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勝利村的蔬菜田仍鬱鬱蔥蔥,剛下的一場秋雨更為農田增添了一抹清新的綠色;太安鎮的養魚場內,鱸魚正歡快地游動着,養殖戶們撒着魚糧,期盼鱸魚快些長成......
農産品的生産和經營,一頭連着農戶增收致富之路,一頭連着鄉村振興之路。
潼南,位於重慶市西北部,地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心地帶,是重慶向西開放的重要通道,擁有太安魚、陳涼粉等名優特産,更素有“中國蔬菜之鄉”的美稱。
近年來,潼南區始終把“三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搶抓渝西地區一體化發展戰略機遇,以示範引領“五個抓手”統籌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當好鄉村振興排頭兵。
走好鄉村振興之路,離不開金融機構的支持。
在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重慶監管局、重慶市保險行業協會的指導和支持下,潼南各保險機構圍繞區內特色優勢農業産業,不斷探索和創新,推出能繁母豬險、漁業養殖保險、村集體經濟工人意外傷害保險等特色金融産品,深度參與到潼南鄉村振興的各項工作中,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以金融保險的力量,為鄉村振興保駕護航。
助力“美食名片”災後重建
養殖業發展開啟新篇章
走進太安鎮塔溝村養魚場,一條條鱸魚和鰱魚悠閒地游動着,這便是潼南的“美食名片”太安魚的原材料。
太安魚俗稱“坨坨魚”,出自重慶市潼南區太安鎮。太安鎮産嘉陵江鰱魚,其做成的太安魚味道鮮美自然,並且做法特別,花椒麻而不燥,湯色清亮而鮮辣,讓人垂涎欲滴,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成為重慶江湖菜中的一道名菜。
一直以來,太安鎮結合池塘魚苗養殖,以生態養魚為突破口,促使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結合,帶動周邊農戶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新路子。
不過,今年7月的一場洪災,讓太安鎮的養魚戶謝小龍損失慘重。
謝小龍的養魚場養殖面積為162畝,主要養殖品種為鱸魚,同時他也養殖花鰱、白鰱等魚種,用於出口各大高端餐飲店。7月28日,因惡劣天氣,洪水淹沒了140畝魚塘,13萬公斤塘魚全部出逃,損失的産值接近180萬元。
謝小龍的妻子賴建華回憶起當時的場景還心有餘悸:“我們養魚超過15年,一畝魚塘年産鱸魚3000斤,年産值4到5萬元左右。這次的洪水讓我們損失了4、5萬斤的鱸魚。”好在,中國太保産險潼南支公司賠付超40萬,才及時從廣州購買了新魚苗,逐漸恢復生産。
據了解,謝小龍在今年5月30日投保了9720元的中國太保産險潼南支公司漁業保險。因此,在本次災情出現後,中國太保産險潼南支公司在第一時間進行了清算和理賠。
中國太保産險潼南支公司有關負責人劉柱介紹道,太安鎮臨近琼江河,周邊漁業養殖戶密集,投保意識強,約80%養殖戶都投保了漁業保險。本次“7·28”暴雨洪澇,支公司農險共計支付賠款超300萬元,其中漁業養殖戶賠款約200萬元,受益企業及農戶49家。
他&&,為精準服務各農戶,中國太保産險重慶分公司成立了“農險專員+協保員”的專業隊伍,在開展農險業務的各區縣設置農險專員,並聘用當地村民作為“協保員”,對農民開展承保、理賠各項服務。目前,潼南共聘用52個協保人員。
謝小龍的養殖場。
7月的暴雨影響的不只是養魚戶,還有能繁母豬規模養殖戶。柏梓鎮的榮大養殖場便是受暴雨影響的地方之一。
