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傳承用鮮血凝成的深厚友誼——飛虎隊老兵及後代訪華重溫抗戰崢嶸歲月
文/本報記者 趙彩琳 劉恩黎 邵藝博 王安浩維 趙佳樂 周思宇
11月3日,在看完講述飛虎隊開闢駝峰航線故事的音樂劇《翠堤長虹》後,飛虎隊老兵哈裏·莫耶同昆明市外國語學校的師生一同唱起《友誼地久天長》,這位平日裏愛開玩笑、風趣幽默的百歲老人潸然淚下。
“即便經歷過二戰的艱難時刻我都沒有哭,但當重溫那段歷史、看到孩子們為我們做的這一切,我忍不住流淚。”這位百歲美國老人拭去眼角淚水説,“這份友誼來之不易,我非常感動。”
應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邀請,飛虎隊老兵及後代一行30多人近日來華參訪,重走當年飛虎隊員戰鬥過的地方,重溫兩國人民共同抗擊日本法西斯的崢嶸歲月。
重訪故地,回顧中美合作
11月1日至3日,飛虎隊老兵及後代一行30多人到駝峰航線的起點同時也是當年飛虎隊司令部的所在地昆明和重要轉運樞紐重慶,參觀了昆明市博物館飛虎隊紀念館、援華美軍空軍招待所舊址、呈貢機場舊址、中美駝峰空運紀念學校、重慶史迪威博物館、重慶巴蜀常春藤學校等地。
11月1日,飛虎隊老兵一行在重慶史迪威博物館合影。(王全超 攝)
當莫耶步入中美駝峰空運紀念學校——昆明市外國語學校的禮堂,現場響起熱烈的掌聲,歡迎這位曾幫助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剛過完103歲生日的莫耶,頭戴繡有飛虎隊徽標的帽子,精神飽滿地走向學生中間,脫帽揮手致意。
燈光漸暗、帷幕拉開,音樂劇《翠堤長虹》將莫耶帶回到80多年前那段驚心動魄的歲月。
1941年,一大批美國青年飛行員在陳納德將軍的率領下,組成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來華抗擊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國人民親切地稱這支部隊為“飛虎隊”。1942年,日軍佔領緬甸,切斷了中國最後一條對外&&的國際通道。飛虎隊員們冒險開闢了新的航線——駝峰航線。航線穿越喜馬拉雅山,飛行難度極大,又有“死亡航線”之稱,失事的飛機甚至形成了一道“鋁谷”。
音樂劇中每當飛虎隊員凱旋,當地人用方言“頂好”稱讚飛虎隊員的英勇時,莫耶也情不自禁地雙手豎起大拇指向演員回敬“頂好”。回憶起自己成為飛行員的初衷,莫耶説:“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人民承受巨大災難。那年我上大二,當美國政府招募飛行員時,我毫不猶豫報名,隨後被部署到地中海戰區,加入到反法西斯鬥爭中。”
1944年該戰區作戰任務結束,莫耶面臨選擇:回家還是去遙遠的中國?
