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變水資源為“活資産” 全國首筆“取水權”預質押登記融資業務背後的改革突破

開州天白水庫。受訪者供圖

  2月7日,春寒料峭,距離重慶開州城區48公里處的九龍山鎮,蓄滿水的天白水庫水平如鏡,猶如群山環抱着一顆明珠。

  水庫大壩下,已投用的壩後電站日夜運轉,這個電站裝機容量1000千瓦,今年1月取得了第一筆發電收入。不遠處,裝機容量2倍的余水電站也已完工,預計在今年夏天投用。

  誰能想到,這個2012年開工的水庫,曾因資金缺口面臨停工風險,差點爛尾?

  一筆由重慶三峽銀行發放的貸款,讓問題迎刃而解,盤活了這座水庫,使其加快竣工。這筆貸款還實現了在“取水權”預質押登記融資方面的全國首創。

  這背後都有什麼故事?

  重大項目遇上資金難關,面臨停擺

  天白水庫是開州的一座中型水庫。2009年,天白水庫作為開州(原開縣)重大項目啟動立項。它的總庫容為1047萬立方米,功能設計方面,以城鎮供水、農業灌溉為主,正常蓄水後,可有效解決附近超過10萬人、0.66萬頭牲畜飲水和1.08萬畝農田灌溉問題。

  一座中型水庫的修建,少則三五年,多則十餘年,建設周期長,變數多。水庫投資方重慶開乾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曉亞記得,一開始水庫總投資預算為3.5億元,但由於工期太長,材料價格上漲,原有的功能設計也因客觀因素需要優化——料場及料場臨時道路、大壩次堆石區較軟岩築壩、溢洪道變更、天白水庫開發功能調整、引水建築物及配套電站、水保方案調整、移民規劃調整及政策變化等一系列重大設計變更,最終項目投資預算從3.5億元增加至5.4億元。

  總投資逐步增加,2020年按照工程建設進度,工程款需要集中兌付。一下子,項目近2億元的資金缺口出現了。

  這近2個億從哪來?項目負責人找到了負責集團投融資業務的劉曉亞。“我們去找大大小小的銀行談,很多銀行一開始&&感興趣,也開展了前期調研,甚至有的開始上會了,最後卻沒有獲批。”劉曉亞坦言,最大的難點就在於水庫還沒建好,還沒有獲得取水許可證。

  已建成獲得取水許可證的水庫授信很容易,但是天白水庫項目必須竣工驗收過後才能拿到取水許可證,現在沒有資金,竣工就要無限期拖延,這就陷入了死結。而取水權利未獲得、擔保不足值、收益測算有缺口,無論是國有大行,還是股份制銀行,要想發放這麼大一筆貸款都很難。

  一年時間過去了,項目仍然沒有找到融資,眼看建設進度變慢,甚至到了停工的地步,負責人愁得睡不着覺。“毫不誇張地説,我們都心灰意冷了,有好多次都想放棄。”劉曉亞感慨道。

  走出第一步,做“吃螃蟹的人”

  天無絕人之路。2022年,重慶三峽銀行開州支行負責人在一個偶然的場合聽到此事。“我們是庫區銀行,本身也做過類似的業務創新,是不是可以嘗試?”於是,他們主動找到開乾集團溝通,同時向總行匯報情況。

  沒過幾天,重慶三峽銀行一行人開着越野車來到水庫實地調研,彼時,工地幾乎是停擺狀態。從下午看到晚上,銀行相關負責人覺得,這單業務可以做。

  此前,重慶三峽銀行多次通過金融創新支持盤活自然資源,其向武隆某農業企業發放的林業碳匯預期收益權質押貸款,也是重慶首筆。

  “我們是小銀行,體制機制靈活,在突破阻礙、開展創新方面,反而具備優勢。我們需要走出第一步,做吃螃蟹的人。”接到任務後,三峽銀行綠色金融負責人員帶着團隊開始分析研究。

  大家一致認為,水利設施除了固定資産,最核心的就是水資源,而調整設計後的天白水庫項目,對水資源價值挖掘比較充分。比如在電站設計方面,除了壩後電站,還有餘水電站,將第一次發電後的水資源用來二次利用。作為核心資産的取水權自身價值也沒有盤活,通過調研,重慶三峽銀行發現取水權自身其實是有價值的,其在全國的交易均價約為0.5元每立方米,從重慶市場來看,交易均價約為0.14元每立方米,未來還有相當大的升值空間。

