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援建的昌都市類烏齊縣恩達村新農村建設項目。(昌都市類烏齊縣供圖)
“現在,我們家差不多一年能收入兩萬多元。感謝重慶,感謝國家,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了!”9月13日,西藏昌都市類烏齊縣藏民平措曲措的家中,來了一群遠方的客人。她高興地拉着三個女兒,給客人們講起了近年來家裏的變化和自己的感受。
這群遠方的客人是重慶市代表團。當天下午,代表團一下飛機就直奔類烏齊縣,開啟對口援藏工作考察活動。
在三天時間裏,代表團走進昌都市的城鎮鄉村、産業園區、學校、醫院等地,深入了解重慶援藏項目進展情況。他們欣喜地得知,在重慶全方位、多層次、大力度的對口支援下,在一批又一批重慶援藏幹部的接續奮鬥、躬耕努力下,昌都市及所轄芒康縣、類烏齊縣、察雅縣各領域持續向好轉變。
藏族村落裏有個“重慶廣場”
平措曲措家住在類烏齊縣桑多鎮恩達村。這個村子還有一個特別的名字——“紅色恩達”美麗村莊。這是重慶援建的新農村建設項目。
2011年,在重慶市第六批援類(類烏齊縣)工作隊的大力支持下,重慶投入援藏資金1170萬元,為恩達村新建了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實施人居環境整治,並配套完善了基礎設施。2020年,重慶市第九批援藏工作隊再次投入援藏資金164.8萬元,對恩達村級組織活動場所進行了改擴建。
得益於重慶的接續援建,過去破舊不堪的村子已經煥然一新。一塊呈三角形狀,靠近路口交匯處矗立着五星紅旗的地方,叫做恩達重慶廣場。現在這裡已經成為了當地藏民們跳鍋莊舞的最佳場地。平措曲措就是其中的一位受益者。
過去,她和丈夫一直以務農為生,2011年結婚後,兩人的戶口獨立出來,卻沒有住處。了解到情況後,重慶援類工作隊從新農村建設項目資金中撥出4萬元,又積極爭取縣裏支持補貼2萬元,幫助其新建住房。
隨後,類烏齊縣人社局又因地制宜為夫妻二人安排了公益性崗位。平措曲措任恩達自然村(恩達村下轄有5個自然村)片區的護林員,一年能收入9600元;其丈夫米久多吉成為類烏齊縣集中供養中心的一名司機,每月可收入1900元。加上挖蟲草、養牦牛的收入,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據了解,重慶援建的新農村建設項目抽取104萬元,爭取類烏齊縣財政資金52萬元,為26戶藏民新建了住房。
重慶市第十批援藏幹部,類烏齊縣委常委、副縣長楊君説,下一步,重慶將結合當地資源稟賦,新建恩達紅色革命紀念館,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建設一個宜居宜業的美麗紅色鄉村。
“紅岩班”開到了藏區中學
“我們把同一性和鬥爭性的區別和&&,都放進了一個表格裏,這個表格在學案的41頁。”9月14日上午8點30分,在昌都市第一高級中學(簡稱“昌都一高”)高二6班,藏族學生們正在上“雲課堂”。
屏幕那頭的講課老師,是重慶市巴蜀中學校(簡稱“巴蜀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師賀勇。教室裏,還站着一位老師,她就是重慶援藏教師、昌都一高高二年級語文老師雷洪蘭。
今年9月開學起,這個班級開設了“雲課堂”,巴蜀中學老師授課過程也將在該班同步播放,學生們擁有了重慶與昌都兩地的“雙師”。自此,這個班級也有了一個響亮的新名字——“紅岩雲班”。
昌都一高校長、重慶市第三批教育援藏組團負責人徐和建介紹,來到這所學校後,大家不約而同想到,除了提升他們的學科成績外,幫助他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尤為重要。
今年3月,藏族班級高二6班成為第一個試點的“紅岩班”。20名重慶援藏教師,分別與班裏2-4個學生“結對”,不限時段地提供學習輔導,在幫助他們日常學習之餘,還宣講紅岩故事、紅岩精神。
