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抓取標題
分享抓取摘要。
分享抓取圖片

醫學教育一頭連着健康中國建設,一頭連着教育強國建設,是“大國計、大民生、大學科、大專業”。加快醫學教育的改革與創新,要以新醫科建設為抓手,積極探索人才培養的新模式,不斷書寫“強國建設,教育何為”的時代答卷。

重慶醫科大學自2021年獲批重慶市高水平新醫科建設高校以來,始終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新醫科統領醫學教育創新,多措並舉探索推進新醫科建設,培養新時代“五術”醫學人才。

重慶醫科大學有哪些特色專業?新醫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怎樣深度融合?學校在醫學人才培養、資源保障等方面有何優勢?今天的訪談,我們邀請到了重慶醫科大學校長黃愛龍,聚焦學校人才培養、專業建設、學科發展、科研創新、招生信息等話題,暢談如何以新醫科建設,培養新時代“五術”醫學人才。

順應新醫科建設要求,優化布局適應性、引領性專業

發展新醫科是新時代黨和國家對醫學教育發展的最新要求。醫工理文融通對原有醫學專業建設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發展精準醫學、轉化醫學、智能醫學等醫學新專業已成為醫學教育培養的重要方向。學校以新醫科為引領,積極調整和優化專業設置,在29個本科專業外,推進專業與産業需求對接,按照“控制規模、促進交叉、提升品質、彰顯特色”的原則,積極籌備申報教育部新醫科人才培養引導性專業。

多維度多舉措,推進醫學教育改革創新

學校堅持立德樹人,以“大國計、大民生、大學科、大專業”的新定位推進醫學教育改革創新發展,積極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改革。具體措施包括:在傳統優勢基礎上設立教改班;整合學院、企業資源協同打造三維人才培育&&;立項28個微專業,拓寬學生視野,拓展未來從業方向,提高核心競爭力;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增開跨學科專業融合課程。

開設四大“教改班”,加強“醫學+X”交叉學科建設

學校既注重對現有臨床、基礎醫學培養體系的升級,又注重加強“醫學+X”交叉學科的專業、課程建設,實施産教融合、醫教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開設臨床醫學(錢惪班)、基礎醫學(錢惪班)、臨床醫學(中外合作辦學)、臨床醫學(檢驗醫師培養試驗班)四大教改班,培養具備全面的專業素養,紮實的臨床實踐能力,創新科研能力,跨學科知識結構,具備良好國際視野,終身學習能力的“五術”醫學人才。

新醫科建設“軟硬體”日趨成熟,人才培養質量逐漸提升

從2009年起,學校就開啟了醫學教育改革,從整合課程新體系、國際化辦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數字化轉型、學科交叉等方面進行探索創新,不斷深化新醫科建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目前,學校作為重慶市新醫科建設高校的“軟硬體”已日趨成熟,正式進階到整合醫學教育3.0,並在教學團隊打造、數字化教材、多學科融合研究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2021年以來,學生在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省部級以上賽事獲獎104項。

開展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助推醫學教育教學國際化改革

2019年學校正式啟動與英國萊斯特大學合作舉辦的臨床醫學專業(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並從2020年開始首屆招生。目前已初步建成以“一體兩翼、六大融合”為特色的國際化高水平醫學人才培養模式。2024年5月,“重慶醫科大學萊斯特大學聯合學院”獲教育部批准設立;6月25日,聯合學院將正式揭牌。這將進一步拓展學校的本科招生專業,為廣大考生提供更多高水平、國際化的專業選擇空間,也將加速助推學校的新一輪整合醫學教育改革,為醫學教育教學的國際化改革提供有益經驗。

主持人:


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關注本期訪談。

黃愛龍校長:


主持人好,各位網友好!

主持人:


黃校長您好。首先請黃校長簡要介紹一下重慶醫科大學的辦學情況?

