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江北郭家沱:讓退役軍人有了“第二個家”

依山傍水的江北區郭家沱街道。(江北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長江蜿蜒而下,在重慶銅鑼峽形成一道回水灣,依偎在這裡的江北區郭家沱街道,是一個典型的軍工與社區共建型街道。

  春節後上班第一天,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站長、退役軍人熊艷華忙着慰問退伍老兵,關注他們和親屬的生活狀況。這樣的入戶走訪工作熊艷華一個星期就要開展兩三次。

  “因國家大型一類保軍企業望江廠就位於郭家沱街道,目前轄區退役軍人數量在全市街道裏都很靠前,約有退役軍人1470余名。”熊艷華説,為落實雙擁工作,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從就業創業、走訪慰問、權益維護等方面為廣大優撫對象和退役軍人提供精準服務和有力保障,這裡也成了他們“第二個家”。

  走進郭家沱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映入眼簾的是海軍哨、履歷書袋等老物件。讓前來辦理業務的“老兵”仿佛又回到軍旅生涯,一進門就有熟悉的感覺。

  “服務站不只在退役軍人權益維護、就業創業等需求上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還着力滿足他們的精神訴求。”在一間辦公室,順着熊艷華手指指向的方向,一張“郭家沱街道指導員團隊”的介紹引人注意。指導員們的工作以退役軍人思想政治建設為主線,服務內容由政治思想指導延伸至綜合素質指導、創業就業指導、美好生活指導等多個領域。熊艷華則擔任宣傳教育指導員。

  “為切實做好新時期退役軍人服務保障工作,進一步發揮人民軍隊思想政治工作優勢,江北區結合退役軍人工作實踐,探索創建了‘指導員在線’工作載體,將軍隊思想政治工作續到退役軍人服務保障中。”熊艷華介紹,這項區級創新工作,也讓服務站與退役軍人之間的&&更加緊密起來,並得到了國家退役軍人事務部檢查驗收組的肯定。

  在郭家沱街道,“老兵”們還找到了新的奮鬥目標,用行動詮釋退役不褪色。

  2020年,重慶遭遇歷史罕見大洪水,地處長江北岸之濱的郭家沱,部分地區被洪水淹沒,是當時江北區受災最嚴重的區域之一。

  為做好洪水淹沒區受災群眾的安置工作,熊艷華帶領同事和由街道退役軍人組成的“戰旗”志願隊投入了一場“硬戰”,奔波一線,協同消防部門救援被困群眾,並參與清淤和恢復重建工作。

  2022年,重慶多地發生山火,背靠鐵山坪森林公園的郭家沱又面臨隱患,為此“戰旗”志願隊自發組織開展森林火災巡防工作,每天從早到晚24小時接力守護“綠色家園”。

  “為讓‘老兵’走出軍營後持續發光發熱,街道還聯合退役軍人組建了‘紅色網格’為居民排憂解難,激活基層治理‘神經末梢’。”熊艷華介紹,同時街道創新開展“老兵講壇”,帶領“老兵”們走進望江小學、郭家沱小學等學校,分享軍旅故事,傳承紅色文化,為同學們帶去一堂堂愛國主義教育課。

  “這一做法也受到了轄區學校的歡迎,應學校方面需求,目前‘老兵講壇’開展頻率提高至每月一次。”熊艷華説。

  如今在郭家沱街道,為優撫對象多做暖心事、貼心事已成為社會共識,軍民齊心,各界合力,優撫對象的獲得感、榮譽感和歸屬感越來越強,退役軍人服務站這一“老兵”們的“第二個家”也越來越溫馨。2022年,郭家沱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成功創建全市高質量服務站。用心用情為退役軍人服務的熊艷華,也先後獲得“江北區最美退役軍人”“全國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站)百名優秀主任(站長)”等榮譽。(劉磊)

郭家沱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劉磊 攝)

熊艷華和同事在為退役軍人辦理優待證。(劉磊 攝)

江北區望江小學少先隊員們走進郭家沱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課。(資料圖 金昕 攝)

編輯: 劉磊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