“我們計劃在今後學校組織的活動中,多講一些紅岩故事,幫助他們能夠有最大的勇氣和頑強的毅力去克服困難、迎接挑戰。”從2019年4月援藏至今,雷洪蘭在這所學校看見了藏族學生的明顯進步。她相信,在藏漢民族團結奮進的大背景下,“藏族學生們將擁有更好的未來”。
高原手術多次創下“藏東首例”
“突及其!突及其!(藏語意為“謝謝”)這次重病能活下來,全靠你們救我一命。”9月15日,昌都市人民醫院,八旬藏族老人左登在出院前,專門送上一面錦旗,為醫生蒲雲飛、張騰等人獻上潔白的哈達,並請護士幫他們合影留念。
半個月前,左登因胸背部劇烈疼痛,緊急到昌都市人民醫院急診科就診。初步檢查後,醫生判斷其為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十分危急,需要緊急手術。然而,他的家人卻着急送老人出院,計劃到內地醫院進行治療。
當時,昌都市人民醫院院長、重慶市醫療援藏組團負責人朱宇熹正在查房,了解到情況後,他當機立斷,啟動胸痛患者綠色通道,護送患者到介入手術室。
與此同時,重慶市第七批醫療援藏組團隊員、昌都市人民醫院心內科副主任蒲雲飛及團隊迅速做好手術準備,組織搶救。經過有效心肺復蘇搶救、5次電除顫,精準植入支架,最終,把左登從死亡線邊緣拉了回來。
蒲雲飛援藏以來,已做過多個“藏東首例”手術,如藏東首例動脈導管未閉介入封堵術、藏東首例腎動脈介入栓塞治療腎癌伴出血手術等。
朱宇熹介紹,近年來,重慶累計援助建設和設備資金約2.1億元,捐贈醫療設備407&件,援助昌都市、類烏齊縣、芒康縣、察雅縣人民醫院實現新院區搬遷,使其基建和設備配置都得到了快速發展;累計幫助昌都地區開展新技術新項目1100余項,填補了藏東地區醫療領域的一大空白。
朱宇熹説,就昌都市人民醫院而言,在充分摸底調研昌都市情後,重慶市醫療援藏組團提出了促進醫院重點發展的醫療服務體系的“981”工程,即建設九大醫療中心,實施八大專項醫療技術,建設藏東第一個臨床技能培訓中心。同時,從“輸血”變“造血”,通過一對一的“師帶徒”機制,培養一支帶不走的本地醫療隊。
如今,昌都市人民醫院兒科獲批西藏自治區首批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卒中、創傷、危重兒童和新生兒、危重孕産婦、胸痛等急診急救“五大中心”基本建成。
數據顯示,與過去相比,當地居民的“三大健康指標”顯著改善,群眾醫療服務的獲得感明顯增強。
讓高原上的“一老一小”享受專業社工服務
洛松曲增是2022年畢業的昌都籍大學生,畢業後一直沒有找到心儀的工作。今年1月,丁青鎮社會工作服務站的一則宣傳信息讓他産生了興趣:“‘助人自助’的理念很吸引我,社工是一個很新的職業,離家近,又能力所能及幫助身邊的人,我就報名應聘了。”
“過去,昌都市既沒有社工服務中心、社工站,也沒有專業社工人員,所以我就想著如何把重慶社工服務的先進理念、先進經驗、先進方法引到這裡。”重慶市第十批援藏幹部,昌都市民政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程健説,基於此,他迅速協調引入重慶江北春天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落戶昌都,成立“昌都市春天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填補了昌都市無專業社工服務中心的空白。
“我們第一批共引入了重慶17名專業社工,參與運營昌都市首批46家社工站(點),建立了9支本土志願者隊伍。同時,發揮昌都本地大學生對風土人情和社會心理都比較熟悉的優勢,吸納了133名大學生就業。”程健&&,截至目前,昌都市接受專業社工服務的群眾達16076人,其中兒童10256人、老人4421人、殘疾人562人、婦女837人,受益總人次達5萬餘人次。
下一步,昌都市民政局將繼續加大鄉鎮社工站的建設力度,關注“一老一小”、特殊群體、社會救助、基層治理等民生重點,力爭在2025年前實現昌都市鄉鎮社工站全覆蓋。(記者 何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