黃愛龍校長:


好的,謝謝主持人。重慶醫科大學創建於1956年,由上海第一醫學院(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分遷來渝組建。學校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首批具有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教育部批准的首批來華留學示範基地,2015年成為教育部、國家衞生健康委和重慶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學校現有8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2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4個國家重點學科,11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其中臨床醫學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學校有專任教師3400餘人,包括高級職稱專業技術人員1600餘人,博士生導師386人,碩士生導師1586人。

學校擁有直屬附屬醫院14所,其中附屬第一醫院、附屬第二醫院、附屬兒童醫院近10年入選復旦版“全國醫院綜合排行榜”百強,擁有國家臨床研究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

學校現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9個,重慶市一流專業本科專業建設點28個,其中臨床醫學、口腔醫學、護理學、兒科學、精神醫學、麻醉學、醫學影像學等專業已通過教育部專業認證。

主持人:


非常感謝黃校長針對於重慶醫科大學的基本情況給我們做了一個介紹。當前,重慶市202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正有序推進中。請問黃校長,學校今年的招生計劃和安排是什麼樣的?招生政策是否有新的變化?

黃愛龍校長:


今年,學校開設涵蓋醫學、理學、工學、管理學、文學五大學科門類的普通本科招生專業29個,面向全國 31 個省(自治區、市)招生,總規模3500人。 為響應教育部對健康事業人才的培養要求,學校調整和優化專業設置,以一流專業建設為契機,加快布局建設了一批具有適應性、引領性的專業,開設了臨床醫學(錢惪班)、臨床醫學("5+3"一體化)、臨床醫學(中外合作辦學)、兒科學、口腔醫學、眼視光醫學等29個本科專業。

今年,學校本科招生總規模較上一年保持不變,在各省的招生計劃保持總體穩定。推進專業與産業需求對接,支撐醫學+X人才培養,按照“控制規模、促進交叉、提升品質、彰顯特色”的原則,今年停招藥物製劑和食品衞生與營養學專業,並正在積極籌備申報教育部新醫科人才培養引導性專業。

主持人:


大力發展新醫科,是新時代賦予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重要使命。作為重慶市高水平新醫科建設高校,學校發展新醫科的核心定位和目標是什麼?

黃愛龍校長:


發展新醫科是新時代黨和國家對醫學教育發展的最新要求。如今,人工智能、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撲面而來,醫學教育由重治療向預防、康養延展,突出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的大健康理念,醫工理文融通對原有醫學專業建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發展精準醫學、轉化醫學、智能醫學等醫學新專業已成為醫學教育培養的重要方向。

重慶醫科大學將以新醫科建設為統領,以服務“健康中國”“教育強國”戰略需求為導向,以“三全育人”為核心,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統籌推動實施新一輪醫學教育綜合改革,核心是培養“醫學+X”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型醫學人才,培育面向未來的卓越醫生和醫學創新人才。

主持人:


那麼立足新醫科發展的時代要求,學校在專業設計、實施路徑等方面作出了哪些探索創新呢?

黃愛龍校長:


學校既注重對現有臨床、基礎醫學培養體系的升級,又注重加強“醫學+X”交叉學科的專業、課程建設,實施産教融合、醫教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具備全面的專業素養,紮實的臨床實踐能力,創新科研能力,跨學科知識結構,具備良好國際視野,終身學習能力的“五術”醫學人才,由此探索開設了拔尖醫學人才四大教改班。

一是臨床醫學(錢惪班):這個班是以培養“臨床能力+科研能力”為主線,本碩博貫通培養一體化設計,深化整合醫學教育改革,整合國內外優質教學資源,全校遴選優秀教師組建跨學科的師資團隊,精英化小班教學,為每位同學配備“成長導師、學業導師、科研導師”,目的在於培養具有較強的“臨床能力、科研能力、創新能力、終身學習能力”、深厚的家國情懷和寬廣的國際視野的高層次、創新型、國際化的未來醫學領軍人才。2023年開始,首屆在川渝地區招生30人,今年我們繼續面向重慶招生計劃20人、四川招生計劃10人。

