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看重慶如何走好超大城市發展之路
2024年03月27日 08:28 來源: 重慶日報

  重慶是8.24萬平方公里、3400萬人口的超大規模城市,發展空間巨大。3月26日,《重慶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解讀新聞發布會舉行。《規劃》是重慶市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總綱。結合《規劃》,重慶如何走好超大城市的空間發展之路?

  堅持“一盤棋”

  江津永川聯動瀘州宜賓一體化發展

  在《規劃》中,“川渝一盤棋”被擺在了突出位置。

  在重慶中心城區,有縉雲山、中梁山、銅鑼山、明月山這“四山”。“四山”之間,形成中、東、西三個槽谷,是城市建設的主要區域。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扈萬泰&&,為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川渝一盤棋”要求,在重慶城區已經是超大城市的基礎上,《規劃》提出控制中部槽谷,重點在西部、東部槽谷發展科技創新、先進製造業以及綠色新興産業。

  同時,《規劃》還提出,規劃萬州-達州-開州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江津、永川聯動四川的瀘州-宜賓,作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一體化發展。

  “《規劃》堅持‘川渝一盤棋’,推動重慶向西、成都向東、成渝相向一體化發展。”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局局長張兵&&,為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的國家戰略要求,《規劃》提出了加強基礎設施、産業空間、創新空間、生態空間、文旅走廊、重大設施等各個方面的統一謀劃、協同對接,增強經略周邊的能力。

  張兵認為,這將對成渝地區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起到重要作用。

  聚焦大開放

  規劃10條對外綜合運輸大通道

  超大城市,格局自然要大。

  根據《規劃》,重慶將聚焦大開放,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聚力大産業,建設全國先進製造業基地。

  聚焦大開放方面,《規劃》按照“多層級、一體化”立體綜合交通網,構建承東啟西、溝通南北、通江達海、連接四方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通道方面,重慶規劃10條對外綜合運輸大通道,聯通國家主要城市群,對接國家六大經濟走廊。東向構建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聯通東亞和亞太地區;南向優化完善西部陸海新通道規劃,聯通東南亞、南亞地區;西向提升中歐班列通道能力,聯動北向中蒙俄班列通道,通達西亞和歐洲地區。

  陸上,重慶規劃2000公里“米”字型高鐵網、500公里“三幹線多聯線”城際鐵路網、2100公里“六幹線多聯線”普速鐵路網,實現與成都、貴陽1小時通達、周邊其他省會城市3小時通達、北上廣6小時通達;規劃高速公路網總里程超過6000公里,省際出口通道49個。

  空中,重慶規劃完善民用機場布局體系,擴建江北國際機場,規劃布局重慶新機場,合理布局通用機場,規劃國際直航城市100個以上,國內直航城市覆蓋率80%以上。

  水上,重慶構建以長江航道為“一幹”,嘉陵江、烏江、渠江、涪江為“四支”的高等級航道骨架體系;集約利用岸線,完善鐵公水空多式聯運、江海聯運體系。

  聚力大産業方面,重慶培育現代製造業集群,提升渝西地區産業承接能力,保障科技創新空間需求。

  其中,規劃布局“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群空間,將在兩江新區、高新區、經開區、綜合保稅區和工業園區布局先進製造業,在渝西地區實施先進製造業發展“渝西跨越計劃”,打造先進製造業發展的新高地。

  同時,還規劃布局“416”科技創新空間,將發揮西部(重慶)科學城引領作用,建設成渝(金鳳)綜合性科學中心,聯動兩江協同創新區、廣陽灣智創生態城、榮昌高新區、永川高新區等重大科技創新&&,打造西部科技創新中心。

  避免“攤大餅”

  構建“1主8副”城市中心體系

  超大規模意味着機遇,但也存在挑戰。

  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就要着力解決片面追求規模、功能過度集中、人口過度集聚、大城市病加劇等問題。

  怎麼在超大城市發展中,保留宜居宜業宜游的煙火氣?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副局長張睿&&,超大特大城市轉變發展方式的根本,在於實現由規模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建設宜居、韌性、智慧的現代化城市。

  張睿介紹,今後,重慶將堅定不移走內涵式發展之路。堅持人口用地與資源環境相匹配,全市國土開發強度控制在10%左右。其中,中心城區用於建設的空間不超過總面積的40%,其餘用地作為農田、綠地嚴格保護,構築城鄉一體的綠色空間。

  重慶中心城區兩江合抱、青山縱列,山城江城立體城市特色突出,要發揮好山水城市的獨特優勢。《規劃》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優化形成“一核兩江三谷四山”多中心組團式的空間結構,避免“攤大餅”式擴張。

  其中,“一核”即“兩江四岸”核心區,是重慶的城市地標和對外開放重要窗口。“兩江”即長江、嘉陵江中心城區段,是城市發展主軸。“三谷”形成産城融合、職住平衡、功能完善的9個城市組團,對應構建“1主8副”城市中心體系,集聚城市核心功能。“四山”則是城市綠肺、市民花園。

