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央媒集中探尋重慶高質量發展密碼

  十月十一日,重慶雲谷永川大數據産業園,媒體記者們正在參觀無人駕駛車。記者 鄭宇 攝\視覺重慶

  重慶高質量發展,“高”在哪?

  上周,由中宣部組織開展的“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採訪活動走進重慶。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求是雜誌社、光明日報社、中新社等央媒記者組成的採訪團,深入城市鄉村、山區庫區、園區港口,聽民聲、察實情,探尋重慶推動高質量發展背後的“密碼”。

  在幾天的採訪調研中,央媒採訪團的足跡涉及我市16個區縣,行程逾2000公里。那麼,央媒採訪團看重慶,到底看到了什麼?

  一

  看到了重慶崇尚創新,“第一動力”勁頭更足。

  “‘重慶智造’創新能力令人刮目相看!”讓央媒記者發出如此驚嘆的,是長安汽車一大波硬核“黑科技”。坐進駕駛位,座椅可自行調整到舒適位置;駕駛途中,車速可實時投影在擋風玻璃上;點擊手機按鍵,無人駕駛車輛可自動停泊至車位……這些智能化功能的實現,離不開企業在科技創新上的持續投入。

  永川區已實現全域1576平方公里、1385公里雙向道路自動駕駛開放測試和示範運營;西部智聯暨李克強院士工作站開展關鍵共性技術攻關,推動車路雲一體化“中國方案”加速落地;搭載重慶生産的“刀片電池”的新能源汽車,續航里程已突破700公里……

  不只是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創新的熱潮,在巴渝大地各行各業競相涌動。

  西南鋁為“神舟”飛船、“長征”火箭、C919大飛機等重點工程提供關鍵技術裝備;重慶華峰攻克己二晴關鍵技術,實現尼龍66的國産化量産;重慶芯迅通研發出全球首款最小尺寸的5G通信模組……創新,已成為推動重慶高質量發展的“制勝法寶”。

  二

  看到了重慶注重協調,“內生特點”特色更明。

  10月13日,成渝金融司法協同中心揭牌成立。這是成渝金融法院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又一生動注腳。

  除了金融司法之外,重慶成都雙核在更多領域聯動聯建,成渝地區一體化發展步伐加快。

  成渝中線高鐵建設“進度條”不斷刷新,大足至內江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川渝石窟寺保護傳承與科技創新項目提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重慶正聯動四川打造區域協調發展“第四極”,為國家區域協調發展大局提供戰略支撐。

  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於一體,鄉村振興是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的重點。

  被稱為“天坑村”的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鑿通與外界&&的“出山路”後,又探索培育出鄉村旅游、柑橘産業等助農增收的“致富路”,為鄉村産業振興注入新動能。

  補短板、強帶動、促融合,今年以來,重慶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積極探索一條具有重慶特色的城鄉融合推動山區庫區現代化和“三農”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三

  看到了重慶倡導綠色,“普遍形態”底色更亮。

  重慶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最後一道關口,堅持守護好一江碧水、兩岸青山,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在巫山縣,“水醫生”監測水質變化情況,為環境管理決策提供大量的數據支撐;“清道夫”蹲點攔截打撈清理漂浮垃圾,不讓一點垃圾漂出重慶。

  在梁平區,拆除湖邊各類違章建築,取締各類養殖場30余處,湖畔積雨面積內不準修養殖場等一系列保護濕地的“減法”,讓雙桂湖國家濕地公園成為“候鳥天堂”。

  在北碚區,當地政府在加強縉雲山生態保護的同時,將傳統的農家樂包裝升級為獨具巴渝風情的民宿集群,越來越多的村民吃上了“生態飯”。

  ……

  重慶一體化推進治水、治氣、治土、治廢、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鄉,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今年1月至9月,長江幹流重慶段水質保持Ⅱ類,74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前9月,重慶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累計達到245天,“重慶藍”成為常態。

  四

  看到了重慶厚植開放,“必由之路”聯通更廣。

  重慶,是一座將“開放”深深刻進基因的城市。

  重慶果園港碼頭,港口岸橋運轉不停,集卡車來回穿梭;沙坪壩區團結村中心站“國際范”十足,一邊是運載着全新整車的班列從德國運抵,一邊是裝載着國産新能源汽車的集裝箱等待“出海”;位於江津區的小南埡鐵路物流中心,放眼儘是層層疊疊的鐵路到發線、龍門吊、集裝箱,一派繁忙……

  得益於東西南北四向聯通、鐵水公空四式聯運疊加優勢,重慶成為全國唯一兼有水、陸、空、生産服務、商貿服務“五型”國家物流樞紐的城市,從曾經的開放“末梢”,躋身開放“前沿”,在西部地區帶頭開放、帶動開放。

  重慶開放大門越開越大,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2022年,重慶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貿易額達到3331.4億元。目前,已有319家世界500強企業“擁抱”重慶。

  

  看到了重慶推進共享,“根本目的”紅利更多。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重慶以惠民有感為工作導向,堅持在高質量發展中推進共同富裕,實施中等收入群體倍增計劃,讓老百姓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過上幸福生活。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橋頭鎮陶然居瓦屋小寨,帶動周邊400余群眾年收入增速達15%,提升了鄉村“美麗指數”和群眾“幸福指數”;“中國榨菜之鄉”涪陵區,按照“保底分紅+工資收入+收益二次分配”的方式,帶動16萬餘農戶60余萬人增收致富,全區菜農人均榨菜純收入3000元以上。

  千頭萬緒的事,説到底是千家萬戶的事。穩就業擴崗位、建設“勞動者港灣”示範點、新增小微停車場……重慶着力解決好同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的居住、就業、環保等現實利益問題,紮實推進共同富裕,更好地惠民富民安民。

  一個充滿活力、前景美好、未來可期的現代化新重慶,正闊步向前。央媒採訪團透過一條條清晰的思路舉措,一個個生動的基層實踐,一項項有益的經驗探索,觸摸重慶高質量發展的強勁脈動,為重慶點讚喝彩。

編輯: 王龍博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