  雖然沒拿到取水許可證,但能否進行取水權質押預登記,這是重慶三峽銀行提出的一個大膽設想,雖然林業碳匯預期收益權質押貸款的經驗證明,以未來的收益作為質押是可行的,但是取水權質押預登記與林業碳匯預期收益權質押相比,也有本質區別,需要得到政府部門更大力度的支持。

  第二個問題隨之而來——質押的是5年取水權,但隨着每年取水指標的使用,質押物隨之變少,擔保力度將不斷減弱。如何控制風險?那就將分期還款與取水權指標使用挂鉤,鎖定回款資金,設定分期還款計劃。

  “我們看了三峽銀行提交的初步方案,非常符合綠色金融改革發展思路。”人行重慶市分行金融研究處有關負責人説。2022年8月,適逢《重慶市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總體方案》印發,裏面就提到重慶要“充分發揮綠色金融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的積極作用”“開展環境權益抵質押融資”。此外,人民銀行總行和水利部還&&了《關於政策性金融支持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金融支持農村供水工程建設等。

  國家和市級均有政策支持,企業有實際需求,銀行也敢於創新,於是,人行重慶市分行金融研究處負責人帶着三峽銀行有關人員赴市水利局進行協商,大家一拍即合。

  項目加速,深度挖掘水資源

  框架已定,要開展業務,就得提交項目開工以來的所有材料,進行嚴格審核。這個項目已開建十年,僅僅是各種審批文件、票據等,就堆滿了一個屋子的鐵皮櫃。那段時間,三峽銀行開州支行客戶經理不停往工地跑,蒐集整理材料。

  經過大半年的努力,研究取水政策,政府部門磋商,材料蒐集齊全,審批流程走完,項目根據天白水庫核定的取水量及項目建成後的收益,在市水利局取得了取水權質押預登記,這標誌着重慶在擘畫綠色金融這篇文章中又書寫了創新一筆。

  有了預登記,便有了信用背書,解決了“銀行不敢貸”的問題。三峽銀行總部為這筆貸款,專門開闢了“綠色通道”,提供“保姆式服務”。2023年8月,1.2億元貸款批下來了。

  這筆貸款並非一次發放,而是根據建設進度分批放款使用,截至目前,已陸續發放了7筆資金。

  “三峽銀行是最後一個介入的,我們也是抱着死馬當活馬醫的想法,沒想到成了。”劉曉亞介紹,有了這筆錢,項目建設開啟肉眼可見的加速度。最先投用的是壩後電站,2023年12月開始運行。按照1天發電收入7200元左右計算,扣除維修期和枯水期等因素,年收入可達100萬元。余水電站也已經完建,正在加緊渠道建設,力爭在今年底完成項目所有工程建設。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圍繞國有資産盤活,未來我們還考慮在水庫周邊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搞搞採摘旅游,深度挖掘水庫價值。”劉曉亞説。

  人行重慶分行金融研究處有關負責人認為,這是一個金融支持美麗重慶建設的經典案例,也是國家綠色金融政策在重慶的生動實踐。

  前不久,市水利局和人行重慶市分行還聯合印發《關於探索開展取水權質押融資業務的通知》,支持、鼓勵相關單位參照三峽銀行的案例,探索開展取水權質押融資。據悉,這是全國首個省級層面取水權質押融資業務的制度性文件和指南。

  數據顯示,重慶目前有大中型水庫133座,其中大型19座,中型114座。如果將這些水庫的取水權價值挖掘出來,粗略按照每座水庫每年取水指標2000萬立方米來估算,按照重慶目前的取水權交易價格和取水許可證有效期限,取水許可證有效期限內金融機構可以為重慶水利設施再提供約20個億的信貸資金支持。

  “鼓勵大家積極探索開展水權質押融資業務,就是為了拓寬綠色信貸融資渠道,盤活水利資源資産,助力水利基礎設施增效擴容和技術改造。”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隨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水資源短缺問題日益凸顯,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重慶三峽銀行這筆融資的順利發放,也為水資源的盤活作出了重大創新,是落實市委“三攻堅一盤活”的重要實踐。(記者 佘振芳)

編輯: 劉磊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