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橋頭鎮:發力“三色”經濟 做足鄉村振興“成色”

  新華網重慶12月7日電(王彩玲)重慶石柱縣橋頭鎮位於三峽庫區腹心地帶,藤子溝國家濕地公園穿鎮而過。近年來,在重慶市委宣傳部幫扶集團的幫扶下,橋頭鎮依託良好生態稟賦,擦亮人居“底色”、打造産業“特色”,提升了鄉村振興“成色”,正在建設成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富民宜居之地。

  橋頭鎮長沙村繽湖康養小鎮。新華網發(受訪單位供圖)

  改善人居環境擦亮“底色”

  窗明几淨、推門聞香、移步見景……兩年多的時間,曾經的貧困鄉鎮變成了如今的鄉村振興示範點。

  2021年3月,橋頭鎮被明確為重慶17個市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鄉鎮之一,由重慶市委宣傳部幫扶集團開展幫扶。重慶水務環境集團作為重慶市委宣傳部幫扶集團的成員單位,重點對口幫扶橋頭鎮長沙村。

  近日,重慶水務環境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速再次帶隊前往長沙村開展調研。陳速一行先後調研了橋頭鎮長沙村黨群服務中心、橋頭鎮污水處理廠、長沙村繽湖康養小鎮等地,詳細了解橋頭鎮鄉村治理能力、産業規劃布局等情況。

  “這是我第9次來到橋頭鎮長沙村,兩年多來,集團主要負責人帶隊到這裡開展了14次調研,組織集團幹部職工到橋頭鎮開展黨、團建活動80余次。”重慶水務環境集團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羅家富説道。

  鄉村要振興,環境是底色,整治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自2021年以來,重慶水務環境集團累計投資捐贈投入1180余萬元,改擴建長沙村黨群服務中心、橋頭鎮污水處理廠,打造鄉村振興飲水工程示範點,並為橋頭鎮捐贈灑水車、環衛車,改善人居環境。”橋頭鎮黨委書記王東介紹。

  “人居環境整治的成果需要長期保持,長期保持的動力來自於群眾的參與。”重慶水務環境集團派駐長沙村駐村第一書記胡瑞介紹道,一方面,長沙村通過加強公益性崗位的管理提升道路、河道清潔,通過積分銀行發動群眾自覺完成院落和房屋清潔,用“小積分”撬動鄉風文明和鄉村容顏“大轉變”;另一方面邀請四川美術學院實施“千村萬畫”,美化戶外景觀,打造新的“打卡”點。此外,還通過政府和幫扶集團投資實施人居環境改造項目,持續擦亮人居“幸福底色”。

  在全面推進橋頭鎮建設鄉村振興“橋頭堡”中,長沙村全力提升農村環境“顏值”,推動美麗鄉村建設既有“面子”又有“裏子”。

  調研人員查看重慶分質供水公司在長沙村捐建的直飲水示範點。新華網發(受訪單位供圖)

  “農文旅”融合增添“亮色”

  環境整治是底色,經濟發展讓鄉村群眾錢包鼓起來才是最終目的。近兩年,長沙村在整治環境的同時,將人居環境治理與經濟發展充分結合,一條集鄉村旅游、生態觀光、産業發展為一體的“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初見端倪。

  “通過旅游業帶動經濟發展是一條行之有效的振興之路,但如何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引來更多游客則需要認真謀劃。”陳速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應立足當地特色資源,以更大力度發展壯大鄉村産業。基於此,長沙村探索出了“特色農業+文旅”融合發展的“新路子”。

  據重慶市委宣傳部幫扶集團駐石柱縣工作隊副隊長闕克儉介紹,為助力橋頭鎮打造繽湖康養小鎮,長沙村結合游客消費需求及市場業態布局,引進了陶然居、喜馬拉雅野奢露營基地、半山泮水民宿、天籟教育集團4家重點企業。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優勢企業聯動、配套企業協同,探索出了“民宿+餐飲+文旅+研學+寫生”的發展模式,推動橋頭鎮由過去傳統種植養殖産業為主向農文旅融合發展轉型。

  “湖光山色、風景秀美、文化底蘊深厚,非常適合打造寫生基地。”天籟教育集團董事長唐宏偉2022年第一次考察長沙村後便決定打造橋頭鎮藝術寫生創作基地。“我們在保留原有鄉土風貌的基礎上,對各村落、寫生基地沿線景點進行藝術景觀美化提升,打造新的‘打卡’點。”唐宏偉説。

  數據顯示,去年以來,橋頭鎮招商引資意向金額已突破1.5億元,社會資本實際投資突破1億元。目前,長沙村正全力推進滕子溝生態修復、半山泮水餐飲娛樂區建設、人居環境改造、4A景區人行步道建設等項目,為景區創建打下堅實基礎。

  産業富民做足“成色”

  振興鄉村不能只做“表面文章”,發展特色産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一條重要途徑,只有産業發展旺,村民致富的勁頭才能足。

  據了解,去年以來,長沙村立足區域實際,結合石柱縣“三色經濟”産業脈絡,由駐村工作隊牽頭開展了土地流轉和撂荒地整治,發展辣椒、西瓜、水稻等特色農業。以“企業+村集體+農戶”的模式,採取“固定分紅+收益分紅”形成利益聯結機制,幫助村民增收致富。

  “海拔高、綠色生態無污染,正好可以種植有機水稻。”2023年初,羅家富在橋頭鎮調研後向橋頭鎮政府提出支持長沙村種植水稻的建議。“集團提供啟動資金40萬元,用産品抵扣啟動資金,還採取消費幫扶兜底,大家的積極性很高。”胡瑞説道。

  胡瑞查看水稻長勢。新華網發(受訪單位供圖)

  “長沙村的村集體經濟實現了閒置土地的資源化利用與農民收入的雙向提升,符合現代農業産業政策和發展方向。”王東直言。

  長沙村在幫扶集團的支持下,今年實現村集體農業産業收入60余萬元,入股分紅20.2萬元,集體經濟收入突破50萬元。同時帶動當地1200人次務工增收20余萬元,其中脫貧戶11戶,戶均增收1400元。

  今年暑期,橋頭鎮的李子、梨子、西瓜和玉米豐收,銷售壓力陡增。工作隊在各成員單位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工會採購、以購代捐、産銷對接、直播帶貨等多種方式開展消費幫扶,解決了農戶的燃眉之急,幫助當地群眾持續增收。

  重慶水務環境集團及其下屬公司積極投身到振興鄉村的實踐中,累計有16家公司參與水稻、西瓜、辣椒基地種植和採摘活動,100余家公司採購了西瓜、大米等“土特産”。據統計,三年來,該集團累計消費幫扶超過150萬元。

  同時,長沙村還利用村黨群服務中心發揮農特産品“中轉站”功能,幫助農戶銷售辣椒、花生、土豆和竹筍等農特産品,實現農戶增收和村集體經濟同頻快速發展。

  陳速&&,下一步,重慶水務環境集團將立足主責主業,全力推進滕子溝生態修復和人居環境改造建設,為橋頭鎮打造繽湖美鎮注入“活水”,提升鄉村振興“成色”。

編輯:江茜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