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農民收入再創新高。
近日,記者從國家統計局重慶調查總隊獲悉:2023年,重慶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0820元,同比增長7.8%,首次突破2萬元關口,其增幅高於城鎮居民3.6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至2.28。
農民的“錢袋子”,承載着農民群眾的獲得感,也是重慶推動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成績單。“首破”2萬元背後,有着怎樣的“增收密碼”?
20820元包括哪幾塊收入?
這幾天開州城區內的渝湖牌水庫魚莊生意火爆,廚房裏熱火朝天。“能找到這份工作不容易哩,我得抓緊點。”廚師李發林趁着喝水的間隙,抓起毛巾擦了一把汗,又投入到工作中。
李發林來自開州區高橋鎮大坪村的一個貧困家庭,在就業政策的扶持下學到了烹飪技巧,被鄉村振興和就業部門推薦到渝湖牌水庫魚莊擔任廚師,月工資6500元,一家人的經濟負擔大大減輕。
農村居民收入主要由四個部分構成,分別是工資性收入、經營凈收入、財産凈收入和轉移凈收入。目前,工資性收入是我市農村居民增收的中堅力量和持續穩固農民收入的基本盤。
國家統計局重慶調查總隊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重慶農村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達7421元,絕對值在四項收入中最高;人均經營凈收入6766元,同比增長8.5%,對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35.2%,在四項收入中貢獻率最高;人均財産凈收入518元,同比增長8.7%,在四項收入中增速最快;人均轉移凈收入6115元,同比增長7.6%。
總而言之,去年我市農村居民的四項收入均實現了平穩增長,助力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0820元,同比增長7.8%,首次突破2萬元大關。
這份“成績”如何得來?
國家統計局重慶調查總隊有關負責人&&,去年重慶市全面實施“四千行動”,並印發《重慶市推進強村富民綜合改革實施方案》,統籌“村強”帶“民富”,系統集成深化農業農村改革,為農民增收提供了堅強保障。
比方説,為了增加就業容量和提升勞動力水平,去年我市&&了多項措施,加大對吸納就業能力強的行業企業擴崗政策支持。同時,在全國率先探索建立“巴渝工匠”鄉村驛站,打造“邊城秀娘”“忠橙電商”等鄉土技能人才品牌,培育“雲陽面工”“大足雕客”等特色勞務品牌,帶動農民就地就近就業。
“心裏很期待,也很感激。”2月2日,重慶鄉村振興勞務品牌“巴渝大嫂”的第二批家政服務人員到達北京,作為其中一員,忠縣馬灌鎮村民余成梅很是感慨。
中專畢業後,余成梅先後做過服務員、開過面館,收入不太理想。村裏得知情況後,建議她參加“巴渝大嫂”家政培訓。培訓結束後余成梅順利通過品牌家政員認證,獲得了前往北京工作的機會,月薪可達到7000元。
就業務工只是增收途徑之一。近年來,為幫助農民群眾實現增收,我市打出了組合拳:通過大力發展農業新産業新業態,促進農民經營凈收入增長;通過實施“強村富民”綜合改革,盤活農村閒置資産,促進農村居民財産凈收入增長;通過上調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待遇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以及加大農業生産補貼力度,促進農村居民轉移凈收入增長。
這些措施的效果可謂立竿見影。比如去年9月,城口縣河魚鄉河魚社區將一批閒置多年的民房收儲到了村集體。對這些民房進行改造後,社區將房屋的圖文信息上傳到“渝農經管數智&&”。後來,一位民宿業主以競價方式,獲得房屋的使用權,將房子盤了下來發展鄉村民宿。“通過改革,不僅讓這些死資産‘活’起來,農民也有了更多財産凈收入。”城口縣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説。
“突破”後如何面對新挑戰?
農民增收是一個老話題,又連着一個個新課題。對重慶來説,夯實農民增收基礎仍任重道遠。
從這幾年的情況看,我市農民收入總體偏低、增速放緩。從總量看,2023年全市農民收入仍然比全國平均水平低871元;從結構看,農民工資性收入在總收入中佔比最高,達到35.6%,而財産凈收入最少,僅有518元。
這一方面説明農村居民家庭財産構成較為單一、積累速度偏慢,另一方面説明由於市場體系不健全、財産權利不完整,導致農村大量資源不能有效轉化為資産,參與産生收入的機會自然不多。
國家統計局重慶調查總隊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一方面宏觀經濟承壓前行,農民工就業穩定性不夠,收入增長空間有限;另一方面政策紅利增收效果逐漸減弱,勢必會給轉移凈收入持續增長帶來新挑戰。
面對這些挑戰,接下來該怎麼做?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委、市人力社保局等多個部門獲悉,我市已制定如下措施:
——拓寬就業渠道,增加就業供給,加大對農村低學歷人群、農民工的培訓力度,提升就業競爭力。
——保障農資産品供給,健全農資補貼機制,及時發布氣象、病蟲信息,提高農業生産抗風險能力,想方設法降低農業成本。
——鼓勵經營主體與農戶之間通過土地流轉、資金入股等方式進行聯結,完善土地流轉機制,強化各方信息溝通,提升土地流轉經濟效益,豐富增收渠道。
——及時兌現各項惠農補貼,適時拓寬補貼覆蓋面,並統籌考慮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物價變動等因素,及時調整農村低保、特困人員救助和農村居民養老金標準,穩定提高農民轉移性收入。
“通過持續不斷的發力,到2027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達2.79萬元,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上述負責人説。(趙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