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首先請榮主任介紹下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病因及發病率情況是怎樣的?
-
榮黎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常見病因首當其衝就是幽門螺旋桿菌(HP),所以在消化內科門診就診的胃病患者都建議檢測HP。那麼除了HP之外,膽汁反流、長期使用消炎鎮痛類藥物或阿司匹林、大量飲酒也是常見病因。
由於萎縮性胃炎症狀無特異性,且很多患者無症狀或未行內鏡檢查,所以患病率很難確切統計,但可以肯定的是,萎縮性胃炎發病率隨着年紀增長而上升。我們科室做了一個近5年的胃鏡檢查統計,發現73146例胃鏡檢查患者中,有14700例左右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粗略統計,發病率在20%出頭。 -
主持人
很多人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就是胃變小了,這種理解正確嗎?
-
榮黎
這是因為咱們普通老百姓沒有醫學背景,慢性萎縮性胃炎存在認知上的誤區。得了慢性萎縮性胃炎不是説整個胃的體積就變小了,萎縮了,而是胃腔裏面最表面,直接接觸食物的那一層胃黏膜的固有腺體變少了,黏膜變薄了。萎縮性胃炎患者的症狀沒有特異性,也可以像淺表性胃炎一樣表現為上腹痛、上腹脹、反酸、打嗝、噁心、嘔吐、上腹灼熱、食欲減退、早飽等一系列消化不良症狀,少部分嚴重的萎縮性胃炎患者則可能出現不明原因的貧血,甚至有一部分進展為胃癌。
-
主持人
不少人診斷出慢性萎縮性胃炎後會感到恐慌,擔心它演變成胃癌或無法治愈。那麼,慢性萎縮性胃炎與胃癌到底有怎樣的&&?
-
彭洪
慢性萎縮性胃炎與胃癌的發生關係密切,屬於胃癌的癌前疾病。慢性萎縮性胃炎是慢性胃炎按照Correa模式向胃癌進展的重要階段,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環境和遺傳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與胃癌的發病率密切相關。累及全胃的重度萎縮性胃炎具有較高的胃癌發生風險。但是,大部分慢性萎縮性胃炎特別是輕中度萎縮性胃炎患者在大部分情況下病情在很長時間內相對穩定,進展緩慢,癌變的風險和概率相對很小。
-
主持人
如果已經得了慢性萎縮性胃炎,我們在飲食和日常當中上要注意些什麼?
-
彭洪
歸根到底,我們需要真正注意的幾點:
1.40歲左右做一次帶胃腸鏡檢查的全身體檢,這才是一次真正有意義的對自己、對家人、對健康負責任的全身體檢。
2.診斷出萎縮性胃炎的患者,均應該吹氣做幽門螺旋桿菌檢測,有HP感染,在消化內科門診根據專科醫生的指導先根除幽門螺旋桿菌,之後再定期復查HP。
3.適當調整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戒煙酒,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避免經常食用辛辣、霉變、腌制、熏烤和油炸食物;盡量做到規律飲食;若某種/某類食物會使症狀加重,則建議咱們適當改變食物種類、進食頻率和進餐量;避免長期服用損害胃黏膜的藥物;適量運動,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穩定的情緒和良好的心態。
4.在消化內科門診根據萎縮性胃炎的嚴重度確定復查的時間,有良好的依從性,做到規律的復查和隨訪。 -
主持人
剛剛彭洪博士有提到要做到規律的復查和隨訪,那麼,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應如何進行復查?復查頻次是怎樣的?請謝黎副主任醫師為我們介紹下。
-
謝黎
若病檢提示輕度萎縮,建議每3年進行1次內鏡和病理隨訪,如有胃癌家族史則縮短至每1-2年監測1次;
伴有腸上皮化生的輕中度慢性萎縮性胃炎每2年復查胃鏡;
伴有腸上皮化生的中-重度萎縮,累積全胃的重度萎縮性胃炎建議1年復查胃鏡;
若病檢提示低級別上皮內瘤變,建議進一步精查並每6月隨訪1次;
若病檢提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建議確診後立即行內鏡或手術治療。
經內鏡下治療的早期胃癌,治療後3-6月復查胃鏡並定期隨訪。
-
主持人
感謝榮主任、彭洪博士和謝黎副主任醫師的詳細解答,讓大家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有了初步了解,也感謝各位網友對《新華名醫談》的關注,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