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市沙坪壩區教育學會舉辦新時代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論壇

  11月10日,重慶市沙坪壩區教育學會新時代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論壇在重慶七中沙濱學校舉行。來自北京、天津、上海、四川、重慶5個省市的教育專家齊聚重慶,共話新時代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重慶市沙坪壩區委教育工委書記、區教委主任劉建華&&,沙坪壩區始終將教育強區作為首位戰略,堅持以均衡為主線,構建“一圈三帶”全域教育優質發展新格局,推進新時代優質學校集群化發展3.0行動,構建五級金字塔人才培養體系,大力推進“區管校聘”改革,促進城鄉薄弱學校交流。

  重慶市沙坪壩區委教育工委書記、區教委主任劉建華講話。

  劉建華強調,沙坪壩區將以此次論壇為契機,充分吸取各地專家們的智慧結晶和實踐成果,進一步擴充區域優質教育資源,持續推進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發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普通高中優質特色發展、特殊教育優質融合發展,進一步推進學校建設標準化、城鄉教育一體化、師資配置均衡化、教育關愛制度化,持續擦亮“沙磁”教育金字招牌。

  重慶市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鄧沁泉講話。

  重慶市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鄧沁泉指出,重慶要充分學習借鑒兄弟省市的先進經驗,致力於深化基礎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做大優質教育資源“蛋糕”,加快構建幼有優育、學有優教的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盡最大努力緩解和解決好優質教育資源總體不足與人民群眾“上好學”的矛盾,全面增強人民群眾對教育的獲得感、幸福感,着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北京市海淀區教育學會秘書長閆順林。

  在主旨報告環節,北京市海淀區教育學會秘書長閆順林提出了五育融合的四條路徑,指明要真正實施五育融合,還要從組織上,科學研究上,集團化辦學上,評價新機制學方面上去下功夫。閆順林認為,五育融合其實是跳出了單一學科邊界、時空邊界,為破除內容疊加的教育怪圈,破解灌輸管死的內卷現象,提供了寬闊視野與極大的可能性和一條生機勃勃的發展新路。

  天津市南開區教育學會會長劉向軍。

  天津市南開區教育學會會長劉向軍展示了天津教育工作者的艱苦探索,介紹了他們在實踐的基礎上建立起了三大類十五個小類的課程框架,還介紹了他們如何豐富課程資源、服務學生優質發展、深耕課程價值空間,奠基課堂教學轉型的深度實踐。劉向軍稱,南開區以“公能引領”,對中小學課程進行規劃設計,形成了習慣養成課程、實踐活動課程、核心價值觀課程、傳統文化課程、心理健康課程等,以傳統文化課程為例,包括傳統文化課程、國學課程、歷史古跡研學、文化場所研學、主題實踐活動等。

  上海市徐匯區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倪志剛。

  上海市徐匯區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倪志剛從創新驅動、補長短板、科研引領、核心素養、資源配置、區域戰略等6個方面介紹了上海市教委、學會、學校在高質量發展上所做的大量工作,重點介紹了上海市徐匯區教育局、學院、學校“三位一體、四元協同”的研修模式以及開展系統性的項目化學習研究的經驗,包括單學科單元內、單學科跨單元,以及多學科融合、跨區域聯動等學習形式,特別是跨學科綜合實踐和數字化技術賦能背景下的項目化學習。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教育學會秘書長李雪鳳。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教育學會秘書長李雪鳳從四個方面介紹了武侯區如何在新時代發揮學會服務支撐作用,介紹了武侯區基礎教育改革的歷史沿革和發展現狀,並提出了對未來發展方向的思考。

  重慶市沙坪壩區教育學會會長李協良。

  重慶市沙坪壩區教育學會會長李協良作了題為《推進區域高質量發展 區縣教育如何作為——寫在“五城區”高質量發展論壇之際》的主旨報告。他在報告中詳細介紹了沙坪壩區教育學會近年為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所做的具體努力,介紹了沙坪壩區教育學會在新時代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中的定位和使命,提出了“三不做,三要做”的工作思路。他還指出“要站在教育的邊緣,靠近中心點去思考問題”“區域校長群體的高度,就是區域教育的高度”等理論,又以“形”“神”為喻,概括了教育學會形在教委、學校、教師之外,其神卻貫穿其中的辯證關係,並對未來學會的發展樣態進行了設想和展望。

  在下午的分享交流中,北京海淀區、天津南開區、上海徐匯區、成都武侯區及沙坪壩區的五名校長進行了觀點的碰撞和智慧的交流。

  中國地質大學附屬中學校長楊寶華分享了學校深入推進家校共育的實踐經驗,他介紹了學校“五的”辦學理念,回顧了學校舉辦的家庭講壇21場,沙龍9場,家長晨讀7場,特別分享了家長這一群體在家校共育中的收穫與成長,他指出學校不僅是教師和學生的,同樣也是家長的,家長時學校管理的主人翁。

  天津市南開區五馬路小學書記田艷從四個方面詳細介紹了學校勞動教育的實踐經驗,她從五個維度明確了六個年級的勞動需求點,構建起了一套多元的年級目標體系,形成了勞動教育的學校課程體系,評價體系,並提出了她對於未來勞動教育課程體系規劃、評價方式、具體實施的思考。

  上海市梅園中學書記毛穎結合“雙新”背景從堅定辦學價值主張,明晰育人目標、堅持立德樹人,建設有張力的課程體系、變革育人方式,打造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場景、創新校本教研機制、促進教師隊伍發展等方面介紹了梅園中學從賦能到綻放的精彩過程。

  四川大學附屬中學校長蘇梅從學校研究性文化、研究性課程體系、大概念核心問題教學實踐研究等三個方面介紹了川大附中“雙新”背景下的改革實踐,講解了附中如何以研究為切口,開發263門課程,分享了附中育人方式、育人環境、育人體系發生的深刻變化。

  重慶市沙坪壩區濱江小學校長包耘以建設有根的文化、建設落地的文化、建設能影響人終身的文化這三個方面,以“六年學會十二道菜”的廚藝課程體系以及濱江小學“精紡細織”的辦學理念為例介紹了開展勞動教育和挖掘提煉學校文化的經驗。

  沙坪壩區教育學會副會長李龍均總結講話。

  分享交流後,沙坪壩區教育學會副會長李龍均代表論壇主辦方作總結,他概括了本次論壇的五大特點即代表性、開創性、高端性、創新性和建設性,呼籲各會員單位,以學會為橋梁,攜手教育發達地區,共同推動沙坪壩區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編輯:蔣玲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