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大足區加快構建“246”先進製造業集群體系

  航拍下蓬勃發展的大足高新區。大足區委宣傳部供圖

航拍下蓬勃發展的大足高新區。大足區委宣傳部供圖

  在大足高新區,每到了夜晚,一座燈火通明的電梯試驗塔遠遠的吸引着過往行人。

  在西南地區30多座電梯試驗塔中,它以126米的高度排名第一。更重要的是,落戶大足高新區的施密特電梯有限公司(下稱“施密特”)憑藉這座塔,研發出了業內頂尖的8米/秒超高速智能電梯,還打造了全國領先的電梯物聯網&&,撬動上千億後服市場。

  這是大足區加快構建先進製造業集群體系的縮影。今年以來,大足區緊扣服務全市“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群體系、“416”科技創新戰略布局,落細落小“246”細分賽道。“2”即聚力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專用車和摩托車及其零部件、再生資源及新材料2個主導産業集群,“4”即升級發展現代五金、智能電梯、鍶鹽、光電4個特色産業集群,“6”即培育打造集成電路及傳感器、醫藥中間體及現代中藥、新能源及新型儲能、無人機及航空地面設備、機器人、食品及酒水飲料等6個領域細分産業集群。實施製造業中小企業“苗圃”“育林”“參天”梯度培育計劃,着力在“智”“新”“綠”上多向發力,推動傳統産業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一批“老樹發新芽”,同時大力培育新質生産力,配套成渝先進製造業集群的特色産業體系在棠城大地上加快構建。

施密特電梯生産車間。大足區委宣傳部供圖

施密特電梯生産車間。大足區委宣傳部供圖

 聚焦“存量變革”

  傳統産業“老樹發新芽”

  智能網聯新能源專用車和摩托車及其零部件、現代五金等是大足傳統優勢産業,答好提質升級這道“必答題”事關大足經濟發展根基。

  新建成的攀鋼大足剪切配送基地裏,車輛進出不斷。“這些大部分都是前來進貨的五金企業。”攀鋼大足先進材料配送基地負責人蔣大偉説。

  大足區製造業每年使用鋼鐵250萬噸,僅龍水鎮就消耗約150萬噸,而鋼材來源五花八門,原料品質不穩定、採購運輸成本高、資金佔用積壓多等問題比較突出。“因為需要的鋼材量少,小企業是沒有辦法直接去攀鋼進貨的。”大足工業園區經濟運行科負責人鄧國勝點出大足五金中小企業的發展瓶頸。

  2023年9月下旬,攀鋼大足剪切配送基地的正式建成運營,將優質攀鋼送到了大足五金企業“家門口”。同時,針對企業原材料初加工過程的剪切技術和關鍵設備需求,基地還建成數字化縱剪生産線2條、大橫剪生産線2條和激光切割生産線1條,精度誤差10絲以內,可為五金材料用戶提供各種規格的冷熱軋鋼卷縱剪、橫切及配送服務。

  “以往平均進一次材料需要3—5天,現在企業當天下單、當天送達,僅物流成本一項便可降低3%左右。”大足區經信委副主任覃勇介紹,“‘線上定制+線下直供’的先進材料轉化模式也讓供需雙方實現了無縫對接,同時産品完成生産後也實現了直採、直銷、直供。”如此一來,大足五金中小企業不僅可以定制材料和規格,同時還可以在倉庫隨用隨買,減少中小企業的庫存積壓,有效變企業“跑材料”為材料“找企業”。投用以來,基地客戶已拓展至四川內江、資陽等地企業,日均生産銷售各類鋼材150噸左右。

  “我們正着力加快現有産業轉型,讓傳統産業加快迭代升級,成績也是明顯的。”覃勇介紹説。2023年,大足區推動全國首&無人駕駛換電礦卡、純電動冷藏車、全數字化冷藏車等産品成功下線,車載攝像頭成功取得比亞迪、廣汽、小鵬、長城等車企供應商資格並量産出貨,醫療攝像頭已供應深圳開立醫療、上海微覓醫療、廣州瑞派醫療;吸引浙江、江蘇、深圳等地企業70余家來足實地考察洽談,成功簽約和鴻科技等優質項目4個、總投資80億元;高水平加快企業數字化轉型,引導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270余家,建成智能工廠1個、數字化車間16個、“兩化融合”貫標企業52家,企業數字化率達到59.1%。

  目前,大足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增至403家,科技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分別達到1534家、196家,專精特新企業數量增至88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達到6家,培育市級綠色工廠8家、國家級綠色工廠4家,市級綠色園區2個、國家級綠色園區1個。

大足區高新技術産業園區的&鈴新能源電動車生産車間,工人正在加緊安裝電動摩托車。大足區委宣傳部供圖

大足區高新技術産業園區的&鈴新能源電動車生産車間,工人正在加緊安裝電動摩托車。大足區委宣傳部供圖

  推動“增量崛起”

  新質生産力加快形成

  大足傳統産業佔比偏重,新質生産力培育事關新舊動能轉換成敗。

  電梯壞了怎麼辦?大多使用單位都只會一件事——等。等着銷售方派出專業人員前來維修。“等”,最直觀的損失就是浪費時間,對正在生産的企業來説,那可是效益的流失。

  但是,在大足高新區施密特,他們則瞄準這時間差,自主研發出能夠實現故障風險預警的智能製造物聯網監控&&——電梯運行中,系統將提示某些部件即將發生隱患,維保人員可根據信息提示精準維修。同時,電梯發生故障後,報警信號會第一時間發送到系統,系統則同步通知維保人員前往維修。

