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鄉村振興在行動 | 武陵山“蓋”起“雲端花園”
2023年09月28日 15:16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重慶9月28日電(曹妤)“蓋”是秀山當地的方言,即高山上的平川。酉水上游支流梅江河與花垣河間分水山嶺,海拔1250米,川河蓋橫亙在千山萬壑之中,一改周邊凌厲態勢,豁然開朗,一馬平川。

  近年來,秀山當地利用川河蓋良好的高山生態優勢,進行旅游開發建設,並成功創建國家4A級風景區,成為武陵旅游的新地標。

  2023年上半年,川河蓋接待游客175萬人次,同比增長19.77%。生態旅游帶來的發展紅利,在鄉村振興的進程中不斷釋放。讓當地居民500餘人吃上了“旅游飯”,土地徵租實現戶均財産性收入增加90余萬元。

  曾經以採煤為生的窮山惡水華麗蛻變成“懸在雲端的花園”,川河蓋上講述着武陵山的鄉村轉型故事。

川河蓋風光。新華網發

  以“綠”生“金”挖掘生態富礦

  20世紀50年代,川河蓋上流傳着這麼一句歌謠:“煤炭是條龍,挖也窮拖也窮。拖得打根褲衩穿,挖了就是打燈籠。”

  大自然賜予川河蓋富集的煤炭資源,卻也讓這裡蒙上一層消散不去的“塵埃”。

  川河蓋有100多座礦山,一年四季,蓋上的楠木村都被一層厚厚的煤灰和粉塵所覆蓋,是遠近聞名的“黑村”,最多的時候,蓋上有百分之三十的村民以挖煤為生。

  姚祖謹便是其中一個。1958年,國營川河煤礦公司成立,1992年,23歲的姚祖謹與大多數村民一樣下了礦。2004年,姚祖謹當上了礦長,最多的時候手底下有上千人。

  隨着資源開採的枯竭,加之煤炭行業的安全性影響,2014年,姚祖謹收到了礦場政策性關閉的消息。

  挖了半輩子煤,如今要轉行,不僅是他,連帶着礦上的千余名礦工都迷茫了。看著礦友紛紛外出務工,姚祖謹卻另有打算:川河蓋海拔高,晝夜溫差大,蔬菜生長過程中固體溶物易積累,養分含量高,何不利用地理優勢種植高山有機蔬菜?

  廠長轉行當農民,姚祖謹被自己的大膽嚇了一跳。

  天馬行空的想法卻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姚祖謹當即承包800畝地,種上了白菜、辣椒、黃瓜、四季豆等各種蔬菜。依然是靠山“吃”山,這一次,變得更加可持續。

  “頭兩年沒有産出,蔬菜産量低,卻找不到癥結所在。”於是姚祖謹找到秀山縣的農業主管部門,請教科學的種植方法,一年後,他的蔬菜基地畝産實現了翻倍。

  “我們的蔬菜不僅銷往秀山縣各大超市,也有重慶主城和湖南湖北等周邊區域的蔬菜訂單,一年收入達到150萬元以上。”姚祖謹介紹。

  如今,在姚祖謹的計劃裏,蔬菜園基地未來將按照農旅融合的發展路子,讓蔬菜基地既要有經濟價值,還要發揮觀賞價值。讓游客玩完了川河蓋,再到蔬菜基地享受採摘的樂趣。

  曾經的黑煤村成為名副其實的綠寶盆,川河蓋上的生活已經“換了人間”。

當地村民建起民宿,吃上“旅游飯”。新華網發

   串“景”成“線”留住游客腳步

  從龍池壩到川河蓋景區沿着旅游環線行駛約4公里,拐過一道彎,一片翠綠的水杉林映入眼簾。盛夏未完,林間清風徐來,三五游客在林下乘涼。林間,幾幢棕褐色三角式小木屋若隱若現。

  “二十多年前,我在外邊打工,每年回家都會種一些水杉,如今樹苗成林,我也回來了。”林子的主人叫楊勝友,曾經是楠木村的村幹部。多年前,因為生計不得已與妻子遠赴福建一家瓷磚廠打工。“那時候村子沒有修路,動物的糞便混着煤渣堆在路上,又臟又窮。出去之後,哪都是乾淨的,哪哪都好。”

  楊勝友自己也沒想到有一天還會回到蓋子。

  2014年春節,楊勝友回家探親,時任涌洞鎮黨委書記的喻濤找到他,“老楊,你回來吧,川河蓋上的煤礦馬上要關閉了,蓋子上要搞旅游,你當過村幹部,又有想法,回來搞農家樂,政府支持你幹!”

