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忠縣社區綜合服務體“橘城人家”投用 3萬居民休閒娛樂有了共同的“家”

  3月最後一個周末,忠縣香山湖小區剛剛投用的“橘城人家”好不熱鬧——老年人在棋牌室娛樂、中青年人在健身房鍛煉、小朋友在閱覽室看書。

  “這是忠縣首個社區綜合服務體。”忠縣忠州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香山湖小區有3萬餘名居民,過去休閒娛樂,天晴在小區空壩,下雨就到車庫或入戶大廳,既不安全,又佔用了公共區域,影響小區秩序和形象。

  如今,小區居民休閒娛樂不再“打遊擊”,3萬業主有了共同的“家”。

  小區難題

  休閒娛樂只能“打遊擊”

  香山湖小區有樓宇56棟9611戶,常住人口3.4萬餘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4678人,獨居、空巢老人及80歲以上高齡老人789人。

  “過去,小區沒有活動場地,大家休閒只有‘打遊擊’。”香山湖小區28號樓居民張興凡介紹,老人們先是聚集在車庫打牌、拉家常,但車庫進出車輛眾多不安全,光線和空氣也不好。一部分老人又“轉戰”到居民樓入戶大廳,擺上幾張桌椅打牌下棋,“結果又影響其他居民出行,有損小區形象,居民投訴時有發生。”

  沒辦法,老人們只有選擇到小區空壩子耍,但夏天熱冬天冷,遇到下雨颳風只好又選擇去車庫、入戶大廳休閒娛樂,而更多老人只好“貓”在家裏不出門。事實上,不只是老年人,小區青少年以及其他居民也因缺乏活動場地,業餘生活比較單調。

  去年上半年,香山湖小區所屬的香怡社區網格員將這一情況匯報給了社區,社區立即啟動“百姓管家周周聊”機制,邀請居民代表、黨員居民等就此出主意、想辦法。

  “疏堵結合解決這一問題。”香怡社區黨委書記申紅介紹,大家一致認為,最緊要的,是立即安排專職網格員、志願者等勸導居民,讓他們不要在車庫和入戶大廳打牌下棋;最根本的就是修建小區居民活動場地,保障天晴或下雨時,大家都有休閒娛樂的地方。

  各方破局

  閒置房建起“橘城人家”

  要解決3萬居民的休閒活動場地,單靠小區、社區自身力量顯然不夠。社區隨即啟動五單工作機制,整合“大黨委”資源,推動小區活動陣地建設。

  五單工作機制即:社區黨委按照“大事政府辦、小事協商辦、私事自己辦”的三事分流原則,依託居民“點單”、社區“分單”、街道“派單”、部門“接單”、群眾“評單”運行機制,整合“大黨委”各方資源,將責任清單分配落實。

  去年2月23日,忠州街道黨工委在香怡社區召開五單運行社區分單會,將上述問題“分單”給社區“大黨委”牽頭單位忠縣民政局。該局隨後利用建設城鄉社區綜合服務體試點契機,推動解決香怡社區無居民活動場地問題。

  “這也是忠縣首個社區綜合服務體。”忠縣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經多家單位聯合調研論證確定,最終投資100萬元,盤活香山湖小區43號樓與44號樓下方閒置房屋,改造成1500平方米的社區綜合服務體,“柑橘是忠縣的名片,因此把社區綜合服務體命名為‘橘城人家’。”

  記者在現場看到,“橘城人家”寬敞明亮,內設空調,還建有日間照料中心、幸福食堂、忠城先鋒黨員志願服務站、百姓議事廳、童心課堂、知善書院等活動場地,小區的老年人可以在這裡愉快地度過一整天,不用再“打遊擊”了。

  與此同時,香怡社區還爭取到50萬元資金購置跑步機、健身車、杠鈴等近20種健身器材,在這裡建起了健身館,周末前去健身鍛煉的中青年和小朋友絡繹不絕。

  創新治理

  確保持續健康運轉

  運行數據顯示,到“橘城人家”休閒活動的居民以老年人為主,但因“橘城人家”地處負一樓,部分行動不便的老人上下樓很吃力。

  “一層樓的高度能否加裝電梯?”香怡社區黨委決定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步”,又向縣民政局爭取項目和資金,到縣規劃自然資源局辦手續。兩個月後,一部電梯安裝在了“橘城人家”綜合服務體入口處。

  活動中心有電梯了!消息不脛而走,前來休閒娛樂的老年人越來越多。83歲的張紅慶坐在輪椅上,微笑着進了電梯,直達“橘城人家”,接連點讚社區,誇他們想得周到,做得細緻。

  忠縣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稱,“橘城人家”集成多種功能,提供“一站式”集成服務,滿足了老年人、中青年、少年兒童等各年齡段人群休閒或健身的需要,這是深入推進五單工作機制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實踐成果。他&&,要繼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積極探索社會化運營模式,確保“橘城人家”持續健康運轉,讓其真正成為3萬居民共同溫暖的“家”。(記者 彭瑜)

編輯: 曹妤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