喝,並不在乎包裝如何。”

  宜居茶要加強品牌建設和規模化生産

  在當地如此搶手的宜居茶,為何在外面毫無名氣,甚至在茶葉市場都鮮有人提及?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宜居茶主要由手工炒制,沒有統一的工序、標準、等級劃分以及定價標準。”雷霆介紹,宜居鄉僅註冊登記的涉茶市場主體就有646戶,而沒有經過註冊登記卻從事炒茶制茶的家庭作坊更是不計其數,“家庭作坊炒制出來的茶葉,沒有食品生産許可證,無法進入更大的市場銷售,自然也就無法打出名氣。”雷霆説。

  不僅如此,宜居鄉全境註冊登記的茶葉品牌有103個,卻沒有一個品牌名為“宜居茶”。

  “‘宜居茶’這個品牌早年被一外地人搶注,宜居鄉作為真正的宜居茶産地卻無法使用‘宜居茶’品牌。”冉金成的合作社註冊了酉馨芽茶葉品牌,並開始採用人工和機器相結合的方式炒茶制茶,還在全鄉率先拿到了食品生産許可證,“全鄉的茶葉品牌雜而亂,無序競爭,也就導致了宜居所産茶葉在外地毫無名氣。”

  此外,由於宜居茶不愁銷路,也導致眾多茶農安於現狀,不願費心打造和經營品牌。

  “40多天就能掙20余萬元,誰還費心思去想這些事情。”冉力的一句話,説出了眾多茶農的心聲。

  然而,宜居茶暢銷之下卻藏有隱憂。

  “宜居茶的購買者主要集中在酉陽周邊的武陵山地區,且大多歲數在50歲以上。”冉力介紹,雖然宜居茶的購買群體相對穩定,但宜居茶的市場卻在不斷萎縮,“很少有年輕人喝宜居茶,等喝茶的這批人老去、離世,在外面沒有名氣的宜居茶就會逐漸無人問津。”

  冉力曾有一名年近七旬的客戶,每年都由其子代為購買20余斤“一葉一心”茶。但該客戶因病去世後,其子再也不曾購買宜居茶。

  這樣的情況,在近幾年的宜居茶銷售中不是個例。它也讓宜居鄉黨委、政府思考一個問題:宜居鄉兩萬多人和兩萬多畝茶園,該走向何方、怎樣“破圈”?

  “我們始終把茶葉産業作為支柱産業發展,把品牌建設和規模化生産作為宜居茶葉産業發展的兩大核心元素進行打造。”雷霆介紹,目前,宜居鄉已有一萬畝茶園入選“酉陽800”區域公用品牌第一批直供基地,“我們將借助‘酉陽800’區域公用品牌,全面提升宜居茶葉的影響力和美譽度,建設中國手工茶小鎮。”

  如今,以冉金成為代表的年輕一代茶農,正在尋求通過創立品牌,打通宜居茶葉線上和線下兩個銷售渠道,“去年,我有2.5噸茶葉,以每斤500元以下的價格,通過電商銷售到了全國各地,甚至走出了國門。”

  不僅如此,冉金成正在研製宜居紅茶,提升産品附加值,“我還準備在宜居春茶的基礎上研製宜居夏茶,擴大宜居茶葉的飲用群體。”(記者 陳維燈)

編輯: 陳蒙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