  川河蓋還能幹旅游?楊勝友猶豫着,但看著5.5米的水泥路已經鋪到了自己家門口,他又覺得有戲。

  最終,2014年7月,楊勝友和妻子揣着多年積蓄踏上了返鄉的火車。

  人回來了,心裏還在打鼓:蓋子上真的能有游客?8月中旬的一天,喻濤帶着七八個村幹部來到了楊勝友家裏,“友哥,讓嫂子炒幾個菜,今天我們在你這吃。”

  飯後,喻濤往楊勝友手裏塞了300元錢,“友哥,從今天起,你這農家樂算是開張了。”

  拿着政府補貼的1.2萬元,再加上打工攢下的積蓄,就這樣湊齊了3萬餘元,楊勝友開始摸着石頭過河。楊勝友把自己的農家樂生意形容成“滾雪球”,賺一點投一點。

  森林景觀、草場花海、露營基地、戶外運動基地……川河蓋景區的游客越來越多,楊勝友的“雪球”也越滾越大:從最初的6間小木屋,發展成現在的15間;從一天只有一兩桌客人到現在旺季每天接待上百人;從原來只有夫妻兩個人,到現在的一家十多口人一起經營。

  當年無心插柳的水杉林成了楊勝友致富林。不僅是他,一條20公里的旅游環線讓沿線60多戶鄉親們都走上了“旅游路”,吃上了“旅游飯”。

數千畝貢米梯田次第鋪陳。新華網發

  接“二”連“三”融出鏈式效應

  每一個來川河蓋的人都不會空手而歸。

  秋日的一個清晨,在川河蓋星空酒店避暑結束的陳先生準備退房,雙手大包小包拎着特産。“帶點涌洞貢米回去給家人朋友嘗嘗。”

  涌洞作為市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鄉鎮,是第一批搭上川河蓋鄉村旅游發展快車的鄉鎮,打開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快車“後備箱”,是涌洞的“寶貝”:生態貢米。

  站在川河蓋向河壩望去,半雲半霧之間,數千畝貢米梯田次第鋪陳,蜿蜒綿延如大地的掌紋。

  “‘涌洞貢米’作為全鎮特色産業培育的‘重頭戲’,在推動産業化發展的同時,還不斷規劃開發‘旅游+’項目。以河壩村為例,該村自創‘夏秋聞稻香,冬季鋪菜花’的千丘田景區,並推出游客稻田捉魚、稻田農耕文化、打稻坊等觀光體驗活動,讓川河蓋景區的文旅影響力賦能農業産業,真正實現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涌洞鎮黨委書記彭應舉&&。

  不僅如此,涌洞鎮還依託川河蓋建成“國家級休閒度假區”,按照産業配景、産品配套思路,把産業空間規劃布局為“一蓋三帶五産業”。

  “一蓋”即以星空酒店、精品民宿和鄉村旅游接待戶、川河村“藥王谷”康養基地為主的鄉村旅游核心區,帶動涼河村、新農村的茶宿和河壩村千丘貢米梯田的民宿發展。

  “三帶”即以川河村、新農村、古田村為主的中藥材産業帶。以新農村、涼河村、涌洞村為主的茶葉産業帶。以河壩村、古田村、涌洞村為主的梯田貢米産業帶。

  “五産業”即以米、藥、茶、菜、蜂為五大主導産業。

  目前為止,已打造梯田貢米産業帶4000畝、中藥材6000畝、茶葉産業6000畝、高山延季節蔬菜1000畝、養殖中蜂2000群。

  如今,行走川河蓋,蓋上天高雲淡、游人悠然;半山春菜花黃、秋稻穀香;蓋下千畝茶海、櫻花相間。三幅鄉村振興壯美藍圖,正在武陵山間的“雲端花園”徐徐展開。

編輯: 劉文靜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