二是基礎醫學(錢惪班):學校從2022年開始,實施基礎醫學專業進校後選拔制的拔尖人才培養,依託重慶市基礎醫學人才培養示範基地,以基礎醫學、生物學兩個一級學科為主線,結合微專業建設,聯合研究&&、實習基地,打造有專業特色的醫理、醫工交叉整合課程,小班化教學,推行前沿導向的專業教育,培養能獨立分析解決問題,具有基礎醫學教學、科研實踐能力的高素質醫學人才。

三是臨床醫學(中外合作辦學):這一專業依託我校臨床醫學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的學科專業優勢,與英國萊斯特大學強強聯手開設。項目從2020年首屆招生,至今已招收4屆,專業秉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配備基礎、臨床相融通的國際化師資隊伍,構建以“器官系統為主線,基礎、臨床全線貫通”整合式教學為主體、“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全程臨床”和“早科研、多科研、系統科研——全程科研”為兩翼的“一體兩翼”課程體系結構,並以人工智能、數字化教學為醫學教育賦能,培養“強臨床”“能科研”,具有國際視野的明日醫生。

四是臨床醫學(檢驗醫師培養試驗班):我校作為首批教育部批准開辦檢驗醫師培養試驗班的五所高校之一,2022年開始首屆學生30人,這個專業集中了檢驗醫學院與學校附屬醫院優勢教學資源,遴選師資組建基礎醫學、臨床醫學、檢驗醫學交叉融合的課程教學團隊,目的是培養“精臨床通檢驗”,未來以檢驗醫師的身份參與臨床檢驗工作,以臨床問題為導向開展科學研究,並提出臨床檢驗解決方案的高層次複合型檢驗醫師。

主持人:


在開設教改班之外,學校在醫學人才培養方式、資源保障等方面還有哪些優勢和特色呢?目前的探索成效怎麼樣?

黃愛龍校長:


早在2009年,學校就啟動了基於器官系統的基礎與臨床整合教學體系改革,發揮整合課程組對重點領域學科建設的支撐作用,探索跨學科的教學管理體系,跨院係、跨學科聘任教師,開展“基礎臨床融通”的器官系統整合醫學教育。

經過十餘年的探索實踐,我們已形成了成熟的“以器官系統為主線、疾病為中心、臨床思維路徑為導向、基礎與臨床全面融通”的醫學整合教學理念,構建起基礎與臨床全面融通、縱向整合、多學科交叉的整合課程新體系,可以稱之為整合醫學教育改革的1.0模式。

2020年,我校與英國萊斯特大學合作開啟國際化辦學,引進全球先進課程學習資源,提升醫學教育教學改革工作,構建起“一體兩翼”醫學整合課程體系2.0版教育模式。

2023年,以新醫科建設為統領,我們打造了前面所提到的多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教改班,正式進階到整合醫學教育3.0,這一模式以“五位一體”的質量保障體系,創新實驗項目與先進設施為支撐,着力培養醫-理-工-文深度交叉融合的創新人才。

目前,學校作為新醫科建設高校的“軟硬體”已日趨成熟,已打造出新型基礎-臨床整合教學團隊,搭建起百餘間智慧教室、千門在線課程,2022年出版了整合課程數字化新教材,推進醫學教育數字化轉型,這一數字化教材今年還榮獲全國高等教育數字教材創新發展會議數字教材典型案例。

學校還布局和建設了多個學科交叉的大&&——“腦科學研究院”“醫學大數據&&”和“智慧醫學研究&&”,設置了“智慧醫學”“智慧公共衞生”“智慧儀器”等交叉學科,不斷提升交叉學科設置對人才培養的引領和支撐作用,積極推進醫學與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的融合發展,支持麻醉、感染、重症、兒科等學科建設,加強公共衞生與預防醫學和其他學科的多學科融合研究。

2021年以來,學校學生在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全國總決賽、全國大學生基礎醫學創新研究暨實驗設計論壇總決賽等省部級以上大型賽事獲獎104項。

主持人:


我們知道新醫科強調多領域、多學科的聚合。請問黃校長,學校是如何通過新醫科建設與教學、科研、産業之間的深度鏈結,為人才培養賦能的?

