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米袋子” “菜籃子” “酒瓶子” “果盤子” 裝滿川渝農業科技合作成果

  1月24日,巫山縣曲尺鄉權發村,果農正在對柑橘進行分選裝箱。通訊員 王忠虎 魯作炳 攝/視覺重慶

  “金皮糯1號”即將豐收。(受訪者供圖)

  碩果纍纍的“燕白黃瓜”。(受訪者供圖)

  “Q優12”豐收了。(受訪者供圖)

  2月15日,重慶市農科院農業農村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杜成章與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泯源農業有限公司&&,準備在松潘種植市農科院培育的賞食兩用豌豆新品種,將實驗室的糧油成果“寫”在川西大地上——這也是2024年重慶市農科院與四川省農科院首個從藍圖到現實的合作方案。

  建設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其中科技協同創新提升現代農業生産水平是重中之重。近年來,圍繞川渝兩地主要糧經作物新品種選育、“四新”重點科技攻關、“五良”融合示範基地建設、高素質農業人才培養等方面,兩地農業科研單位、高校與農業企業開展科技合作,項目數量已超過100項,在協同培育現代化産業體系、攜手打造特色農業産業集群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重慶“Q優12”:在四川綿陽種植面積超過1萬畝,為製作“綿陽米粉”提供保障

  往年,春節後才是水稻種子銷售高峰期,但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銷售大戶、梓潼平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魏小龍,今年1月就已經接到不少訂購“Q優12”稻種的電話。

  “‘Q優12’稻米天生就是做米粉的‘料’,這幾年在綿陽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2月1日,忙碌間隙的魏小龍接受了記者採訪。

  “綿陽米粉”是綿陽當地的傳統美食,有上千年歷史。近年來,綿陽積極推動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發展,將“綿陽米粉”作為全國知名品牌來打造,預計到2025年綿陽米粉全産業鏈産值將超過100億元。

  好米粉需要好水稻。近十年來,平強農業引入了全國近百個水稻品種進行對比實驗。在層層篩選中,該公司發現最適合當地氣候特點、最能滿足製作米粉需求的,當屬重慶市農科院培育的“Q優12”。

  “Q優12”被稱為“米粉加工稻”。品種培育人、重慶市農科院水稻所專家李賢勇介紹,“Q優12”每畝可産大米400公斤,産量在同類專用品種水稻中表現優秀;膠稠度較低,製成的米粉不起坨;直鏈澱粉含量較普通水稻高8%左右,加工成的米粉、米線更加Q彈;蛋白含量高,做出的米線爽滑,能很好滿足製作地方特色美食的需要。

  綿陽市梓潼縣石牛鎮柳林村村民張繼強,已向魏小龍訂購了可播種5畝稻田的“Q優12”稻種。

  “這個品種種得!”張繼強告訴記者,前年他抱着試一試的想法種植了1畝,畝産比普通水稻高5%左右。2023年,他加強了對稻田的管理,按重慶市農科院專家推薦的方式播種、育秧、施肥、用藥,畝産量再上新&階——1.98畝稻田當年畝産達到699.7公斤。

  “這個品種管理比較簡單,産量不僅比普通水稻略高,而且價格也不錯。曬乾馬上就被加工企業收購了,完全不愁銷售問題。”張繼強説。

  2023年,綿陽梓潼縣、三台縣種植的“Q優12”面積已達到1.5萬畝,成為“綿陽米粉”的原料重點供應基地。與此同時,“Q優12”在四川省廣安市岳池縣等地也獲得大面積推廣,為“岳池米粉”等地方特色食品製作提供了原料保障。

  重慶“燕白黃瓜”:在四川威遠縣及周邊年種植面積約1萬畝,暢銷中西部省市

  2月3日,四川省內江市威遠縣向義鎮。

  戶外寒風凜冽,蔬菜種植大戶李榮華家大棚裏卻溫暖濕潤。因播種、移栽時間不同,他家大棚裏的黃瓜,有的已長出三四片葉子,有的還爬上吊蔓繩,綻放出嫩黃的小花。

  “這裡一部分是‘燕白黃瓜’,一部分是‘燕白黃瓜’的‘升級版’——‘嘉華1號’。”今年58歲的李榮華掀開大棚一角介紹,兩個品種都是重慶市農科院培育的。

  李榮華種植蔬菜已有40年。在他剛剛起家時,黃瓜屬“稀罕”品種,技術要求高,銷售單價也高。最初,他種植的是當地傳統品種“大青棒”“二青棒”。這兩個品種開花率低,但當時表現已屬“最優”,是威遠黃瓜的“優勢品種”。