“暴雨期間,水淹沒到圈舍頂部,我們養的1000頭種豬有957頭都被淹了。當時我們連夜趕來搶救種豬,共搶救出了500多頭,死了438頭,損失將近3、400萬元。洪水退去後,屋頂上和樹枝上都挂着淹死的母豬。中國太保産險潼南支公司的理賠幫助我們這樣的養殖戶分散、轉移了風險,我們現在已經開始積極復産。”養殖場負責人岳筱蘭談道。
據了解,榮大養殖場於2009年創建,總資産4000多萬元,於2023年向中國太保産險潼南支公司投保中央財政能繁母豬養殖保險26112元。洪災發生後,中國太保産險潼南支公司工作人員在洪水退去,道路解封的第一時間就趕往現場,主動了解情況,與當地區農委主管部門溝通,從快定損,在完成無害化處理及倖存淘汰豬只檢疫及生産記錄、&&數據的對比後,支付賠款87.6萬元,幫助榮大養殖場恢復生産。
榮大種豬養殖場。
據悉,2023年,中國太保産險潼南支公司累計承保包括能繁母豬養殖險、漁業養殖險、水稻種植險、小麥種植險、森林綜合險等政策性農業保險項目5個,為區內農業發展提供風險保障2.99億元。此外,在潼南大力推進巨災保險、“防貧保”以及脫貧人口“渝快保”服務工作,並通過使用和中國農科院聯合打造的“太保e農險”,以APP拍照以及時間、地點定位的方式實現快速理賠。
走出“蔬菜之鄉”特色路
“三農”發展有了新保障
走進潼南區大佛街道勝利村,一望無際的蔬菜田映入眼簾,農民正辛勤地勞作着,夕陽的光輝和鄉間田野相互交織,增添了一分舒適與愜意。
蔬菜,是潼南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潼南區蔬菜種植已有數十年的歷史,具有“中國蔬菜之鄉”的美稱。今年潼南區蔬菜種植面積達到30萬畝,作為重慶的“菜籃子”,中心城區有四分之一的蔬菜來自潼南。
近年來,由於蔬菜市場價格波動、農作物病蟲害等因素,蔬菜種植戶面臨許多風險與困境,“三農”發展亟需金融活水支持。
“我們從2018年開始種植蔬菜,由10畝地到現在的200畝地。”蔬菜種植戶賀長俊講道,在種植蔬菜的過程中,因為他有保險意識,所以購買了中華財險潼南支公司的蔬菜種植險。“三年,每年的保費3000多元。今年4月我的蔬菜田遭受了蟲災,40畝蘿蔔田受損,中華財險潼南支公司快速賠付,讓我有資金重新購買種子。”
據了解,近年來,中華財險潼南支公司不斷創新保險産品,在潼南區共承辦農業保險項目4個,包括蔬菜價格、蔬菜種植、玉米種植、玉米完全成本保險。截至今年8月底,該公司已為4480戶農戶提供風險保障1.35億元,累計支付賠款500余萬元,惠及農戶138戶次。
蔬菜種植戶賀長俊的蘿蔔田。
事實上,為保障賠付效率和精準度,中華財險潼南支公司成立專門的災情應急工作領導小組,每當遇到災情時,會及時派出查勘人員第一時間趕往受災區域現場查勘,仔細核實承保地塊的受災面積、險種、作物、生育階段、損失程度、受災戶數等情況,通過綠色理賠通道,簡化理賠手續,現場簽字確認。
“我們從2013年開始調研,2014年開始承保,其中蔬菜收益險為全國首創,為全潼南區4000多戶農戶提供了生産成本保障。”中華財險潼南支公司有關負責人講到,接下來將更好地為潼南“三農”穩健發展添磚加瓦,積極發揮農業保險在服務鄉村振興中的更大作用。
潼南區柏梓鎮四合村檸檬基地的種植戶也嘗到了保險的“甜頭”。據當地檸檬種植戶張大伯講到,他一共種植了8、900畝的檸檬,7月的洪災讓他損失了2000多株檸檬,總産值損失接近200萬。不過,安誠保險潼南支公司的賠付為其降低了損失。
“我的檸檬主要出口俄羅斯以及全國各地餐飲店,檸檬被水泡過之後賣相不好,並且清洗很費人力。我從2021年開始每年投保了5000元安誠保險公司的‘柑橘種植險’,今年保險賠了8萬元,減少了損失,為我們及時恢復生産提供了保障。”他&&,明年還會繼續購買保險。
四合村檸檬基地。
首創土地務工人員意外保險
村集體經濟發展有新底氣
走進寶龍鎮嚴寨村,一位留着幹練短髮、正裏裏外外忙碌的女子正是90後村支部書記歐敏。
