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全國熊貓最多的城市動物園——重慶動物園大熊貓繁育背後的故事

  重慶動物園熊貓館,“奇珍”(右一)“奇寶”(右二)和兩位哥哥“星星”(左一)“辰辰”(左二)圍坐一起,品嘗“蛋糕”,吃得不亦樂乎。(攝於9月13日)首席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10月13日,重慶動物園大熊貓“莽仔”産下的雄性寶寶滿一百天,即將徵集名字。重慶動物園於20世紀60年代開始飼養大熊貓,80年代開始繁育大熊貓幼崽。目前,重慶動物園大熊貓共産下31胎,現共有大熊貓22隻,成為全國熊貓最多的城市動物園。

  日前,重慶日報記者採訪了大熊貓的保育人員,了解他們對曾經的瀕危物種、“國寶”大熊貓進行保護和繁育背後的故事。

  “莽仔”産下最胖的熊貓寶寶

  今年7月6日,重慶動物園大熊貓“莽仔”順利産下一隻雄性寶寶。寶寶出生體重191克,是在重慶動物園出生的最重的大熊貓個體。

  重慶動物園熊貓館館長張乃成對此記憶猶新。“‘莽仔’在産房裏面享受着當媽媽的幸福,我們值班人員卻繃緊了神經。”張乃成告訴記者,從“莽仔”産前開始,工作人員幾班倒,技術主管、有經驗的保育員都來了,重慶動物園還專門邀請了四川臥龍大熊貓繁育中心的專家。

  “莽仔”母性很強,奶水充足,一直自己哺育寶寶。不過,工作人員仍然有顧慮,熊貓媽媽可能會因為一些突發狀況受到驚嚇而傷害寶寶。

  “這非常考驗我們保育員的能力,專注敏銳的洞察力,誇張地講,她們能在安靜的産房裏聽到一根針落地的聲音。”張乃成提到,如果聽到幼崽的聲音非常洪亮這是正常表現,如果有嘶啞的聲音需要進一步檢查,同時也要觀察幼崽吃奶、排便等行為的頻率。

  在保育員精心地照顧下,寶寶體重增長較快,現體重已達到62.6千克。

  “偷”走幼崽是為了讓它存活

  “這已經是熊貓館第三次改擴建,熊貓館始建於1958年,1960年第一次擴建,1988年第二次擴建,有了現在的名字熊貓館。”張乃成帶着記者參觀了最近剛投用的熊貓館新館。

  “20世紀80到90年代是大熊貓繁育的關鍵年代,此前大熊貓繁育存活率非常低。”張乃成剛參加工作時聽老師傅講過,重慶動物園20世紀80年代開始繁育大熊貓,1985年才繁育成功第一隻大熊貓,此前無一存活。

  “當時大熊貓繁育的條件、技術、經驗都有欠缺。”張乃成記得,之前熊貓館還沒有安裝空調,為防大熊貓中暑,他們需要運大量冰塊來給熊貓降溫;如果遇到需要人工喂養的幼崽,他們用人體溫暖小寶寶……“後來我們有了育嬰箱,溫度恒定在27度左右。”張乃成説,20世紀90年代,育嬰箱的出現解決了溫度、濕度的問題。

  此外,雙胞胎也是制約大熊貓繁育的難題。大熊貓生下雙胞胎之後,通常要丟棄一個,只養一個。“這種情況下必須冒險把其中一個幼崽‘偷走’,還要想辦法讓它喝到奶。”張乃成&&,幼崽如果吃不到母乳很難存活。

  得益於技術的改進和經驗積累,張乃成和同事們見證了雙胞胎哺育的成功。2006年,重慶動物園大熊貓“婭婭”産下了雙胞胎。“我和‘婭婭’比較熟,抓住它分神的機會,偷走了幼崽,也就是後來的‘友友’。”張乃成回憶稱,為了取母乳他再次冒着風險靠近“婭婭”,成功取得母乳。在母乳的喂養下,雙胞胎健康地存活了下來。

  年輕保育員照顧熊貓很幸福

  如今,讓張乃成最欣喜的是,大熊貓繁育事業沒有失去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一幫新人正逐漸挑起大梁,他們的知識結構更健全、繁育技術更科學。

  今年30歲的劉曉是“新進奶媽”,畢業於西南大學動物科學專業,她已經在熊貓館工作五年了。“在同事裏面我很年輕,但也不是新手了。”劉曉告訴記者。

  “熊貓看起來很呆萌,其實很有攻擊性,照顧好它們要有耐心、愛心和專業的知識。”劉曉稱,保育員每天上午8點前到崗,做清潔、打掃大熊貓吃過的竹葉……“我們的工作可不是普通的保潔這麼簡單,昨天準備的食物大熊貓吃了多少,一天排便量有多少,我們都要仔細觀察,這些都是判斷大熊貓健康狀態的參考,需要專業的知識去分析。”劉曉説。

  清掃完後,劉曉和同事進入廚房,準備“精飼料”,包括由餅乾、大米、玉米、小麥等做成的“窩窩頭”、牛肉、魚肉以及主食竹子。上午10點,保育員開始給大熊貓喂飼料,定時定量喂養的同時觀察大熊貓的採食情況和精神狀態。“大熊貓一天需要進食5到6次,每一次我們都要做好記錄,日復一日保持耐心去喂養它們。”劉曉説。

  “非常開心能夠加入到大熊貓保育員這個大家庭中,每天回來能夠照顧它們,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劉曉&&。

編輯: 陶玉蓮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