“我選擇了中國,因為我知道中國人民仍在遭受日本的轟炸,遭受同美國人民一樣的災難。”莫耶始終堅信,這是“正確的選擇”。
他説,飛虎隊精神是美中兩國共同克服巨大挑戰的象徵。“儘管美中之間仍有分歧,但是這並不影響兩國人民之間的交流。事實上,人民多來往、多走動,能增進彼此了解、避免誤會。”
“這座漂亮的博物館讓人印象深刻,這裡記錄了那一代人的犧牲和榮譽,而這段美中合作的情誼是被中國人民銘記的,我認為這非常重要,感謝你們所做的這一切。”飛虎隊組織者陳納德將軍的外孫女嘉蘭惠在參觀位於重慶渝中區的史迪威博物館時説。
11月1日,飛虎隊老兵及後代一行走進史迪威博物館,他們一邊聽講解,一邊認真參觀館內展品、圖片、文字資料。不少來訪者&&,這座博物館展陳豐富,生動展示了美中兩國軍民同仇敵愾、患難與共的感人歷史,是兩國民間情誼的實物見證。
嘉蘭惠在參訪時看到了二戰時期美軍的威利斯吉普車,她饒有興致地坐上去體驗。在看到展覽中關於外公陳納德將軍的資料時,她頗有感觸。
11月1日,美國陳納德將軍的外孫女嘉蘭惠(右)和飛虎隊老兵莫耶(左)在重慶史迪威博物館參觀。(王全超 攝)
“當我來到中國看到了這些資料,聽到了戰爭時期發生的事情,這讓我清楚了解了他們是如何盡其所能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嘉蘭惠在印有飛虎隊標誌的展板旁説,很多人都認為陳納德將軍1941年跟着飛虎隊一起來到中國,實際上他在1937年就來到了這裡,“他熱愛中國人民,在戰爭時期,他和中國人民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努力,一起取得了很多成就”。
據美中航空遺産基金會主席傑弗裏·格林介紹,近年來,基金會孜孜不倦在中美兩國傳播飛虎隊的故事,越來越多美國青少年參與到“飛虎隊友誼學校和青少年領袖計劃”中來,迄今已有近500名飛虎隊老兵和數百名老兵家屬到訪中國,重溫歷史共促交流。
烽火歲月,並肩浴血奮戰
1941年至1945年,飛虎隊(包括美籍駐華志願隊、駐華空軍特遣隊、美國陸軍第14航空隊)來華協助中國對日作戰,為保護“駝峰航線”、阻敵怒江、保衛滇緬公路及中國抗戰大後方作出突出貢獻。
“飛虎隊與中國人民浴血奮戰、同甘共苦的激情歲月,見證了中美兩國人民的深厚情誼。”據昆明市博物館飛虎隊紀念館講解員蔡楊傑介紹,除了中國飛行員與飛虎隊員共同鏖戰長空外,中國軍民在新建、維護與保衛機場、建立防空情報網、提供生活和地勤服務、營救受傷飛行員等方面都盡其所能,為飛虎隊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保障。
在修建與保衛機場方面,陳納德曾讚揚中國人民創造了奇蹟。為配合飛虎隊作戰,幾十萬軍民在沒有重型機械設備的情況下,用血肉之軀拉着石碾子等原始工具在最短的時間裏修建了28個機場,使雲南省機場增至52個。當時的雲南群眾,包括老人婦女兒童全都參與到修建機場當中。石碾子是代替壓路機碾壓新修機場跑道的工具,由整塊巨石雕鑿而成,重達5-6噸,需要100多人才能拉動。
11月3日,代表團一行在參觀呈貢機場舊址時,看到當年為搶修機場立下汗馬功勞的石碾子。石碾子已飽經滄桑,卻是中美兩國人民團結一致、攜手抗戰的友誼見證。
“在美國俄亥俄州代頓市的國家空軍博物館裏,也收藏着一個雲南捐贈的石碾子。”傑弗裏·格林説,石碾子沉甸甸的,像兩國人民的友誼一般深厚。
現年103歲的莫耶和98歲的麥克馬倫兩名飛虎隊老兵,在史迪威博物館看到了《飛虎空軍》《駝峰飛行》的展陳。兩人現場回憶説,當年在萬米高空和侵略者戰鬥,中國人民也不遺餘力為他們提供了支持和援助。
麥克馬倫曾在昆明和成都參加對日作戰。他深情回憶起當年與中國人民友好交往的經歷:“當我們的飛機遭遇日軍圍追堵截不幸遇險時,第一個念頭就是找到最近的中國村莊迫降。我不止一次經歷過、聽説過中國人民冒着生命危險幫助、救助飛虎隊員。並肩戰鬥中,我們與中國人民結下了深厚友誼。”
