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從細微處着手 解基層治理“千道題”——看新時代“楓橋經驗”的萬州實踐

安溪村石地壩院子是村民議事點。得益於基層治理效能提升,如今的安溪村面貌煥然一新 。通訊員 夏榮偉 攝/視覺重慶

新時代“楓橋經驗”是中國式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典型樣本。重慶市萬州區以群眾期盼為導向,尋求社會治理創新“最優解”,以“細胞之治”助力“萬州之治”,打造新時代“楓橋經驗”的萬州樣本,走出了一條基層治理、民心凝聚的新路徑。

社會基層治理有“千道題”,如何理清思路將這些“試題”逐個破解?近日,筆者走進萬州採訪,為你解密從細微處着手的“細胞之治”。

網格

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

前不久,萬州區太白街道青羊宮社區兩位居民因電費收取問題起了糾紛,繼而發生抓扯,於是找到社區“和事佬”周貴英評理。“不要讓小糾紛傷了鄰里和氣……”周貴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多次調解,促成雙方握手言和。

71歲的周貴英既是青羊宮社區的“黨員中心戶”,又是樓棟長、網格長。

萬州區太白街道黨工委書記秦小林告訴記者,街道引導各社區在步行2分鐘範圍內的10個樓院設立“微黨支”,推薦有威望又樂於奉獻的優秀黨員擔任“黨員中心戶”及樓棟長、網格長,將黨建工作延伸到樓棟,將社區治理精細到樓院。

黨員中心戶們織密矛盾化解“防護網”,用法用心用情化解基層各種矛盾,力爭小事不出樓道,大事不出社區;同時,積極向居民宣傳相關惠民政策,讓“人找政策”變為“政策找人”,逐漸形成“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讓“有事找網格”成為居民習慣,讓“事情在網格解決”成為常態。

“微黨支”是黨員群眾學習的“充電站”、普法的“宣傳站”、民情民意的“收集站”、為民排憂解難的“服務站”,也是凝聚黨員群眾積極參與社區治理的橋梁紐帶。

據了解,萬州區以黨建統領網格治理專項行動為契機,持續深化基層治理“五長制”,着力構建“村(社區)-片區-網格-樓棟(院落)+物業(自治協會)”的“4+1”治理鏈條,選優配強包括總片長、片區長、網格長、樓棟長(院落長)、物業長(自治協會理事長)、專兼職網格員、網格指導員及紅岩先鋒志願者、快遞外賣小哥等其他力量在內的“5+3+N”治理團隊,採取單建、聯建等方式,推動黨的組織全覆蓋嵌入“五長制”鏈條,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認同感大幅提升。

同時,萬州區結合創新推出的“樓棟工作日”“院落主題日”等,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為目標,建成2個“楓橋式派出所”、1個“楓橋式司法所”、1個“楓橋式法庭”,有效破解了為民服務“最後一公里”難題。

鄉村

“村落夜話”算出明白賬

不久前的一個夜晚,萬州區長嶺鎮安溪村石地壩院子格外熱鬧。當晚,安溪村黨總支書記陳獻齊組織村民舉行“村落夜話”。

預防豬瘟的消毒費用明細、土地流轉合同簽訂的注意事項、翠玉梨示範園的種植發展規劃……這些都是大夥“夜話”的內容。

石地壩院子於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時期形成,整個院落從下往上階梯分明、錯落有致,村民很喜歡在這裡搞活動。

作為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重慶市民主法治示範村”,安溪村探索創新“333”基層治理模式,即創建3支隊伍:紅袖章志願者服務隊伍,鄉賢隊伍,法治隊伍;創建3個&&:法治宣教&&,德治教化&&,智能監控&&;深化3項機制:依法治理機制,矛盾排查調處機制,積分考核評估機制。

“村落夜話”便是依法治理機制的生動寫照。通過“村落夜話”,村民心中的許多疑問在輕鬆的氛圍中得以消除。

擁有4A級景區萬州大瀑布的甘寧鎮楠橋村,是“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國家森林鄉村”。

近年來,楠橋村堅持自治強基礎激發活力,將黨組織延伸至網格、院落,開展安防、應急、調解工作;堅持德治教化塑新風,引導制定村規民約,推動“婦女兒童之家”“學習強國書屋”進院落,開展“守法示範戶”等評選表彰;安裝200多個高清攝像頭,打造平安鄉村數字&&,安裝智慧大屏,增強智治能力;憑藉良好的法治營商環境,打造出精品民宿、特色餐飲店26家,村民收入大幅增加。

其實,長嶺鎮安溪村、甘寧鎮楠橋村都是萬州區鄉村治理“四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的縮影。

在去年9月召開的重慶市鄉村治理片區會上,與會人員走進安溪村、楠橋村,考察、學習這裡的基層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先進經驗,安溪村堅持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破百萬,村GDP破億元;楠橋村借力鄉村智治發展旅游業等經驗,得到與會人員點讚。

治安

巡邏隊是“擺渡人”也是“活探頭”

“太感謝你們了,這麼快就幫我找回來。”拿着失而復得的物品,市民張先生為萬州區公安局龍都派出所民警和巡邏隊員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點讚。

在萬州區公安局的指導和龍都街道辦事處各村、社區及轄區單位、群眾的大力支持參與下,龍都派出所盤活轄區巡防力量,構建起由派出所專職巡邏隊、義警巡邏隊、保安聯勤聯防隊3支隊伍組成的24小時不間斷在轄區內開展巡邏的立體社會治安巡防體系。

用龍都派出所所長田野的話説,巡防隊伍是和解路上的“擺渡人”,是街面的“活探頭”,是安保的“黃金眼”,更是轄區的治安“堡壘”。

平安不平安,關鍵看治安。

萬州區建立起以“五張防控網”為重點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構建起“特警屯點、交巡警巡線、派出所控面、專業公安守站、武警聯勤聯動、群防群治為補充”的巡防格局,實現每天至少有公安、武警、專職社區治安巡防隊等巡邏隊員參與的巡邏,有效降低了可防性案件的發生。

解紛

“背靠背”化解矛盾增強幸福感

近日,家住太白街道的牟婆婆的堵心事終於解決了。不久前,牟婆婆找到紅光派出所民警孟蓉蓉,希望能協助解決房屋漏水賠償糾紛問題。孟蓉蓉馬上&&駐所重慶渝萬律師事務所楓橋小分隊值班律師吳燕進行調解。

吳燕採用“背靠背”調解的方式,做雙方當事人的工作,勸雙方各讓一步,莫讓漏水“冷”了鄰里情。經過3個多小時苦口婆心的調解,終於讓雙方握手言和。

萬州區在渝東北率先打造律師進駐派出所“法律惠民共同體”工程,是該區為構建“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所做的探索之一。

此外,萬州區創新開展訴調對接、警調對接、訪調對接、復調對接、公調對接、檢調對接的“六調對接”的社會治理體系實踐,被譽為“楓橋經驗”在重慶落地的代表。

和諧是幸福生活的保障,及時有效化解矛盾糾紛,是增強人民幸福感的有力舉措。

萬州區依託綜治中心、公共法律服務站(室)等機構,建立起區、鎮街、村(社區)三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中心,同時整合44個派出所,26個巡迴審判站點,以及662個鎮鄉街道村居調委會、13個行業性調委會等力量,充分發揮“家和服務站”“興安法律工作室”“秋秋工作室”“蒲公英驛站”等&&的作用,綜合運用調解、訴訟、信訪、行政復議等多元手段化解矛盾。

今年以來,該區共排查調處矛盾糾紛1.3萬餘件,調解成功率達97.71%。

編輯: 朱俊潔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