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巫山下莊村“90後”村主任袁孝鑫:用扎染講述下莊故事

10月10日,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袁孝鑫在扎染工坊製作手工藝品。首席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10月10日,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

  在一處名為“下莊布穀小院”的院壩內,一群游客圍成一個圈,正在欣賞圈中一名女子繪圖。

  繪圖的人叫袁孝鑫,今年31歲,是下莊村的返鄉大學生。畫布上,婉轉的線條勾勒出幾個“之”字形。“過去,下莊是深鎖在天坑裏的小山村,出村的路是絕壁上108個‘之’字拐的羊腸小道。”袁孝鑫介紹。

  去年,袁孝鑫回到下莊村,她想用扎染這項傳統技藝講述下莊發展的故事。這個月,袁孝鑫當選為下莊村村委會主任,她將教授村民扎染技藝,擴大扎染工藝品的生産規模,帶動村民增收。

  沿着“天路”走出深山

  在袁孝鑫的扎染工坊內,墻上挂着的帆布包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包上連綿群山的圖案,是袁孝鑫童年的下莊記憶。

  時間回到1997年。這一年,時任下莊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毛相林帶領下莊人在魚兒溪炸響了第一眼開山炮,用鋤頭、鋼釬、大錘等工具在絕壁上開路。

  山下的一間農房內,5歲的袁孝鑫一個月見不到父親幾面。有時,母親為她做好飯菜後,也會離家幾天。

  “你們去幹嗎?”看著滿桌的飯菜,袁孝鑫知道父母又要出“遠門”了。

  “我們在給下莊修路,在給你們鋪路。”母親陳祖英摸着她的頭説。

  後來,袁孝鑫的父母決定將她送到鎮上的爺爺家居住,她只有在寒暑假才能回家。當她聽説村上的黃會元伯伯在修路時不幸犧牲,便哭着懇求父母不要去修路。母親告訴她,好好讀書,以後從這條“天路”走出深山。

  2004年,歷時7年,下莊人在絕壁上鑿出8公里“天路”。沿着這條“天路”,袁孝鑫走出下莊,考上大學,畢業後進入一家互聯網公司。

  返鄉成為非遺傳承人

  “丫頭,我們家的農家樂開業了,這個月賺了1萬多塊。”2021年,在重慶主城區的袁孝鑫接到母親的電話。陳祖英告訴她:“你抽空回家看看,現在的下莊熱鬧得很!”

  沿着“天路”而下,袁孝鑫發現,以前安靜的村莊變得熱鬧起來,下莊人曾經戰鬥過的魚兒溪、私錢洞建起了觀景&&,熙熙攘攘的游客拿着手機拍照打卡。“我要把這裡的故事講給村外人聽。”袁孝鑫心想。

  2022年,袁孝鑫辭職回到下莊村,創辦了“下莊布穀”扎染工坊。

  “我一直喜歡製作扎染工藝品,聽老一輩人講,下莊村以前也有染坊。”袁孝鑫説,扎染手工藝品可以銷售給游客,自己也能傳承這一非遺技藝,用扎染講述下莊的故事。

  於是,袁孝鑫向老手藝人請教,通過網絡查找相關資料,還到雲南學習扎染。隨着技藝的提升,她開始將“天路”“柑橘”等下莊元素融入作品中。去年底,她被評為巫山縣第六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

  “我們下莊人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柑橘。”袁孝鑫帶着記者來到她家的柑橘基地,指着橘林説,這裡就是她創作靈感的來源。

  “天路”修通後,下莊村種植了650畝紐荷爾臍橙,如今全村的柑橘種植規模已擴大至1000畝。去年,下莊村32萬斤柑橘賣了170多萬元。毛相林告訴記者,今年村上還打造了“小院家”數字&&,村民可以把柑橘放到&&上賣。

  “選擇柑橘元素作為扎染的圖案,就是想讓消費者通過扎染工藝品了解我們村的産業,讓他們看見下莊村的發展。”袁孝鑫説。

  用扎染帶動村民增收

  如今,袁孝鑫又多了一個身份——下莊村村委會主任。

  “這個女娃娃的思維要比我們活躍,下莊村的發展需要這些年輕人參與。”毛相林説,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他背着袁孝鑫製作的“下莊天路”扎染帆布包去北京參會,大家看見包上的“天路”圖案,都説要來下莊天路走一走、看一看。

  毛相林對袁孝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講好下莊故事,還要進一步增加鄉親們的收入。”

  目前,下莊村已修建了下莊人事跡陳列室、愚公大講堂、下莊村史館等旅游基礎設施。該村還入選全國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巫山天路下莊景區”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下莊的藍色(勞務輸出)、綠色(西瓜)、橙色(紐荷爾)“三色”産業在增添了“紅色旅游”後,升級成為“四色”經濟,去年接待游客超過4萬人次,全村旅游收入有100多萬元。

  來下莊村的游客越來越多,袁孝鑫工坊內的扎染工藝品也從簡單的帆布包,拓展出T恤、連衣裙、背包、布偶等多種扎染産品,在旅游旺季時,一個月的銷售額能達到1.3萬元。

  今年年底,下莊村還將修通到巫山小三峽景區的道路,並形成旅游環線。游客在游完巫山小三峽、大昌古鎮後可到下莊村旅游,屆時,下莊村的游客還會更多。

  “旅游環線修通後,我將教授鄉親們扎染技藝,擴大扎染工藝品的生産規模,帶動村民增收。”袁孝鑫説。

  聲音>>>

  絕壁天路是下莊人的脊梁

  “震撼!除了震撼還是震撼!”10月10日,“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採訪活動來到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人民日報、科技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日報等十余家中央媒體記者在下莊天路觀景&&,看見蜿蜒的下莊天路時,不禁連聲感嘆。

  “絕壁天路就是下莊人的脊梁!很難想象,這條天路是下莊人用鋤頭、鋼釬等原始工具鑿出來的,下莊人真是了不起!”人民日報記者鄭薛飛騰説,這條路不僅是下莊人的出村路,更是下莊村的脫貧路、致富路、振興路。

  光明日報記者黃漢鑫同樣深有感觸。“這是我第一次來到下莊村,以前只知道下莊村是個‘天坑村’,今天實地走了天路,才知道下莊人脫貧的不易。”黃漢鑫説,這條天路就是下莊人“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脫貧攻堅精神的真實寫照。

  在下莊村柑橘基地,現場正在進行一場柑橘秋季管護現場培訓會。

  “我知道柑橘只是下莊‘四色’經濟中的其中之一,天路修通後,下莊人的增收渠道越來越多了。”科技日報記者都芃説。

  “路通了,車來了,下莊也熱鬧起來了。我都60多歲的人了,還能開起農家樂,開業的第一年就收入了7萬多元!”在“三合院”農家樂內,村民楊元鼎一邊忙着上菜一邊向記者介紹。

  “我看見除了‘三合院’,下莊村還有‘彭來小院’‘元琴小院’‘仁松小院’等一批以村民名字命名的民宿,修建了一批旅游基礎設施。”中國日報記者朱迪齊説,如今下莊村的紅色旅游,讓下莊人的日子更加紅紅火火。(記者 蘇暢)

編輯: 葛琦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