  2004年左右,不斷引進新品種試種的李榮華,在威遠縣農業技術部門技術員口中,聽説了“燕白黃瓜”,當年引進了200包種子“試水”。

  “那時候本地很少有人種外地品種,我就來試試看重慶的品種到了威遠行不行。”李榮華笑着回憶。經過對比實驗,他發現與傳統品種相比,“燕白黃瓜”坐果率特別高,幾乎每一朵花都能結一個瓜。不過,有的種植戶捨不得疏果,反而導致黃瓜個頭小、賣相差。

  李榮華在重慶市農科院張洪成等專家的指導下,結合威遠的氣候條件,疏掉一半左右的黃瓜,當年畝産達到1至1.5噸;黃瓜個頭勻稱、顏色漂亮,每公斤售價還較其它品種高0.2元左右,畝收益較以往翻了一番。

  “燕白黃瓜”的名氣由此打響,李榮華也做起了該品種的銷售代理。第二年,經他手銷售的“燕白黃瓜”種子達到1000多包,可供兩三百畝地種植;第三年,他儲備了兩三千包“燕白黃瓜”的種子,卻仍賣斷貨,不得不向重慶緊急要求調貨。

  “燕白黃瓜”在威遠迅速推廣,同時也向周邊縣市輻射、擴張。最高峰時,經李榮華銷售的這個品種,在威遠一縣的播種面積就達五六千畝,保守估計威遠及周邊縣市種植面積超過1萬畝。當地種出的黃瓜不僅銷售到川渝兩地,還遠銷西南及華中地區,豐富了市民的“菜籃子”。

  長期代理銷售“燕白黃瓜”的李榮華,還不斷為重慶的育種專家們提供“用戶反饋”。前幾年,他建議重慶市農科院蔬菜研究所培育不含葫蘆素的黃瓜品種。葫蘆素就是給黃瓜帶來苦味的物質。

  他掀開自家大棚的門簾,指着裏面正勃勃生長的黃瓜苗説:“重慶市農科院培育的黃瓜等蔬菜品種在我們這裡接受度非常高。現在這個‘嘉華1號’是‘燕白黃瓜’的迭代品種,也是重慶培育的,不含葫蘆素,沒有苦味,我判斷肯定會供不應求!”

  川渝共育“金皮糯1號”:好種好管好收,助力渝酒振興

  2月5日,江津區白沙鎮江記酒莊車間內,熱浪蒸騰,霧氣氤氳,獨特的酒香隨風四溢——此時正是重慶清香型白酒“江小白”的釀造時間。

  晶瑩的紅高粱在甑鍋中完成復蒸後變得柔軟,被赤膊的工人們卸下,攤晾後加入酒曲進行發酵。經過幾十天的發酵,再經蒸餾等環節後,這些酒貯藏灌裝後就可銷售。

  “目前‘江小白’使用的高粱品種主要是我們與四川省農科院、重慶市農科院、江津區農委共同培育的‘金皮糯1號’。”江小白酒廠“江記酒莊”相關負責人周俊鋒&&,這個品種是川渝合作的成果,為重慶清香型白酒拓展市場奠定了基礎。

  江津地處我國白酒“金三角”範圍內,歷史上以出産清香型白酒而聞名。但多年來受市場、營銷等多種因素影響,清香型白酒在市場上的話語權越來越小,江津的酒業亟待重振。

  在“渝酒振興”的背景下,“江小白”要重振傳統清香型白酒,除了需要傳承傳統技藝,還需要大量優質高粱作為原料。

  “不同香型的白酒,需要用不同的高粱品種作為支撐。”國家穀子高粱産業體系崗位專家、四川省農科院水稻高粱所副研究員倪先林告訴記者,醬香型白酒主要以“紅纓子”類型高粱作為支撐,而清香型白酒也需要相應的品種作為主要原料。