2022年1月潼南區“兩會”上,歐敏在談鄉村振興就村集體經濟聯合社的發展過程中提出,期望能通過保險等方式把意外事故的風險轉移或化解,為村集體經濟解決後顧之憂。
結合潼南區農民務工實際情況,中國人壽壽險潼南區支公司2022年創新推出了村集體經濟工人意外傷害保險業務,由各鄉鎮村社為各村集體經濟土地上能正常工作的務工人員進行投保,潼南區寶龍鎮嚴寨村成為第一家試點村鎮。
嚴寨村於2018年開始發展村集體經濟,主要發展小麥、紅薯種植業等傳統農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硬任務”,在帶動農民增收的同時也必須對務工人員出現意外事故的風險進行保障。歐敏在2022年為全村購買了53畝團體意外險,保障村裏的務工人員。今年村級集體經濟經營的289畝地全部參保。
歐敏稱,2019年6月,一位60多歲的老人在勞動時不慎摔倒,扭傷了手臂,醫務費由村集體自己承擔,最後賠了2000多元。“這件事為我潑了一盆涼水。對於他們來説,每一筆費用都至關重要,所以我決定為務工人員購買保險。”
2022年6月9日,嚴寨村集體經濟聯合社務工人員唐某某在集體經濟土地上清理雜草時不慎摔傷,搶救無效身故。中國人壽壽險潼南區支公司立即派出理賠查勘人員到現場進行調查核實,確屬在土地上務工造成的意外事故,屬於保險合同約定的理賠責任。理賠審核通過後,按約定賠付18.05萬元。
“如果沒有保險,我們村集體可能賠完了錢都還不夠。有第三方保險公司的介入,也讓村民覺得更加公平、放心。”歐敏説,有了中國人壽壽險潼南區支公司的支持,她也更加有了發展集體經濟的底氣。
中國人壽壽險潼南區支公司負責人談到,2022年,潼南區村集體經濟工人意外傷害保險共投保了15萬元,未來將逐步向其他地區進行推廣。中國人壽壽險潼南區支公司在未來也將不斷探索和創新,持續開發更多符合鄉村實際情況的保險産品,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保險服務,為鄉村的持續發展提供更全面的保障。同時,積極參與到鄉村振興的各項工作中,為鄉村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更大的貢獻,使保險業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作用。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合川監管分局主要負責人&&,近年來,在總局、市局的領導,以及潼南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下,潼南區各保險機構主動融入地方發展大局,深入服務鄉村振興,聚焦潼南檸檬、蔬菜種植,生豬,漁業養殖等特色産業積極開展保險産品和服務創新,以實際行動充分展現“保險姓保、保險為民”的宗旨。
該負責人稱,特別是在此次潼南區“7·28”暴雨洪澇期間,各保險機構第一時間啟動應急理賠機制,派員深入受災現場查勘定損,實現了應賠盡賠、應賠快賠,為潼南區災後重建和社會生産生活恢復正常運轉傳遞了保險溫度,展現了保險力量。“下一步,合川分局將不斷提高政治站位,深入踐行金融的政治性和人民性,持續督導轄區各保險機構加大保險産品和服務創新力度,持續提升保險保障能力和水平,依法依規維護好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把穩守牢風險合規底線,充分發揮保險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作用,為轄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持續貢獻金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