  這期間,大足區引導施密特等電梯企業創新思維做好電梯産業後市場服務,用創新手段提高服務水平,加大對服務板塊投入。2023年,施密特憑卓越售後服務系統支持,在全國12個省份“開花結果”,一些訂單還出口到孟加拉國。施密特為大足電梯産業在全國打響名號,起好了步,開好了頭。

  今年以來,大足區緊扣“推動製造業與生産性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創新豐富企業服務模式和商業模式,持續拓展發展空間,不斷提升産品質量,滿足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需求”目標,認真抓好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工作,讓這項民心工程真正惠及老百姓。

  在老舊小區改造中,加裝一部電梯,按照常規安裝需要3—6個月,而落戶大足高新區的重慶快科電梯只需40天。

  城市更新不斷加快步伐,市場競爭隨之加大,重慶快科電梯決定不走尋常路,瞄準國家政策扶持下的老舊小區電梯更新與加裝市場。通過一系列技改,擁有行業標杆級的技術專利——“帶鋼結構一體化積木式電梯”。運用該項專利技術,在老舊小區加裝電梯時,就能如搭積木般快速完成電梯安裝。

  憑藉着工期短的絕對優勢,重慶快科電梯實現彎道超車,很快就成為了市場寵兒。

  施密特與快科是大足電梯産業迅猛發展的縮影,他們立足市場需求,緊跟社會發展需要,一次次用技術創新突破行業發展壁壘,揭示了大足電梯産業破解困局、突破重圍的制勝密碼。

  大足區還積極對接市經濟信息委,爭取對電梯産業提供更大支持力度,加強電梯産業全産業鏈、全周期的數字化賦能。目前,大足電梯産業已經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培育施密特、富士兩家工信部認證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建立數字化車間,通過引進德國瓦格納爾全自動噴塗生産線、日本日清紡數控36位轉塔衝、瑞士ABB機器人生産線等國際一流設備,形成電梯“智造”生態鏈;積極推動産學研合作,開設電梯産業學院,開展“雙師制”“學徒制”試點,每年定向培養電梯産業技術人才2000餘人。

  在推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2023年,大足區加快培育新量,簽約綠源、京能等5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204個、正式合同額802億元,江西環鋰等108個重點工業項目100%開工,推動2023年1—11月工業投資增速達到29.7%,列全市第6位、渝西地區第1位,預計全年增速達30%。

 探索“變量突破”

  綠色轉型邁出新步伐

  綠色轉型事關可持續發展。近年來,大足穩步推進生産方式變革,努力將綠色低碳這個“重要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

  日前,重慶元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與四川輕化工大學簽訂校企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在含鍶無機化學方向開展科技研發、成果轉化、人才培養,推動大足區新材料産業向高技術、高附加值轉變,助推大足打造“世界鍶都”。目前,大足區鍶鹽新材料産業園已簽約項目8個、總投資150億元。

  2023年9月落戶鍶鹽新材料産業園的丹斯克新材料項目,以天青石礦為原材料,建設生産磁性材料及延伸鍶鹽系列産品生産線,總計投資18億元建設。該項目建成投産後,雙橋經開區將與北京市丹斯克國際投資有限公司圍繞建設世界“鍶都”目標,全力打造中國優質新材料供應中心和世界新材料生産基地,掌握鍶元素新材料國際定價權和全球主導權。

  好事接連不斷,鍶鹽新材料産業園的“鄰居”循環經濟産業園,2023年也引來了多只“金鳳”。

  2023年1月6日,國內新能源動力電池綜合利用頭部企業江西環鋰,投資106億元開工建設年拆解10萬台新能源報廢汽車、年處理15萬噸退役電池等項目。項目正式簽約當天,雙橋經開區就拿出一份以月份作戰的項目建設手冊,建立一企一圖“政企專班橫道圖”,並全程“幫包辦”16項手續,為企業實現了“少跑路、目標明、建設快、生活愜”的目標。隨後,京能雙橋能源項目、油基岩屑及廢礦物油綜合利用、VOC吸附新材料製造、高聚碘消毒系列産品新材料製造等多個項目落戶循環經濟産業園。

  目前,作為重慶市循環經濟試點園區、重慶市特色産業(環保裝備)建設基地以及全國40個“國家級循環經濟示範城市”創建地區之一,大足區已發展起“一個再生資源産業園,廢舊拆解、再生金屬、節能環保三大産業鏈”的再生資源産業格局,規模超400億元。2023年5月,大足還牽頭組建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靜脈産業園區發展聯盟。

  2024年1月10日,大足區三屆七次全會召開,明確提出實施牽一髮動全身的重大改革,加快推動國有企業、園區開發區、政企分離等重點領域改革攻堅,不斷提升高質量發展質效。

  為此,大足區明確的具體路徑為:堅持“實業為本、製造強區”不動搖,持續壯大“246”現代製造業集群體系,深入推進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雙倍增”行動,力爭2024年實現規上工業營業收入490億元以上,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10家,科技型企業達到1600家。

  同時,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推動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分類激勵盛泰光電、重汽專用車等50家A類優質企業和137家B類企業創新發展,加速70家CD類企業診斷和提升,實施技改項目54個,製造業規上企業畝均産值、增加值、稅收均增長6%以上。

  “今年6月前,我們將統籌推進‘三攻堅一盤活’改革,盤活可盤活存量國有資産15%以上,加速園區公司轉型發展,推動園區開發區從‘量大’向‘質優’轉變,加快構建‘246’先進製造業集群體系,為推進全市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大足力量’。”大足區委書記陳一清&&。

編輯: 曹妤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