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離世界更近了”——解碼“開放之城”重慶

  新華社重慶8月26日電(記者吳慧珺、王曉林、肖艷)8月23日,一列裝載着貴州遵義紅茶的班列從重慶團結村中心站出發,這列火車途經廣西欽州港,最終將抵達馬來西亞巴生港。

  這是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的日常,也是重慶這座西部“開放之城”的生動注腳。

  記者近日在重慶調研發現,以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為牽引,推動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已成為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的必然選擇。隨着基礎設施網絡不斷完善,重慶在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深入推動內陸國際物流樞紐和口岸高地建設方面能力更強,由此也帶來自身産業的迭代和進化,更好輻射西部、服務全國。

  物流通道聯通世界 勇當內陸省份開放探路先鋒

  團結村,這個普通的名字,在重慶四方尋路的過程中,已成為中國內陸對外開放的地標。

  孟秋時節,山城重慶的暑氣還未完全消散。記者走進重慶市沙坪壩區團結村中心站,在這裡,各色集裝箱整齊碼放,龍門吊起起落落,集裝箱卡車來回穿梭,一派繁忙景象。隨着汽笛聲響起,一列國際班列緩緩駛出站&,駛向遠方……

  圖為一列西部陸海新通道貨運班列在重慶團結村中心站發車(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唐奕 攝)

  自2017年首趟“渝桂新”南向通道試運行班列開行以來,西部陸海新通道已成為我國與沿線國家深化經貿合作,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的國際貿易大通道。

  據團結村中心站工作人員戴潔介紹,為提升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運輸效率,團結村站專門開闢綠色通道,為去程班列提供優先訂倉、優先進場作業、優先制票裝車、優先挂運等服務,為回程班列提供優先送車、優先辦理預約、優先轉運、優先提箱等保障。

  “西部陸海新通道是加快形成國際國內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主任劉瑋説,西部陸海新通道位於中國西部地區腹地,北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南連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協同銜接長江經濟帶,是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和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重要部署。

  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為重慶開放高地建設注入新動力。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重慶經西部陸海新通道三種主要運輸組織方式運輸集裝箱量和貨值分別同比增長36%和14%。截至2023年6月底,重慶經西部陸海新通道三種主要運輸組織方式累計運輸貨物50萬標箱,貨值850億元。

 通道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助力提升産業能級躍升

  借助西部陸海新通道帶來的便利,重慶本土品牌賽力斯汽車搭乘列車“走出去”。截至2023年6月底,賽力斯汽車集團已經通過西部陸海新通道發運整車及零部件超過10000標箱,貨值20億元。

  圖為重慶市沙坪壩區重慶鐵路口岸的車輛等待檢驗(新華社記者唐奕 攝)

  “重慶作為國家重要的汽車産業基地,正着力打造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産業集群,西部陸海新通道發揮了重要作用。”劉瑋説。

  通道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開放讓重慶産業升級步伐進一步加快,“通道經濟”助力提升産業能級躍升。

  在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記者了解到,這裡規劃面積35.5平方公里,擬拓展面積40.5平方公里,是重慶“四向齊發”通道格局的中心,是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的創始地。

  “物流産業肯定是我們的立園之本。早前,園區的物流板塊以本土企業為主,主要有永輝、傳化、公運、重慶醫藥和平物流等國內巨頭;現在,普洛斯、安博、豐樹、嘉民等全球物流地産前10強企業所屬項目均已在園區建成投運,國內軍團也擴容到中外運、民生、遠洋、深國際物流等數十家領先企業。”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副總經理韓超説。

  以物流為基礎,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還圍繞鐵路口岸,積極打造整車、進口醫藥、冷鏈、跨境電商、大宗貨物貿易等臨鐵特色産業。

  穩步推進制度開放 積蓄未來發展勢能

  萬里長江一路向東、曲折前行,在重慶市兩江新區龍盛新城的東部一段呈現出一段筆直的“一”字形,佔地4.33平方公里、擁有岸線2800米的果園港位於這裡。

  圖為排列整齊的集裝箱在重慶果園港等待運輸(新華社記者吳慧珺 攝)

  果園港已成為一座多式聯運樞紐港、一座綠色生態智慧港。兩江新區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果園港完成水水中轉7.3萬標箱,同比增長13%。

  串聯起沿線一座座港口,黃金水道的通江達海效應與中國對外開放重大舉措同頻共振,共同書寫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重慶市商務委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處處長王欣介紹,持續提升通關便利化水平,充分釋放了長江黃金水道發展動能,不斷鞏固重慶作為長江上游航運中心的地位。開展水運進口轉關“離港確認”試點,提升江運時效40%;創新船邊直提模式,企業提箱時間由原來的1-2天縮短至1-2小時;創新“啟運港退稅”模式,有效提升企業資金周轉和使用效率。

  江水悠悠,順流東下。在重慶調研期間,記者感受到,儘管地形多山,地處中國西南腹地,但今天的重慶“離世界更近了”。(參與記者:楊有宗、高婷、常嘉璐、柳蘇源)

編輯: 彭祎琦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