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過霧氣氤氳的山谷,記者乘車來到重慶市黔江區濯水鎮,感受古鎮裏的“年味兒”和“煙火氣”。
重慶市黔江區位於武陵山區腹地,除漢族外亦居住着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其中土家族人口占比55%以上,他們用自己的傳統迎接新年的到來。
走進濯水鎮濯水社區農戶鄔雲勝的家中,房樑與墻壁上都懸挂着正在熏制中的臘肉,這些臘肉大多已被鎮上居民預訂。據介紹,製作臘肉需精選當地的優質土豬肉,用香料進行腌制後風乾,然後在帶着松樹、柏枝香味的煙氣中再熏制一個月,整個製作周期持續約一個半月,可謂是“時間的風味”。
鄔雲勝檢查臘肉熏制情況。新華社記者吳楠 攝
鄔雲勝告訴記者,自家出産的臘肉銷量很可觀,月均銷售額可達四五萬元。臨近春節這一個月,售價約40元一斤的臘肉賣出近3000斤,有10多萬元的銷售額。這些臘肉主要銷往當地餐館、企業與居民家中,也有一些外地食客“聞香而至”。
“有位從河南來濯水做電力工程的薛大哥,幾年前在這裡嘗了臘肉後覺得好吃,回老家後也會打電話來訂,今年就買了2000多元的臘肉。”鄔雲勝向記者描述了他的新年願景:利用網絡拓寬臘肉銷售渠道,讓優質的黔江臘肉“走出去”。
若擔心年節歡宴的大魚大肉略顯膩味,黔江當地另一種特色美食綠豆粉則以其清新爽口的味道,成為當地百姓採辦年貨單上的不二之選。走進濯水鎮居民顏道琼家的綠豆粉作坊,記者看到她正將按一定比例搭配後泡好的大米、黃豆、綠豆倒入石磨中,白色的漿汁緩緩流出,等待接下來的處理工序。
顏道琼製作綠豆粉。新華社記者吳楠 攝
隨後,顏道琼熟練地將磨好的漿汁倒入特製的容器中,自容器底端流出的漿汁在一口不斷旋轉的平鍋上被烙幹後變成條狀,放置片刻後裝袋存放,食用時用開水燙熱即可。顏道琼介紹,除夕夜不少黔江人會選擇吃上一碗方便又營養的綠豆粉。
正是基於黔江人對綠豆粉的偏愛,作坊在接近年節時的生意愈發火爆,平時2000多元的日銷售額,在臘月到春節期間幾乎翻番。“5塊錢一斤的綠豆粉,賣得最好的時候一天賣出1000斤,年前採購需要提前一週訂貨。”60歲的顏道琼一邊忙活一邊説。
為了方便居民採買各類年貨食材,當地相關部門還在濯水古鎮舉辦趕年集、品年俗活動,自2月5日起將持續10多天。濯水景區管理部古鎮片區負責人張傑介紹,年集除了將匯集臘肉、綠豆粉、石雞坨土陶器等年貨食材、用品供採買外,還會舉辦土家族民歌對唱、舞龍舞獅、擺手舞篝火晚會、後河古戲展演等活動,讓居民在濃濃的民族特色氛圍中辦年貨、品年俗。
熱鬧的年集市場中,一張張笑意滿盈的臉上,升騰起“豐收幸福年”的圖景。(記者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