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教育信息化2.0的大力推進,學校正在以一種更為開放的姿態迎接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實現從專用資源向大資源轉變,從提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術素養轉變,從應用融合發展向創新融合發展轉變。
四川儀表工業學校(以下簡稱川儀校)在實現從“數字校園”向“智慧校園”跨越過程中,着眼於應用,通過各類系統快速持續地迭代和升級,並不斷地同周邊系統進行融合,以用戶為核心構建個性化的應用環境,形成輕應用、微服務、快速迭代、協同演進的發展方式,重點關注“用戶體驗”和“用戶服務”,真正實現“讓數據多跑路,讓師生少跑腿”,積極構建“智慧校園生態圈”。
科技與教育深度融合
布局構建移動互聯新生態體系
教育現代化離不開現代科技的強力支撐。川儀校以“數據基礎,業務驅動,技術引領,融合協作,創新應用”為目標,利用雲計算、大數據應用、物聯網等新技術,積極探索“互聯網+”管理、服務模式,構建“移動互聯網+”智慧管理和服務新生態,使“一機(手機)在手,玩轉校園”成為現實。
學校以建設“智慧校園、平安校園、綠色校園”三大校園為抓手,以智慧校園綜合管理&&手機端門戶為載體,採用松耦合、嵌入集成、統一認證的方式,為全校師生用戶提供了智慧管理和服務的共享&&,構建了“一&&三系統”管理服務模式,在“移動互聯”技術的加持下,極大地滿足了師生對管理和服務方便快捷的需求。“一&&”即智慧校園綜合管理&&手機端門戶“掌上校園”,“三系統”即智慧校園一卡通系統、綠色校園能耗管控系統、平安校園智能門禁管理系統。
聚合大&&微服務
打造智慧校園內生驅動力
構建智慧校園基礎&&,提升信息化綜合支撐和保障能力。“掌上校園”建立在學校微信公眾號上的智慧校園移動信息門戶,充分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等信息化理念指導設計思路,實現“少綁定、多業務、多服務”,全面、深度地整合各種信息化應用,更加人性化地服務於“全體師生”,建設真正意義的“智慧校園生態圈”。
“掌上校園”&&建設着眼於校內資源整合、應用覆蓋,整合跨系統功能,打通線上學生請假銷假和門禁系統人臉識別自動放行數據鏈,實現課堂和宿舍考勤數據同步,提供了高效快捷的管理模式,真正實現“讓師生少跑路,讓數據多跑路”,體現了“打通數據‘最後一公里’”的建設理念。
利用雲計算和物聯網技術,學校智慧校園一卡通以雲&&運營管理為基礎,以水電控制和消費物聯網設備為採集前端,打通與學校數據中心&&數據鏈,同步學校人員基礎數據,實現新生校園虛擬卡入學即開通,基於移動互聯技術,校園內所有消費、熱水、空調電充值消費實現移動端全自助,人臉識別和二維碼成為消費主流模式。
虛擬卡和智能水電功能。
學校積極開展碳達峰能耗管控試點工作,將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核心技術與校園能耗管理相結合,打造多場景融合的能耗管理&&,通過對儀尚樓建築內設施設備的智能化改造,實現建築用能可監測、可調節、可查詢。利用溫濕度傳感器、智慧空開等智能設備,將建築內産生的能耗數據匯總至&&進行實時可視化的展示,通過遠程控制,對建築內智能終端設備精細化的管控,實現能源的合理分配,實時掌握建築能耗情況。
能耗管控可視化&&。
移動端能耗遠程監測和控制。
如何“把好門”科學精準高效做好進出人員管控是做好平安校園的第一道關口。在平安校園建設中,學校高度重視校園&&口進出人員的管理,採用校內人員權限自助申請和移動訪客預約,解決校園&&口實現安全防範管理的有效措施。
新生入校即開通“掌上校園”,登陸後採集人臉上傳,門禁系統授權後即可擁有門禁進出權限,並打通學生請假數據鏈,受學生請假外出時段控制門禁通行權限。來訪人員關注學校微信公眾號,可以提前進行移動預約,將來訪信息、時間、被訪人等保留到系統的訪客單上面,待被訪人審核後獲得相應時段門禁通行權限,訪客可憑藉到訪車牌、人臉識別等方式進入校園以及授權的門禁通行,人員通行數據會實時上傳到智能門禁管理系統中方便人員管理、數據查詢和追溯。
覆蓋全校近萬名師生
夯實智慧校園生態圈數字底座
創新融合“移動互聯”應用,突出“用戶體驗”和“用戶服務”,讓“移動互聯”應用真正助力學校的管理和服務,方便師生,為師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體驗。川儀校的“移動互聯”應用已經覆蓋全校8000名師生,成為全校師生每天必須打卡的應用。學生全部實行線上請假,每年節省紙質請假條6萬餘張,節約經費3萬元。
智慧校園一卡通系統投入後減少管理人員2人,每年節約人力成本近20萬元。通過能耗感知,監測師生用戶用電能耗情況,了解辦公和實訓場地不同時段用電量,教育師生養成良好的用電習慣,為下一步能耗優化和節能減排打下基礎。智能門禁管理系統投入使用後,智能化的管理減少了門崗繁雜的工作量,減輕了門崗管理的壓力。
在“數字校園”向“智慧校園”跨越建設過程中,既要做好頂層設計和建設規劃,也要做好應用落地,解決實際問題和需求。川儀校不斷創新融合“互聯網+”,跨系統融合應用,以“用戶為核心”,“服務為至上”構建個性化的應用場景,形成輕應用、微服務、快速迭代、協同演進的發展方式,重點關注“用戶體驗”和“用戶服務”,真正實現“讓數據多跑路,讓師生少跑腿”,積極構建“智慧校園生態圈”,打通“智慧校園‘最後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