  “除了品質好、産量高,我們還希望高粱品種能適應機械化作業。”周俊鋒&&,通過規模化種植,可以降低種植成本、確保高粱品質,從而確保原料的穩定供應。

  經過川渝兩地“科研機構+企業+推廣部門”的通力合作,2022年,江記酒莊首個釀酒專用高粱品種——“金皮糯1號”通過國家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畝産最高可達420公斤以上,支鏈澱粉(佔總澱粉)含量達99.77%,釀酒性能優秀;同時抗病性較好,植株較傳統品種更低矮、更抗倒伏,適宜機械化作業。

  目前,江記酒莊自有的高粱基地江小白農場內,“金皮糯1號”種植面積已達到1萬畝,並實現了從耕種到收穫的全程機械化作業。其中,僅播種一個環節,效率較人工播種提升10倍左右,大大降低了企業種植成本。

  “‘金皮糯1號’好種好管好收,收穫季節還是一道景觀。”在江小白農場所在的江津永興鎮黃莊村,村民王真華感慨。“金皮糯1號”成熟後,紅色高粱之海在村內綿延;收穫後,還種植一季油菜,每年三月花開之季又是一片金色的海洋,吸引不少游客前來打卡體驗,黃莊也由過去傳統的農業村落變成一二三産業緊密融合的現代新農村,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川渝共研果蔬冷鏈貯運關鍵技術:柑橘腐損率下降20%以上

  2月15日,奉節縣永樂鎮酒溜村,墨綠的柑橘樹像綠毯鋪滿長江南岸,不少樹上還挂着橙紅色的臍橙。

  趁着天氣晴好,村民們戴着手套,手執圓頭剪果刀,攀上人字梯,齊果蒂將臍橙剪下,裝入筐裏,再運至重慶荷特農業設在村裏的臍橙商品化處理車間分級、保鮮。

  “這是西南大學和四川省農科院專家給我們指導的保鮮貯運技術,每年可以減少20%以上的腐損率。”荷特農業總經理李純宇告訴記者。

  2021年,由西南大學與四川省農科院聯合開展“川渝地區優勢果蔬冷鏈貯運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尋找合適的企業進行試驗。

  “腐損率高一直是困擾柑橘産業發展的難題,多年來我們一直期盼有成本不高但效果好的技術。”李純宇告訴記者,永樂鎮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規模發展臍橙,每到收穫季,就有不少臍橙因保鮮技術不過關而白白爛掉。當地果農用稻草、柏樹枝加薄膜的“土法”保鮮,超過十天就容易壞;二十年前開始,大家使用保鮮劑,貯藏時間可以延長到15天至30天。

  “新鮮柑橘在表皮沒有受傷的情況下,採用我們的技術可以延長3個月左右的貯藏期。”四川省農科院農産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長高佳研究員&&。該技術針對川渝地區主要晚熟柑橘品種,研發了綠色保鮮劑,研製了一種可生物降解的功能性保鮮膜,並利用相關設備、技術和採後冷鏈溫度控制技術,相較原有技術延長了柑橘保鮮期2倍以上。最初推廣這項技術時,有不少果農&&不解:按保鮮技術要求,採果只能在天氣晴好時進行,採果前還要剪指甲、洗手、戴手套。

  “這些都是我們技術的一部分。通過這幾年的試驗,鄉親們發現這些技術容易做到,而且真的能有效減少腐損率,現在都在自發按要求完成了。”西南大學柑研所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副研究員賀明陽笑着告訴記者。

  荷特農業曾對保鮮技術進行了測算,發現每公斤成本費用只增加0.04元,卻可以有效減少爛果20%以上。

  更重要的是,技術有效延長了柑橘的上市時間,這為果農帶來了更多效益。李純宇&&,去年上半年柑橘行情不好,利用這項技術,荷特農業的柑橘晚了兩個多月上市,避開了“扎堆”上市帶來的價格下跌,每公斤柑橘可多銷售了2元錢。去年,該公司僅此一項目就增收630多萬元。

  目前,這項技術已在我市和四川部分柑橘加工銷售企業進行推廣,預計今年的推廣面積將進一步擴大。

編輯: 陶玉蓮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