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固支點能讓投石更遠!”“土電話卻連接了我們的心事。”走進人和街小學科技節的“班級製造廳”,“人和小製造家”們正親手創造、改良出一個個“投石機”“彈力小火箭”“輕木飛機”……
12月8日,渝中區人和街小學舉行第38屆科技節,聚焦“傳承經典耀人和 科技創新向未來”主題,開展 “科學嘉年華”、科技作品製作競賽、科普專家進校園等多樣活動,讓每一名學生都參與到科技製作中,實現人人參與、人人動手、團結協作,在實踐中獲得科學知識、豐富科技生活體驗、拓展動手實踐和創新能力,提升綜合素養。
同學們比拼自製氣球小車。
同學們試飛自製彈力小火箭。
在五年級各“班級製造廳”現場,同學們分工配合製作“投石機”的各個部件,一人負責卷紙做支架,一人負責設計支撐點,一人負責底座搭建。在親手實踐中,同學們將所學知識、原理化為“可操作”的實物,從一次次失敗中總結經驗,改良設計,不斷完善科技作品。
“投石機”製作組同學分享製作經驗。
五年級4班的學生高紫柏向校園小記者余壬朕介紹自己團隊製造“投石機”的經驗:“這是我們的‘投石機7.0’!前六次都因為支點不穩,投石機直接塌了,所以我們發現,‘杠桿原理’裏的支點是多麼重要。現在,我們的最遠記錄是三米八!”
在現場指導同學們進行製作的科學老師告訴校園小記者趙鑫屹:“這次的活動將孩子們從課堂帶到了實踐現場,讓孩子們全程參與動手,真正實現在活動中培養孩子們的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力。”
渝中區人和街小學科學學科主任蔡磊介紹本屆科技節項目
校園小記者肖廷宇從學校科學學科主任蔡磊處獲悉,本屆科技節的製作比拼賽根據不同學段設置相適配的項目,一年級是“土電話,二年級是“彈力小火箭”,三年級是“氣球小車”,四年級是“輕木手擲飛機”,五年級是“投石機”,六年級是“燦爛星空”。當天體驗製作後,學校將進行公開展示和評比,各項目實現真正的全員動手、過程性評價,鍛煉孩子們的實踐能力,培養科學探究精神。此外,學校還在近一個月的科學課堂上,提前進行科學製作知識及相關原理的滲透,助力學生深入了解科學。
蔡磊向校園小記者李茹涵&&:“我們希望能在每一次動手活動中,培養每一個孩子的動手實踐能力,增進孩子們對科學原理的認識,讓孩子們從小養成對科學的熱愛和興趣。”
“科學嘉年華”現場,同學們正在通過體驗“三棱鏡”“潛望鏡”了解科學原理。
“這種石頭能來做地板嗎?”“為什麼動物的骨頭化石能保存,內臟卻不在了呢?”“為什麼三棱鏡看得到彩虹?”在“科學嘉年華”的30多個科學展位中,低年級的同學們一邊體驗豐富的科學小游戲,一邊基於生活經驗發出了獨具思考的疑惑。“用三棱鏡看到漂亮的彩虹了嗎?這就是光的折射。”展位上的家長志願者們組織孩子們親身參與到科學小互動中,在科學體驗裏為孩子們傳授科學知識。
負責“生物標本和化石”攤位的家長志願者向校園小記者吳珈諾&&:“孩子們對科學的熱情和興趣十分打動我,作為家長參與其中,不僅收穫了一種成就感,更是在孩子們五花八門、天馬行空的問題和探索中,與孩子們一同學習科學,一起進步。”
此外,校園小記者何思佑了解到,本次科技節還特別邀請重慶大學先進技術學院院長謝更新,德國海德堡大學天文學博士、國家天文&博士後高爽,重慶交通大學機電與車輛工程學院教授詹振飛帶來關於交通發展、宇宙天文的主題講座,使優質科普資源涵養學生綜合素質;同時,科技節也“傳承經典”,延續了既往幾屆科技節的知識競賽項目。
據悉,此次科技節基於科學學科項目式學習,充分體現科學創新的整體性、邏輯性、延伸性,推進學校“四位一體”課程模式。學校積極推進科技人才培養,獲“全國十佳科技教育創新學校”“全國少年兒童科學體驗活動示範學校”等稱號,開設了科技選修課,引進科普專家進校園,同時帶領學生參加科技比賽與培訓,讓學生在濃郁的科技創新教育文化氛圍中學習科學知識,感受科技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