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用好紅色文化建設和美鄉村 綦江“紅軍村”探索“紅綠融合”促振興
2024年02月25日 10:08 來源: 融媒體中心

石泉村慶元宵文藝表演活動現場。

  2月23日晚,夜幕還未降臨,重慶市綦江區石壕鎮石泉村的村民們就早早來到廣場上,準備觀看由村黨總支、村民委員會主辦的一場慶元宵文藝表演活動。

  演出中,表演長扇舞《擁軍曲》的舞蹈隊員之一、石泉村村民趙啟梅也是當地選拔培育的“紅色講解員”之一。

  2021年,剛生完孩子沒多久的趙啟梅準備像往常一樣進城務工,這時她得知當地準備發展紅色旅游産業,就報名參加了紅色講解員培訓班,成為村裏的一名紅色講解員。

  “小時候就常聽村裏老人説,當年紅軍來過我們石壕。但直到成為一名講解員,才開始系統地學習和了解紅軍長征的歷史。”趙啟梅説。

  當地駐村幹部介紹,石泉村紅色文化底蘊厚重,是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在重慶的主要轉戰駐紮地,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綦江主體建設區選址地,境內有紅一軍團司令部舊址、紅軍烈士墓、紅軍長征宿營遺址群、紅魂園等紅色旅游景點。

綦江紅一軍團司令部舊址。

  為此,石泉村以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建設為契機,逐漸探索出一條“紅綠融合”産業發展之路。在全村大力營造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激發群眾奮發幹事的內生動力;不斷提升長征主題文旅産業品質,修葺紅軍歷史步道,復原邱石壩紅軍宿營地舊址,重塑田壩小學“紅魂園”,引進“綦跡1935”系列文創産品,成立本土旅游接待公司,引導扶持一批紅色主題餐館、民宿,讓村民吃上旅游飯,深化農旅融合發展;新修或硬化農村水泥公路、實施高標準農田改造,完善基礎設施逐建設,流轉土地近千畝,種植高山生態蔬菜,延展農業産業鏈條。

  成為一名紅色解説員後,趙啟梅感受到,每年來村裏紅色遺址參觀和研學的人也越來越多。“以前來這裡的主要是區裏的中小學生,近兩年來自重慶主城區的中小學生明顯增多。”

  在6到9月份的接待高峰期,趙啟梅一天要解説6、7場,到了晚上嗓子都説不出話了,紅軍墓的186層&階,她半天時間往返了5趟……現在,石泉村年均接待200多個團隊研學參觀,年接待量10萬人次。

  “成為講解員讓我有了穩定的收入,還能照顧家裏老人孩子,也可以讓更多人了解石壕的歷史,自己也感覺很自豪。”趙啟梅説。

  當地的肉牛養殖大戶楊康&&,紅色旅游發展起來後,自己也成了受益者。“以前,我們的黃牛肉要拉到外面去賣,現在則可以直接賣給來村裏的游客,不僅省下了運輸成本,還省掉了不少中間環節,算下來一年可因此增收十幾萬元。”

石泉村邱石壩紅軍宿營地舊址。

  楊康&&,2013年自己返鄉創業時,村裏幾乎沒有年輕人。隨着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持續推進,村裏人居環境大幅改善、鄉村道路暢通便捷,現在已經逐漸吸引了更多的年輕人回鄉創業。2023年,石泉村成功創建為首批重慶市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範村之一。

  重慶市人大代表、綦江區人大常委會主任母明江&&,有力保護重慶長征文化文物,也必將帶動渝南黔北和川西南地區紅色旅游産業發展和加快鄉村振興。“建議加大統籌推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建設的力度。同時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支持綦江紅色旅游與鄉村旅游、康養旅游等融合發展,培育文化體驗、休閒度假、研學科普等新業態,提升紅色旅游品牌知名度。”(韓夢霖 文治)

編輯: 韓夢霖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