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黔江:拓寬“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轉換通道

  黔江地處武陵山區腹地和重慶市東南部中心,位於北緯30度,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常年保持在350天以上,森林覆蓋率達65%,生態本底優越。2023年1-8月,黔江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34天,優良率96.7%,兩河出境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以上,城市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水質滿足水域功能要求,達標率100%。

八面觀雲(劉永鋒 攝)

  近年來,黔江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以綠色為鮮明底色,推動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同步提升。以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為使命,讓黔江人民享有更多、更普惠、更可持續的綠色福祉。

畫中游(王拓磊 攝)

  夯實生態本底,健全體制機制。黔江以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內在規律為科學依據,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不斷夯實生態本底。通過綜合研判生態系統的承載力和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建立生態環境保護績效領導幹部綜合考核體系,通過劃定空間開發管制界限,強化生態保護紅線管控,通過全面推行落實“林長制”“河長制”,實現“林長治”“河長清”。黔江共完成營造林85.89萬畝,到位森林橫向生態補償資金2.315億元,在2022年重慶市林長制督察考核中被評為“優秀”等次,獲評河長制全國先進單位。

風力發電(葉星箭 攝)

光伏發電(徐應芳 攝)

蠶桑産業(段利明 攝)

  拓寬轉換通道,推動綠色發展。一是推動工業綠色轉型發展。以建設“工業強城”推動發展大數據、智能裝備、清潔能源、新能源汽車及配套等新興産業,着力構建綠色製造體系,以綠色工廠創建為抓手,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産業全鏈條各環節。黔江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開發居渝東南前列,全區新能源項目總裝機容量達24.5萬千瓦,年發電量約3.55億千瓦時,新能源裝機容量佔比達71.7%。二是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優化升級傳統農業“老三篇” 煙、豬、桑,做大做強特色農業“新三篇”獼猴桃、羊肚菌、脆紅李,大力實施發展“桑+菜”“果+菌”“桑+禽”“稻+漁”“林+雞”等立體農業,讓綠水青山成為百姓致富的金山銀山。黔江已構建蠶桑全産業鏈,2022年實現産繭7.42萬擔,連續12年居全市第一,農民售繭收入1.8億元,年人均增收超4萬元,全産業鏈産值達10億元。三是全面打造生態旅游。依託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生態系統,堅持“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的原則,不斷推出滿足游客需求的旅游産品,讓良好生態資源不斷轉化為百姓致富的旅游資源。黔江已成功構建“1個5A+7個4A”景區方陣,正在創建國家級文化産業和旅游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區,加快打造世界知名民俗生態旅游目的地。

黔江排水公司(魏偉 攝)

  強化協同聯動,提升治理能力。針對河流、大氣、自然保護地等跨區域的生態環境公共産品的治理,通過優化頂層設計,加強部門、區域、政策協同,提升生態環境協同治理能力。不斷鞏固城區污水、生活垃圾、餐廚垃圾、醫療廢物處置能力,不斷提升鄉鎮污水、農業面源污染的治理水平,不斷推動城鎮空間和自然空間各自主體功能的增強優化。黔江擁有渝東南唯一一家餐廚垃圾處理廠和武陵山區發電功率最大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餐廚垃圾處理廠日處理餐廚垃圾約150噸、處理病死畜禽約1800噸/年,年産天然氣約250萬立方米,生物柴油約2700噸。垃圾焚燒發電廠2022年11月點火運行,建設規模700噸/天,已建成一期工程:350噸/天,項目年産電量4000萬度以上。

黔江區、酉陽縣開展突發環境事件聯合應急演練。(黔江區生態環境局供圖)

  強化污染防治,築牢生態屏障。一是精準施策大氣污染防治,確保“天更藍”。通過能源結構調整優化,深化工業廢氣和交通污染防治,強化面源污染協同管控。二是系統治理改善水生態環境,確保“水更清”。通過加強城鎮生活污水、工業污水、農業農村污水治理,綜合運用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兩種手段,強化水生態保護。三是推進土壤污染防治,確保“土更潔”。通過精準實施耕地土壤分類管理,強化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四是強化除險清患,確保環境安全。通過開展跨區域聯合環境應急演練,加強環境應急物資儲備,不斷提升環境應急應戰能力。2023年上半年,黔江完成機動車道路抽檢1700&,淘汰老舊車187&,鞏固高污染燃料禁燃區12.8km2。完成阿蓬江入河排污口排查57個入河排污口,監測46個,溯源2個。開展了2023年黔江區、酉陽縣突發環境事件聯合應急演練。(左磊)

編輯:張詩雨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