黃愛龍校長:


學校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大國計、大民生、大學科、大專業”的新定位推進醫學教育改革創新發展,積極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改革。

一是以新設立的教改班在學校傳統優勢基礎上,發揮專業特色,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建立資源互利共享體系,在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師資遴選、科研能力培養等方面多維度體現了融合與創新。

二是以整合學院、企業資源協同打造三維人才培育&&。2021年,學校獲批建設生物醫藥現代産業學院、微無創未來技術學院,整合檢驗醫學院、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的資源,打造醫教研用協同育人模式——“重點學科+重要&&+重大方向”三維人才培育&&,利用企業資源,強化學生實踐教學,打造“産學研”多學科交叉一體化教學實踐共同體。

三是立項了28個微專業,給予學生更多可能。研究課程建設新樣態,開闢校企協同新方向,讓學生在主修專業學有餘力之時,根據自己的興趣、學業發展與職業規劃需求,通過微專業拓寬視野,拓展未來從業方向,提高核心競爭力。

四是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增開跨學科專業融合課程。通過修訂人才培養計劃,開設跨學科專業融合課程,實現醫工、醫理、醫文等醫學與多學科的深度交叉融合,為人才培養賦能。

主持人:


黃校長,剛才您講到2020年的時候我們學校和英國萊斯特大學已經開展了中外合作辦學,我們也關注到重慶醫科大學萊斯特大學聯合學院近期獲得教育部批准,這對學校國際化教育布局將帶來什麼影響?

黃愛龍校長:


重慶醫科大學與英國萊斯特大學合作舉辦的臨床醫學專業(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於2018年獲得教育部批准,2019年正式啟動。新生入學後即註冊兩校學籍,畢業後將同時獲得重慶醫科大學臨床醫學本科畢業證書、臨床醫學學士學位證書和英國萊斯特大學臨床科學理學學士學位證書。

經過四年建設,學校實施學生國際交流、引入國外專業教材、設立跨境項目、開展多元課程與國際會議等諸多途徑,已初步建成以“一體兩翼、六大融合”為特色的國際化高水平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兩校組建融合教師團隊,形成跨國界、跨文化、跨院係、跨專業,從基礎到臨床中英融合教師團隊,實施Personal Tutor本科生五位一體導師制。2023年臨床醫學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首次通過英國第三方大學參與的國際質量審查。

2024年5月,“重慶醫科大學萊斯特大學聯合學院”獲教育部批准設立,成為以醫學為主並開設臨床醫學專業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學校將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拓展本科招生專業,從現有臨床醫學(中外合作)1個專業,擬增加精神醫學(中外合作辦學)和康復治療學(中外合作辦學)兩個專業,為廣大考生提供更多高水平、國際化的專業選擇空間。

6月25日,我們的聯合學院將正式揭牌。學校相信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成立,將加速助推我校新一輪整合醫學教育改革,也為我國醫學教育教學的國際化改革,特別是內陸醫學教育開放高地建設提供有益經驗。

主持人:


非常感謝黃校長今天向我們介紹了重慶醫科大學最新招考政策,為廣大考生家長解決了“最後一公里”難題。同時,我們也從黃校長的分享中,了解到一所醫學類高校,以新醫科建設,推進醫學教育改革創新發展和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探索方面的積極作為。這既為我們呈現了學校持續尋求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改革成效,也展現了學校響應新時代黨和國家對醫學教育發展的最新要求,培育面向未來的卓越醫生和醫學創新人才的拳拳之心。希望未來有更多優秀的醫學人才從重慶醫科大學走出,為“健康中國”“教育強國”貢獻力量。今天的訪談到此結束,再見!

01007045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