資料記載,在援華作戰期間,2000余名美籍飛虎隊隊員在戰鬥中犧牲,200多名飛虎隊隊員被中國民眾營救,許多中國人在營救過程中獻出了生命。
“這是兩國民間在歷史上用鮮血凝成的深厚友誼。”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副會長、重慶史研究會會長周勇介紹,飛虎隊在戰時為守衛中國領空作出重要貢獻,而他們作為志願者身份開展民間援華,也為戰時中美友誼奠定了基礎。
11月2日,代表團成員在昆明飛虎隊紀念館參觀。(王安浩維 攝)
傳承精神,續寫“飛虎”情誼
11月3日,飛虎隊老兵及後代一行來到雲南昆明呈貢機場舊址和飛虎隊呈貢機場居住舊址參觀時,剛一下車,就被一列拿着飛虎隊徽標誌、寫着昆明飛虎小學旗幟的學生歡迎隊伍圍住了。
隊徽上,一隻插着翅膀的猛虎從代表勝利的V字中撲出,這是飛虎隊老兵們最親切的圖案。
講解員介紹説,這些都是來自昆明飛虎小學的學生,手中的飛虎旗是學生們每天大課間“飛虎旗操”最亮眼的工具,他們想用這種方式來歡迎遠道而來的美國朋友們。
飛虎小學始建於1908年,也叫呈貢區第一小學,校址位於當年中美兩國合作在雲南呈貢修建的軍用機場附近。這也是全國唯一以飛虎隊命名且辦學歷史超過100年的小學。在飛虎小學內,學校以“飛虎文化”為主題打造了展示修建呈貢飛機場歷史資料的“飛虎文化走廊”,擺放着多個倣當年碾平機場地面的石碾子為造型的花壇,定制了“飛虎校徽”,組建了“飛虎合唱團”,設立了“飛虎大隊”紅領巾獎章,編排了“飛虎旗操”等,把飛虎隊精神融入了師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一直傳承着飛虎隊精神,激勵着學生們銘記歷史、續寫友誼新篇章。
“每個中國人多多少少都了解一點飛虎隊,但不幸的是,在美國飛虎隊並非家喻戶曉,讓更多美國人了解飛虎隊的故事,這也是基金會的目標。”格林説,飛虎隊精神是合作和友誼的象徵,是留給兩國人民重要的共同遺産,尤其在年輕一代中更應該繼續傳承和發揚。
據了解,美中航空遺産基金會長期致力於美中民間青年交流。格林介紹,基金會未來會舉辦飛虎隊主題夏令營,邀請莫耶和麥克馬倫與全球各地青少年分享他們的經歷和故事,同時基金會也計劃讓美國青少年到中國雲南、浙江等地參訪學習。
他&&,希望基金會的工作能讓更多人銘記美中之間珍貴的共同記憶,並推動兩國青年學習歷史、加深交流,在前輩結下的友誼基礎上繼續前進。
“通過這次活動,我認識了一位美國朋友,他説很喜歡中國傳統文化。我向他介紹了重慶的山水、橋梁和特色美食,還約定以後要保持&&。”重慶市巴蜀常春藤學校高二學生肖瑞恩告訴記者,自己在這次活動中和不少外賓進行了交流,進一步了解了美國飛虎隊援華的歷史,也被戰時中美人民的珍貴情誼深深感動。
昆明市外國語學校C191班譚雨珊説:“作為中美駝峰空運紀念學校的學生,我對飛虎隊這段歷史也有許多了解。我覺得駝峰精神是一種跨越國界、種族,共同反抗侵略、維護和平美好生活的精神,也是在任何時代都需要發揚的精神。”
“對青年一代來説,這樣的參訪活動既有緬懷歷史、繼承傳統的示範意義,更有面向未來、帶頭開拓的引領意義。”周勇認為,80多年前開啟的民間友誼,今朝得以繼續,這充分説明了民間友誼是兩國友好關係的基礎。
莫耶説,自己分別在1944年、1995年和今年三次來華,今年還在北京慶祝了自己的103歲生日,希望未來還有機會再到中國來。
《翠堤長虹》音樂劇演出接近尾聲時,參訪團一行受邀登上舞&,同現場師生共同唱起《友誼地久天長》。此情此景,令代表團成員深深感動,很多人熱淚盈眶。
莫耶的孫女莎拉·莫耶紅着眼眶對記者説:“當我們用不同語言共唱友誼之歌,我明白這種友誼是超越國界的。我一定會將這份友誼傳遞下去。”
參訪結束當日,在昆明市外國語學校“駝峰精神永存”紀念碑旁,飛虎隊老兵莫耶同學生代表共同種下一棵柏樹,相信這棵友誼之樹定能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