  重慶的城市核心功能和競爭力,將會進一步增強。要聚焦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增強中心城區科技創新、先進製造、門戶樞紐、金融消費等核心功能,提升輻射帶動區域發展、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規劃》加快兩江新區、科學城等重大産業和功能的集聚,形成具有重慶辨識度和國際競爭力的功能區域。

  對市民而言,城市品質和宜居度,還將繼續提升。根據《規劃》,中心城區內環以內有序疏解低效産業、專業市場等非核心功能,完善提升和疏解延伸優質醫療、教育等設施;內環以外協同産業、居住和公服配套,提升宜居品質;布局高等級公共服務設施,打造“兩江四岸”濱水文化帶,建設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保障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空間,預留重大體育賽事空間,增強區域輻射力、帶動力。

  專家解讀>>>

  重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盧濤:

  構建區域協調、城鄉融合的城鎮格局

  重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盧濤認為,建設全國重要的中心城市,應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統籌城鄉融合發展,構建區域協調、城鄉融合的城鎮格局。

  盧濤介紹,《規劃》構建了以主城都市區為引領,渝東北三峽庫區和渝東南武陵山區為支撐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其中,主城都市區是經濟發展的優勢地區,突出市域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核心引擎作用。

  渝東北三峽庫區是主要的農業和生態功能區,突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建成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示範區、高品質生活宜居區和生態文化旅游康養目的地。

  渝東南武陵山區是主要的生態功能區,突出文旅融合、城鄉協同,建成具有山地特色和獨特魅力的文化産業和旅游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區、知名民俗生態旅游目的地、綠色創新發展新高地、人與自然和諧宜居新典範。

  同時,在構建區域協調、城鄉融合的城鎮格局基礎上,《規劃》將主城都市區作為重慶落實國家多重戰略的主要承載區,增強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形成以中心城區為核心,以渝西地區、渝東新城為支撐,區域交通廊道串聯各城區、小城鎮的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空間結構,城鎮化率將從78%提高至85%左右。

  其中,中心城區強核提能級,集聚科技創新、先進製造、現代服務、國際交往等高端要素,展現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魅力。渝西地區是重慶向西發展的主要承載地、西部陸海新通道綜合樞紐、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的戰略空間,依託城鎮發展走廊,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産業基地,帶動八區一體化發展,建設港産城一體發展的國際開放樞紐新城,強化現代樞紐經濟,高標準塑造産城融合的綜合性新城範式。渝東新城是主城都市區向東、向南發展,輻射川東北、黔北的重要區域,建設與中心城區功能互補、融合互動的現代化新城。

  通過促進資源要素向優勢地區集中,主城都市區將整體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主要承載地,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活躍增長極和強勁動力源。

  重慶市交通規劃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金偉:

  建設“人享其行”的便捷之城

  《規劃》提出,要擴大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務面,發揮數字交通在城市緩堵保暢中的作用,使老百姓出行更順暢、更便捷。

  重慶市交通規劃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金偉&&,重慶將建設“人享其行”的便捷之城,加快建設“軌道上的都市區”“公交上的生活圈”,至2035年,中心城區綠色交通(步行、自行車和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不低於80%。根據《規劃》,中心城區平均通勤時間將控制在40分鐘以內,綠色出行比例將較現狀提高5%以上。

  金偉介紹,中心城區規劃6條軌道快線、18條軌道普線,形成“環射+縱橫”融合的多層次軌道網絡,實現中心組團與其他組團之間軌道在途半小時可達;將軌道交通全方位融入城市風光,讓人們在重慶快旅慢游、流連駐足、尋找鄉愁;推進TOD發展模式,構建全天候的軌道接駁步行系統,軌道站點步行20分鐘居住人口、就業崗位覆蓋率達到80%。

  此外,中心城區還將提升全路網運行效率。規劃“八橫七縱多聯絡”的快速路網,支撐組團間長距離快速、高效出行;提升快速路標準,通過優化進出城通道、消除內環快速路瓶頸路段及節點,提高快速路網能力;構建片區網格式主幹路網結構,較現狀新增21座跨江橋梁、31座穿山隧道,加強跨區銜接,服務片區便捷高效交通出行;完善次支路網結構,打通微循環,增強路網安全韌性,提升道路交通品質與效率。

  為支撐規劃目標順利完成,重慶將充分利用交通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提升城市交通規劃工作效能;迭代升級重慶市交通綜合信息&&,實現問題發現及預警、趨勢預判、效果評估等功能,發揮對城市緩堵保暢的支撐作用;針對交通規劃編制、規劃實施監督、重大項目跟蹤等工作建設統一的數據庫和功能應用,實現全過程數字化閉環管理,不斷增強重慶超大城市治理能力,為市域其他區縣緩堵保暢提供範例。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申曉佳

編輯: 劉文靜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