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董繼平:用心感知世界 將黑暗變成光明

  近日,知名詩人、作家董繼平攜譯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做客上海閔行莘莊和大星文化舉辦的作家榜簽售會。筆者有幸專訪到董繼平,探討他在翻譯海倫·凱勒的作品中獲得的啟發,以及如何用心感知更大的世界。

  用心靈去“看見”,用熱愛去“聽見”

  董繼平有很多閃光點:1991年國際加拿大研究獎得主,1993年榮獲美國“艾奧瓦大學榮譽作家”稱號,兩屆諾貝爾獎作品譯者、四屆普利策獎作品譯者,翻譯過數十種外國詩集和散文集。獲得這些成就得益于董繼平在翻譯工作中有一條原則:只接受那些真正打動他自己內心的作品。他曾誤以為寫出《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美國作家海倫·凱勒只是一位盲人,直至了解到她同時失去了聽覺和視覺。這個發現引發了他的深刻興趣,他決定通過翻譯海倫·凱勒的作品來探究她是如何在雙重殘疾的困境下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以期啟發更多人。

  在採訪中,董繼平分享了他對海倫·凱勒生活的理解。他指出,海倫·凱勒之所以能夠克服如此巨大的困難,首要原因是她擁有強烈的渴望了解世界的願望。他認為,這種渴望是激發人內在主動性的關鍵,幫助人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通過家庭教師安妮·薩利文的幫助,海倫·凱勒經過艱苦的特殊訓練,學會了通過觸摸和感覺來探索世界,特別是通過觸摸薩利文老師的嘴唇和喉嚨震顫,她學會了説話。而這種完全依靠觸覺的學習方法是極具挑戰性的。

  海倫·凱勒後來在回憶自己的這段學習生活時説:“為使我的夥伴——即使是最親密的夥伴——能聽懂我的話,我夜以繼日地努力,反覆朗讀某些詞語或句子,有時甚至要讀幾個小時,直到自己覺得讀對了為止。我每天堅持練習、練習、練習……”

  董繼平提到,海倫·凱勒的故事也提醒著我們珍惜自身的健康,因為大部分人都擁有健全的感官,能夠用五官感知世界。他呼吁我們要用心靈去“看見”那些眼睛無法看到的事物,用熱愛去“聽見”那些耳朵無法聽到的聲音,以便更深刻地理解世界。

  此外,董繼平還分享了海倫·凱勒的用心“看見”和“聽見”世界的方法。海倫·凱勒通過閱讀、旅行、學習和想像來拓展自己的視野。她是一位熱愛文學的人,熱衷于閱讀各種文學作品,從中汲取智慧和靈感。她也熱衷于參觀劇院,欣賞各種演出,以豐富自己的生活經驗。

  海倫·凱勒的旅行精神也為她的成長積累了機會,她走遍世界各地,結識名人,與他們分享觀點和見解。她熱愛大自然,總是能夠在自然界中找到美的存在。對她來説,花鳥是快樂的同伴,而世間萬物都是她的老師,給她以啟迪。

  董繼平言語間也透露出對生活的熱愛,他鼓勵小讀者如果在學習、生活中遭遇了挫折,要像海倫·凱勒一樣,將黑暗變成光明,將挫折變成成長的契機。

   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對世界的感知和探索

  “兒童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對世界的感知和探索,是塑造孩子未來的重要環節。”董繼平表示,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應鼓勵孩子們積極感知世界,發展創造力,培養同理心。他認為,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潛力,應該用心去了解他們,不將成人思維強加于他們。他提到,觀察是培養創造力和想像力的關鍵,要用心感知事物,不僅僅用眼睛觀察,還要用大腦去觀察,觀察到眼睛無法察覺的方面。

  董繼平以身旁的一株散尾葵為例,強調了觀察的多面性,從而避免寫出陳詞濫調。他説,觀察不一定要局限于正面,就像寫作一樣,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事物,從側面,甚至是背面進入,比如寫散尾葵的枯萎,就像鑽石的很多切割面,這樣會呈現出不同的感覺和視角。他指出,即使是生活中看似枯萎的一面,也有其美麗之處,只要我們用心去感知,就能發現。

  董繼平還分享了對兒童創造力的見解。“孩子天生有豐富的想像力,有助于寫作。”他談到了一位朋友的兒子,七八歲時和父親一同等候公共汽車。第一輛公交車來了,車上滿載著乘客,但未停下,僅是一聲呼嘯而過;第二輛公交車同樣情景,擠滿了人,也是飛馳而去。“第三輛車來了,車上沒人,但同樣沒有停下,也是飛馳而去。”董繼平笑著説。當他詢問那位小朋友,他怎麼看待第三輛車時,孩子的回答令人嘆為觀止。孩子説:這輛公共汽車上擠滿了看不見的人。“這就是孩子天生的想像力。”

  董繼平認為,有時候,成年人未能足夠關注並理解孩子的想像力,而實際上,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天生的詩人和幻想家。

  “避免限制孩子想像力最好的方法是寓教于樂。”董繼平建議,家長應該注重發現孩子的想像力,並避免限制孩子的天性。有時候,家長可能會因為過于嚴格限制了孩子的想像力,這是不可取的。

  董繼平指出,兒童本來就喜歡玩樂,而玩耍本質上是在學習。他以非洲草原上的小獅子為例:“它們的嬉鬧實際上是在模擬如何保護自己和狩獵。同樣,孩子們之間的交往、打鬧也是他們學習的一部分。”董繼平鼓勵教育者要關注並培養孩子的想像力,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和成長,因為兒童的無限想像力,正是未來文學的源泉。

編輯:韓夢霖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