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健康真相知多少】世界關節炎日|專家提醒:關節炎並非老年人“專屬”

  天氣轉涼,又到了關節炎高發的季節。關節炎是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被定義為頭號致殘性疾病。10月12日是“世界關節炎日”,目的是提醒人們對關節炎要早預防、早診斷、早治療,防止致殘。

  關節炎應該如何預防和自測,以及大家對關節炎的認識存在哪些誤區?本期“健康真相知多少”,邀請到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大足醫院(大足區人民醫院)中醫風濕免疫科副主任夏平為大家科普。

  關節炎並非老年人“專屬”

  骨關節炎是一種關節退變性疾病,多發在50歲以上⼈群。有研究顯示,50歲以上人群中,80%的人在X射線下可見骨關節炎改變,僅30%的患者有臨床症狀。

  雖然骨關節炎是中老年人最常見的關節病,但是,關節炎並不是老年人的“專屬”。

  “很多人認為關節炎是老年病,其實這種觀念是一種誤區。所有年齡段,從兒童到老人,都可能患有關節炎。”夏平説,50歲以上的中老年群體易發骨關節炎,但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為18-50歲女性多發,並且對於強直性脊柱炎,20-30歲青壯年群體為該病的主要發病群體。

  與此同時,近些年,隨着人們物質條件的改善,痛風性關節炎發病率也在持續提升,目前年輕化趨勢愈發明顯。現在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發現,關節炎在我國總發病率佔13%左右,且不同種類的關節炎發病率也存在一定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幼年特發性關節炎是一種病因不明,16歲前起病,持續6周以上的關節炎。該病的症狀易以發熱、關節腫痛、活動受限為主要表現,有的可能出現皮疹。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併發巨噬細胞活化綜合徵,引起臟器功能損害。

  關節炎不是“凍”出來的

  每次天氣轉涼,家裏老人都會説“多穿點,別凍出關節炎”。關節炎到底是什麼病?天氣冷,不穿秋褲、棉褲真的會凍出關節炎嗎?

  “關節炎是發在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的炎性疾病,其特點是膝關節、髖關節、指關節、足踝關節、脊椎和肩關節等出現疼痛、腫脹和僵硬等不適。 ”夏平説,引起關節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創傷、感染、退行性變、自身免疫異常、高尿酸、過度使用關節、骨質疏鬆等。常見的有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感染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對於“凍出關節炎”的説法,夏平直接否定了這個説法。她説,肥胖、年齡、關節損傷、家族遺傳、慢性病才是誘發關節炎的常見因素,寒冷並不在此列。但若是已經患上了關節炎疾病,寒冷會讓症狀加重,因此做好自身的防寒保暖工作還是很重要的。

  如何自測關節炎,夏平&&,可以通過五項標準初步辨別自己是否患有關節炎,即紅、腫、熱、痛、活動受限。當關節發生急性炎症時,可能局部皮膚會發紅;“腫”指的是關節腔內積液或關節周圍軟組織炎症導致關節腫脹;“熱”指的是關節部位相對於周圍皮膚溫度摸起來發熱甚至發燙;“痛”是關節炎最常見也是最主要的表現。“活動受限”是指因關節疼痛腫脹或關節結構損壞出現關節無法正常活動。

  “在關節産生紅、腫、痛、熱等症狀時,需要警惕關節炎的發生,並到醫院及時就醫。”夏平説。

  關節炎要早預防

  關節炎發病率很高,目前採用藥物、無力治療等保守療法還無法根治慢性關節炎,早發現、早治療對控制病情至關重要。早發現、早治療、合理規範用藥,不僅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同時可以降低殘疾的發生幾率。

  骨性關節炎的預防措施,可以從年輕的時候開始,因為它跟關節的過度運動、過度損傷是密切相關的。運動對於身體代謝、免疫功能、心理健康等多方面都有幫助,但一定要注意適當運動,不要過於劇烈和關節過度使用,長期站立、下蹲、跑跳運動、上下樓、登山等都會過度使用膝關節。

  同時,肥胖會加重稱重關節的負擔,更容易導致關節炎。因此,多運動、控制體重、降低血壓是非常重要的。合理的飲食,攝取足夠的營養供給關節,關節營養平衡,幫助機體重建、維護關節中的軟骨,也能夠有效的預防關節炎的發生。

  此外,夏平提醒,健康的起居作息也非常重要。我們居住的環境一定要盡量保持通風、房間內乾燥,防止細菌滋生。晚上用熱水泡腳促進的血液循環,有效預防關節炎的發生。(毛雙)

  夏平,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大足醫院(大足區人民醫院)中醫風濕免疫科副主任(主持工作),主治醫師,碩士研究生,重慶市醫學會風濕專委會委員、重慶市中醫藥學會委員,長期從事中醫風濕免疫專業工作,擅長類風濕關節炎、骨關節炎、痛風、強直性脊柱炎、紅斑狼瘡、皮肌炎、乾燥綜合徵以及其他風濕疑難疾病的診治。

編輯:張聰聰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