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下午,綜合巡邏隊在渝中區嘉陵西村的小巷巡邏。記者 江涵之 攝/視覺重慶
“孃孃,這幾天按時吃藥沒得喲?”
9月7日下午3點過,62歲的劉世淑在自家樓下溜達一圈後又爬上五樓,走進年過八旬的彭世蘭婆婆家中,詢問關心她的身體情況。
劉世淑是渝中區上清寺街道美專校社區中山三路177號的樓棟長,也是一名微網格員。平時,她會協助社區收集居民的意見建議,幫忙照看樓棟裏的高齡老人。在上清寺街道,像劉世淑這樣的微網格員還有474名,他們在“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工作中發揮了不可小覷的重要作用。這與上清寺街道今年年初實施的“黨建統領·微網實格”行動密不可分。
上清寺街道以打造新時代“紅岩先鋒”變革型組織為牽引,推動黨的領導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形成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實現組織體系與治理體系的深度融合。通過不斷延伸黨組織“觸角”,引導黨員、志願者等就地發揮作用,匯聚起了基層“微力量”,也激活了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
劃定“微網格”匯聚“微力量”
助推精細化管理、精準化服務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張網。網格是社區治理的‘神經末梢’,這張網太疏,管不好,也服務不好。而一旦形成密網,很多工作就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上清寺街道黨工委書記楊沁介紹,今年年初,上清寺街道實施“黨建統領·微網實格”行動,在過去劃分61個一般網格的基礎上,進一步劃分出微網格294個,挖掘培育微網格員475名。
“我們的微網格員手裏都有一本這樣的手冊,上面清楚地寫明了每個微網格的人員組成、&&方式、重點社會單位、巡查路線等信息。”他拿出一本“黨建統領網格治理工作手冊”向記者介紹。
“劃定‘微網格’後最大的特點就是實現了扁平化,大大提高了辦事效率,更有助於基層的精細化管理、精準化服務。”楊沁説,得益於發掘培育了一批熱心人士,如今,“微網格”裏不僅有由社區幹部擔任的專職網格員,也有來自各行各業的兼職網格員,還配齊了民警、醫生、律師等社會力量。他們中的任何人發現問題,都能第一時間通過手冊上的信息找到解決問題的人。
9月7日這天,劉世淑看完彭婆婆,又走到樓下,和左鄰右舍聊天,收集群眾所需所願。平時,如果得知哪家水管爆了、燃氣灶沒關就出門了等突發情況,她會第一時間通知社區或相關人員及時處理。此外,她隔三差五還要去敲一下高齡老人的門,關心老人們的日常生活是否有需要幫忙解決的問題。
“以前我們這裡噪聲好大,污染好惱火喲。現在這裡安靜得很,走到哪都是乾乾淨淨的嘛。”64歲的周英秀在美專校社區中山三路177號住了幾十年,她説,近段時間明顯感覺居住環境變好了。
美專校社區書記賀郢&&,“微網格”通過整合各方資源,將黨政機關組織、社會組織、專業人才等優勢轉化為了黨建統領基層治理效能,真正推動老舊小區從“無人管理”變成“眾人合治”。
綜合巡邏隊“24小時在線”
有事情找穿制服的就行
“大爺,必須看到燒完了再走,半點兒火星子都不能留喲。”8月30日,中元節。當天下午7點過,渝中區嘉陵西村一小巷子內,有居民正在燒紙祭祖,社區民警陶國濤趕忙上前提醒,並囑咐要將地上的灰燼處理乾淨。
剛走出巷子口,陶國濤身旁的城管隊員王軍、陳平走到一處佔道經營的攤位前:“孃孃,你這個攤攤兒要拉進去點兒,莫擋到別個過路。”話音剛落,兩位群防隊員向旭、張宏圖便主動上前幫忙將攤位推到路邊。
這是一支由淺藍、深藍、黑色三種顏色制服組成的“24小時在線”的綜合巡邏隊。無論白天還是黑夜,他們穿梭在上清寺街道的大街小巷,開展治安巡邏防控,關注、整治市容市貌,全力保護群眾的生命財産安全。
“以前群防隊員、民警、城管都是各管各的。”楊沁介紹,為了解決“同幹一類事、各吹各的號”的問題,今年7月,上清寺街道在全市率先試點綜合行政執法改革,通過人員整合、工作整合、職責整合,按照“法定+賦權+委託”綜合行政執法框架,形成了24小時在崗在位、迅速反應的“一體化”綜合巡邏隊。如今,三種力量聚合在一起,産生了良好的“化學反應”,達到了“1+1>2”的效果。
如今,上清寺街道7個社區都擁有一支10—12人的綜合巡邏隊伍和兩支機動巡邏隊,全覆蓋巡邏轄區內的主次幹道、背街小巷、居民樓院、江邊等重點區域。
今年7月21日,重慶主城區遭遇大暴雨,上清寺街道轄區內的學田灣大陽溝農貿市場、四新路牛角沱立交橋等地出現嚴重內澇,綜合巡邏隊發現險情後,第一時間在現場搬運倒塌樹木、清理障礙設施、清掏排水口、拉設警戒線,保障了道路暢通,避免了次生災害。
“我們小區是老舊小區,沒有專門的物管,租賃戶也比較多,人員流動性大。現在有巡邏隊24小時在周圍轉,我們心裏很踏實。”家住曾家岩社區年近70歲的老人馮興蘭説,“有事情找穿制服的就行了。”
關注“一老一小”等重點群體需求
讓生活和居住環境更加“友好”
8月18日上午,在重慶水警總隊巡邏船艇上,上清寺街道21名6—12歲的少年兒童參加了一趟水上安全之旅。當天,船艇從儲奇門出發,一直開到了朝天門、洪崖洞。
沿途,水警對兩江水域的水文地貌情況進行了詳細介紹,並通過汛期安全常識提醒、模擬涉水警情處置演示等方式,告訴孩子們天然水域潛藏的危險,提醒大家不要擅自到江邊游泳、戲水,避免發生危險。
接着,牛角沱派出所的民警又給大家通報了近年來發生的多起溺水事件,以及因溺水導致的悲痛慘劇,通過提問、互動等形式,告訴孩子們哪些地方存在危險、遇溺水情況後該如何自救等知識。
這是上清寺街道策劃開展的8個暑期主題活動之一。這個假期,街道還策劃組織了“自然與親子之旅”“博物館美育之旅”“兒童安全成長之旅”“傳統非遺體驗之旅”“現代科技探索之旅”等活動,給學生和家長們帶來了新的知識、新的體驗。
“我們希望通過開展這些活動,讓孩子們在健康、美育、自然、安全等視角下增長知識、全面發展。”楊沁説,街道不僅對兒童有“特殊照顧”,對老年群體也關懷備至。
近年來,聚焦“一老一小”等重點群體需求,上清寺街道不斷拓展社區公共服務供給,持續優化各類服務。如,整合專業養老機構、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居家養老等資源,完善“家庭醫生+護理到家+社區食堂+老年大學”全鏈條、多需求的居家養老服務模式,持續優化助老服務。又如,開展暑期託管項目,圍繞發展環境友好、公共服務友好、成長空間友好、權利保障友好等方面,創建全市首個“兒童友好館”等。
“一老一小,一頭連着‘夕陽’,一頭連着‘朝陽’,是基層社會治理的重點領域,也關係着千家萬戶的安全感、幸福感。”楊沁説,上清寺街道接下來將進一步整合服務力量、高效配置服務資源,創造一個更加“友好”的生活和居住環境,努力讓全年齡段的轄區群眾都能感受到生活的質量更高、日子更有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