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8.24萬平方公里地下有超過18萬公里管線 重慶織密織牢“地下生命線”安全網

  地下管線被喻為城市的“地下生命線”,是城市安全穩定運行的重要基礎設施。

  今年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穩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城中村改造,加快完善地下管網,推動解決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停車等難題。城市更新背景下,如何高質量推進地下管網建設,成為各方關注的熱點話題。

  重慶“地下生命線”家底如何?如何通過新技術,新手段織密、織牢地下“安全網”?針對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市住房城鄉建委及相關城區、企業及項目負責人。

  建設

  管線施工有高招,開挖少擾民用材更環保

  調查顯示,重慶8.24萬平方公里的地下有超過18萬公里管線交錯縱橫,涉及給水、雨水、污水、再生水、天然氣、熱力、電力、通信等類型,僅給水管道就達到2.7萬公里。在密集的地下管線中高效實施新改建“手術”,並避免大範圍開挖給居民生活造成影響,對於不少建設者來説都是難啃的“硬骨頭”。

  前不久完工的渝北區回興街道東升街新增雨污分流管網工程,一開建就遭遇挑戰。

  “道路開挖僅200米,碰到的地下管網就有十幾條。”東升街雨污分流管網工程負責人回憶,以往開挖工作中,他們需要摸清施工範圍內管線類別、權屬單位、負責人、管線走向等,這些瑣事不僅勞心勞力,還存在一定安全隱患。幸運的是,東升街管網施工採用了市住房城鄉建委開發的“e呼通”&&,管線開挖變得安全、可控。

  “‘e呼通’&&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防挖掘損害’。該&&通過為施工人員提供各權屬單位開挖段負責人的&&方式,幫助其詳細了解管線位置和走向。在管線附近我們採用人工開挖,其他區域則採用機械作業,在保護管線的同時也提高了施工效率。”該負責人&&。

  記者了解到,使用“e呼通”後,管線建設單位只需在&&上發布工程信息,系統就會自動匹配相關權屬單位,並要求權屬單位在5個工作日內答覆項目位置是否涉及本單位所轄管線,是否有同步建設需求等,管線部門和施工單位之間的溝通效率大幅提高。

  市城市管線綜合管理事務中心人士介紹,我市2020年啟動“e呼通”試點,截至目前,該&&已註冊管理部門335家,權屬單位521家,建設、施工單位157家,反饋信息上萬條。僅渝北區,試點“e呼通”以來第三方事故量同比下降71%。

  在重慶,除了新建管網施工有“守護神”,給地下管線做“腸道手術”各方也想出不少高招。

  本月底,大渡口區天安數碼城市政排水管線應急搶險項目即將投用。中冶建工建設者在施工中採用非開挖的機械制螺旋纏繞工藝,將帶狀型材在舊管道內纏繞形成一條新的管道,對新舊管之間的間隙進行注漿處理完成管道修復。該項目還使用了紫外光固化修復、熱塑成型法內襯修復等多種方法,採用材料更加環保,在減少對地表破壞的同時,也減少對水質和環境的污染。

  運維

  管線集中“安家”,設施設備管理更加高效

  除了採用科技手段防止管線“受傷”外,全面推廣緊湊型綜合管廊建設,在破解“馬路拉鏈”施工難題的同時,促進地下空間集約開發利用,成為我市地下管網建設的新嘗試。

  高新區科學大道上,井蓋、電線桿幾乎不見蹤跡。秘密,就藏在位於道路下方平均8米深的綜合管廊裏。

  “科學大道綜合管廊是西南地區體量最大、功能最全的綜合管廊,寬8米、高4米,目前已建設管廊長度約28公里。”重慶高新區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這個管廊裏,電力、通信、供水等管線集中“安家”,“住”進同一個“房子”裏。

  科學大道綜合管廊分為綜合區和高壓區兩個部分,綜合區內1.2米直徑的給水管道被安裝在管廊中間,兩側墻壁上的支架預留有弱電、通信網絡線路;高壓區入廊管線則包括了110KV、220KV高壓電纜。為確保入廊管網安全運行,管廊內配備通風系統、防火系統、消防系統等8大安全生産體系,未來還將使用機器人自動巡檢,提升運維效率。

  從綜合管廊建設中受益的不僅是高新區。重慶第一條工業化建造(裝配式)綜合管廊——巴南區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工程去年投用。該工程起於漢海海洋公園南側,止於尚文大道尾端,全長10.12公里。

  負責工程建設的渝興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巴南區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工程整體裝配率達45%左右,節約八成人力,縮短近半年工期;管廊集納電力、燃氣管道、通信、給水管線等,運用物聯網、大數據、數字孿生、3D建模、AI應用等技術,管廊內設備數據採集點位達到13000點左右,每3秒可採集一次數據,實現了設施設備高效管理。

  市住房城鄉建委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市累計開工幹、支、纜線管廊368.3公里,形成廊體324.5公里,投入運營160.3公里,建設規模位於全國前列。

  未來

  補短板強基礎,讓地下“血管”運行更順暢

  “從目前改造速度看,我國每年將改造10萬公里以上地下管網,城市地下管網正迎來建設潮,有望成為基建發力的一個重點。”林同棪國際(中國)融基建産品中心主任龔霞認為。

  在龔霞看來,重慶是山地城市,具有發展地下空間的先天優勢。加上我市正在加快推進韌性城市建設,地下管網特別是排水管網改造建設面臨較大的發展機遇。

  面對不斷攀升的市場需求,不少企業“開疆擴土”。近兩年來,中冶建工承接的地下管網業務實現成倍增長,在中心城區、豐都、萬州等地均有建設項目。重慶公元管道有限公司負責人&&,該公司生産的新型建材已銷售到西南、西北多個省區市,近期準備對生産設備進行更新升級。

  如何讓城市地下“血管”運行更順暢?市住房城鄉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將針對我市地下管網建設存在規模不足、老舊管網病害多、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等問題實施一系列補短板、強基礎行動。

  “十四五”時期,全市擬新建城市管網2744公里(包括城市污水管網1486公里、雨水管網1258公里);同時,加強管網建設改造,在建成區結合管網排查成果加快雨污分流改造和病害治理,將管網改造納入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一體化實施推動實現管網改造全覆蓋;推動城市管線逐步由傳統敷設向廊道化建設模式轉變。

  現有管網數字化轉型步伐也在加快。相關機構針對重慶城市地形地貌複雜、老舊管網失修、診斷運維難度大等問題,正開展地下管網精準檢測、韌性提升與智慧運維等研究,提升我市地下管網智慧運維能力。全市綜合管廊智慧管理&&有望今年投用,該&&涵蓋城市綜合管廊規劃、建設、運維等全生命周期內容,可及時發現管線問題並提供應急處理預案。此外,我市將力爭明年底基本完成中心城區地下設施普查,對地下管網“把脈問診”“開方下藥”將更加精準、高效。

編輯: 李海嵐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