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太平門古城墻遺址修繕完畢

  修繕完畢的太平門城門及城墻。記者 李晟 攝/視覺重慶

  10月23日,渝中區文管所所長徐曉渝説,太平門至人和門段城墻及城門保護工程已經通過專家驗收,即將對市民開放。

  太平門至人和門段城墻遺址地處下半城核心區域,該段城墻殘長約546米,夯土甃石結構,是重慶古城墻遺址中保存較好的城墻段之一。

  在修繕過程中,文物專家按原樣恢復缺失樓梯、樓梯踏步,按原樣補齊、恢復雉堞(古代城墻上掩護守城人用的矮墻,也泛指城墻),還對風化嚴重的石材進行加固、對石材表面進行封護。

  為了讓市民能再次感受這座重慶城曾經的第一門,文物修繕專家在對太平門遺址以及人和門遺址進行局部復原保護的同時,還恢復了太平門內溝通上下半城之間的通向白象街的&階。同時,考慮到城墻修繕後將作為游覽通道使用,將按照城墻原有雉堞形式新做護欄。

  太平門至人和門段建起了步行系統,市民可沿着該段城墻頂部漫步。步行系統保留城墻原有步行通道約476米,並新增一段長約20米、寬度不小於2.5米的步行通道。其中,太平門城墻段對外步行接口共有兩處,分別接白象街和四方街。

  對於已毀城墻走向,文物修繕專家在白象街人行地面以及太平門城門前廣場設置已毀城墻地面導引線兩段,總長度為233米。

  重慶古城墻極具地域特色,太平門及其城墻是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段。徐曉渝説,中國古代城市營建有兩種模式:《周禮·考工記》曾有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這種城池多為方形,城墻多用磚砌築,設有四門,城內設有中軸線,講究左右對稱,常見於北方平原城市;《管子》一書中曾記載:“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這種築城理念營建的城池往往因地制宜,平面形狀多為不規則形,城墻多用石頭砌築,城門結合地形變化而設,數量不一,城內不講究對稱,依山就勢設計城址布局,常見於南方山地城市。

  由此可見,重慶城就是《管子》築城思想的典範。依山傍水而建的重慶城,陡峭的山崖成為了城墻的組成部分,奔騰的江水成為了最好的護城河,石頭不僅砌成了城墻,也築成了堅如磐石的一座座城門。(記者 李晟)

編輯:陶玉蓮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