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綦江:老工業區如何迸發新活力
2023年10月12日 09:32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來源:10月12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李勇 周凱 陳青冰

  從曾經煤炭、鋼鐵是支柱産業,到現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等新興産業不斷壯大;從人口流入重慶中心城區就業就醫就學,到在本地就能實現良好民生保障;從被特大城市“虹吸效應”制約,到當好“衛星城”明確城市定位、産業分工……資源型城市重慶市綦江區面對高質量發展短板,近幾年圍繞産、人、城核心要素構建創新生態,以産業轉型、城鄉融合、教育提質、醫療提速“四輪齊轉”踐行新發展理念打造“創新之城”,這個老工業區日益迸發新活力。

  新興産業崛起 創新驅動轉型

  走進綦江區重慶開拓衛星科技有限公司,數字化車間正在為商業微小衛星生産動力設備。該公司綜合管理部部長張嫵怡説,企業自2020年9月投産以來,每年能為200顆衛星配套相關産品,除了産品製造,下一步衛星數據應用將是企業的重要發力點。如水、大氣等環境監測站點建設成本高、覆蓋面有限,公司為綦江區建設的“天眼”監控系統通過衛星光譜技術,能有效監測全區水、大氣、森林等變化,與環境監測站點形成互補,成為當地生態環境智慧監管的利器。

  綦江區地處重慶市中心城區南部、渝黔交界處,戶籍人口90多萬,煤炭資源豐富,抗戰時期冶煉廠、兵工廠等先後遷入,新中國成立後這裡誕生了第一輛重型自卸汽車、第一批汽車齒輪等共和國工業史上的“八個第一”。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傳統産業輝煌不再,綦江區和不少老工業區、資源型城市一樣,面臨産業升級、人口流失等難題。

  在綦江區委書記姜天波看來,老工業區、資源型城市轉型關鍵在創新,創新的主要驅動力在産業,為此近些年綦江區頂住轉型“陣痛期”,一方面狠抓鋁冶煉、齒輪製造等傳統産業數字化改造,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以衛星製造和大數據應用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裝備製造、節能環保、消費品工業五個新産業呈現集群化發展的良好態勢。

  重慶金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去年研發的6微米複合集流體材料,可有效控制電池熱失控乃至爆炸起火,已在動力電池頭部企業中規模化應用;重慶新視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今年7月推出的高清迷你LED顯示屏,産品供不應求……記者行走在綦江高新區,感受到強勁的創新動能。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綦江區規上工業企業完成産值131.25億元、增加值增速7%,完成企業智能化改造項目14個,十余家企業獲得不同類型技術研發中心認定,累計認定“專精特新”企業78家、國家級“小巨人”企業8家。

  留住人、引來人

  江蘇省人民醫院重慶醫院正在綦江區火熱建設,2025年底這個規劃床位1000張、配有直升機停機坪的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投用後,將能更好滿足渝川黔群眾就醫需求。

  綦江區衞生健康委負責人介紹,綦江區去年引入江蘇省人民醫院優質醫療資源,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成功開展心血管相關手術1200例,有的還是渝南黔北地區首例,來自貴州、四川的住院患者數量同比增長48.99%。

  姜天波認為,人是創新的關鍵,過去由於當地醫療教育資源不足,不少群眾不得不去重慶中心城區就醫就學。隨着綦江産業的轉型,迫切需要把人才引來、留住。貫徹新發展理念讓群眾就地享有良好的民生保障,才能讓人安心創新創業。

  近幾年,綦江區加大醫療投入和改革,在綦江區人民醫院、中醫院相繼成功創建“三甲”醫院後,又啟動創建“三甲”婦幼保健院建設,村衞生室標準化建設率達100%,努力實現“大病不出區”。

  培養創新人才重點靠教育。綦江區一方面大力創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新增義務教育和學前教育學位五千多個,投資建設高品質中小學校;另一方面着力實施“高校入綦”行動,積極招引國內外多所高校來辦學,與國外某大學籌建中外合作大學,擴容高校學位2萬個。

  重慶移通學院綦江校區2021年落地招生,結合學院軟體工程、信息安全等專業優勢,綦江區與其共建公共大數據安全技術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實驗室技術負責人李方偉教授介紹,今年以來已獲得多項信息安全領域發明專利和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證書,下一步將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助力綦江“西部信息安全谷建設”和數字經濟發展。

  綦江區科技局負責人説,“高校入綦”帶來的數萬名高校師生給這座城市帶來了青春活力,有力解決了老工業區創新創業人才不足的問題。

  融入國家戰略 當好“衛星城”

  綦江區曾被鄧小平同志定位為重慶“衛星城”。受特大城市“虹吸效應”影響,綦江區過去在人才吸引、要素資源、招商引資等方面的優勢並不突出。但大城市的發展離不開中小城市的支撐,綦江區結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規劃綱要》提出的“打造重慶中心城區輻射帶動周邊的戰略支點”目標,在國家戰略中找準城市定位、産業分工,加大與四川、貴州相關市縣合作,建好宜居宜業宜游的“衛星城”。

  創新離不開宜人的城鄉環境。長江一級支流綦河穿城而過,群山環繞,記者漫步在綦江城區,山環水繞的生態之城映入眼簾。在剛竣工不久的新盛河濕地公園,河畔成片的水杉、柳樹等鬱鬱蔥蔥,岸邊是濱江步道、藝術長廊,傍晚散步的市民三五成群。“過去河段比較雜亂,現在這裡水清、岸綠、景美,成了大家休閒的好地方。”市民任偉麗説。

  近年來,綦江區築牢渝南生態屏障,推動城市有機更新,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20.18平方米,“煙火氣”與“潔凈美”相得益彰的“小而美”城市日益呈現。

  綦江區大力發展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推動鄉村振興,但一邊是城裏人嚮往鄉愁,一邊是良好的鄉村生態、農産品藏在深閨人未識,如何實現城鄉融合?近年來,綦江區創新探索“直播+”模式,培養主播新農人,助力鄉村振興。

  三角鎮紅岩村位於國家地質公園、4A級景區老瀛山下,生態優美,盛産青脆李、柑橘等,過去好風景、好産品賣不出好價格。紅岩村駐村第一書記張慶介紹,如今通過“鄉村振興壩壩直播間”,村幹部、部分村民當起了主播,推介民宿、土貨等,讓不少城裏人慕名而來。“今年夏季雨水較多,村民一開始對青脆李銷路發愁,我們通過直播,幾天就賣完了1萬多斤。”目前綦江區累計建成“智慧融媒實訓直播間”14個,培訓主播200餘人、孵化企業13家、公益直播超1000場,線上商城銷售農産品7000余萬元。

  從老工業基地邁向創新之城、先進製造業聚集地,新老轉變的背後,是綦江圍繞創新要素、創新生態、創新環境攻堅克難、久久為功,奮力蹚出一條資源型城市轉型之路。

編輯: 陶玉蓮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