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黔江:打造“無廢城市”讓環境更優城市更美

  生態興則文明興。優質的生態環境,鋪就着共富之路的綠色本底。重慶市黔江區地處武陵山區腹地,生態本底優越。近年來,黔江區委、區政府堅持貫徹“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常年保持在350天以上,森林覆蓋率達65%。

重慶市黔江區武陵山區。姚紅 攝

  新理念引領新發展。為守住黔江區藍天碧水,黔江區生態環境局轉變思路,推動傳統“資源-産品-廢棄物”線性經濟模式向“資源-産品-再生資源”循環經濟模式轉變,讓生態環境更優,城市顏值更高。

  變廢為寶

  生活垃圾變身清潔能源

  武陵山區,青山如黛,萬物蔥蘢。位於山區腹地的黔江高新區環保産業園,一座現代化的熱電廠正開足馬力生産。與一般的熱電廠不同,這裡的燃料,不是煤炭和燃油,而是我們平常丟掉的生活垃圾。

  地磅前,一輛輛垃圾車有序排隊過磅,計入原料數據後,垃圾卸入處置場。伴隨着爐膛的熊熊燃燒,淡淡的煙氣從高聳的煙囪口升騰飄散。

  “我們的煙氣凈化系統採用‘SNCR+活性炭吸附+旋轉噴霧半幹發+袋式除塵’組合工藝技術。”工廠負責人自豪地説。

  去年底投用的黔江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是武陵山區發電功率最大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設計垃圾處理能力為700噸每日,已建成一期工程350噸每日,年産電量4000萬度以上。

  在黔江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投用前,黔江城區的生活垃圾均集中收運到位於城南街道南家社區的分水嶺垃圾填埋場填埋處理。多年積累,該填埋場已不堪重負,環保壓力極大。

  “現在垃圾不運到這裡來了。原來填埋的垃圾也蓋上了膜,再也聞不到臭味了。”家住分水嶺垃圾填埋場附近的村民王紹剛説。

  在環保産業園,正在將“垃圾”轉化為“財富”的,還有黔江區餐廚垃圾處理中心。該處理中心採用高溫厭氧工藝,將餐廚垃圾轉變為清潔天然氣和生物柴油。項目可日處理餐廚垃圾150噸、年處理病死畜禽1800噸。年産天然氣250萬立方米,生物柴油2700噸。

  源頭治理

  凈化“無廢城市”靜脈血管

  垃圾的資源化利用涉及多個階段和環節。如果説垃圾無害化處理靠的是科學技術的更新迭代,那麼垃圾的“無廢”收運,則是對城市管理能力的挑戰。

  在將生活垃圾變廢為寶的同時,黔江加強了對城區生活垃圾收運系統的升級和改擴建工程,首批15座垃圾中轉站已於今年初正式投運。

  改擴建工程按照“村收集、鄉鎮(街道)轉運、終端集中處置”的運行模式, 採用“垃圾不落地”全封閉壓縮式轉運,解決了老垃圾中轉站設備轉運效率低下、滲濾液直排、無抑臭滅蠅措施等一系統突出環保問題。據了解,後續還有11座生活垃圾中轉站正在建設中。

  在垃圾轉運系統升級的同時,黔江區在源頭的“收集”上,把觸角延伸到了城市和農村的各個角落。環保産業園建成,黔江將區內所有廢品站全部搬遷到了園區內,建立了統一的再生資源回收市場,按照“七統一,一規範”的要求進行經營,引導行業健康發展。

  目前,全區再生資源回收公司和網點達到92家,廢鐵、銅、鋁,廢塑料、廢紙等再生資源收購總量達到2.15萬噸。在農村,政府引導、企業實施、農戶參與的農業廢棄物回收利用體系逐步完善,農膜回收率達到88.17%,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

  此外,黔江持續開展快遞包裝綠色治理專項行動,大範圍開展垃圾分類社會宣傳,在各少數民族聚居區通過宣講、指示牌等形式,引導民眾樹立“無廢”理念、養成綠色生活方式。

 城市“無廢”

  綠色發展帶來生態紅利

  伴隨着“無廢城市”的建設,黔江區廢物少了,資源多了,城市生態顏值和綠色發展指數迎來了雙向提升。

  當前,黔江已形成資源化利用生活垃圾12.8萬噸/年、資源化利用餐廚垃圾5.48萬噸/年、處理病死畜禽1800噸/年、處理醫療廢物1095噸/年、處理一般工業固體廢物11萬噸/年的能力,構建起渝東南片區固體廢物循環産業鏈,提升了區域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水平。通過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年産電量4000萬度以上、年産天然氣250萬立方米、年産生物柴油2700噸,每年可減少排放13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

編輯:陳蒙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